印度、乌兹别克、巴西、泰国蚕丝业现状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09-11 10:55:00
一.印度
印度位于南亚大陆的印度半岛上,国土面积297.47万km2,人口10亿多。印度人口众多,气候条件适宜栽桑养蚕,是世界上唯一能同时生产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和琥珀蚕丝的国家。蚕丝业几乎遍及印度全国,但蚕茧生产主要集中于少数地区,主产地位于南方。以南方的卡纳塔克、安得拉和泰米尔纳德等3个邦为中心,加上西孟加拉邦,这4个邦的蚕茧产量占印度蚕茧总产量的98%左右。
印度在世界银行和瑞士政府的支持下,七十年代后半期开始蚕丝业有了较快发展。1977年蚕茧产量超过前苏联,1982年超过日本,现在是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蚕茧生产国。1978年桑蚕丝产量超过韩国和前苏联,1987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桑蚕丝生产国。1997年印度生产桑蚕茧12.7万吨,生产桑蚕生丝1.4万吨,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0.9%和24.1%,是世界第二大茧丝生产国。由于印度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具有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蚕业生产的条件,是我国蚕丝业最大的竞争对手。
二.乌兹别克
乌兹别克位于亚洲中部,国土面积44.74万km2,人口2032万。蚕业生产遍布乌兹别克全国,主要分布在费尔干纳盆地;其中以费尔干纳州最集中,安集延州、纳曼干州和撒马尔罕其次。
20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世界包括前苏联国内的丝绸消费的增加,乌兹别克的蚕丝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蚕茧生产量由1969年的19549吨,增加到1980年的30297吨;生丝生产量也由1969年的1112吨,增加到1980年的1645吨;1980年乌兹别克的茧丝生产量分别占前苏联总产量的61.9%和46.2%。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前苏联经济发展的停滞和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989年苏联的解体、1991年乌兹别克独立及随之发生的社会动荡,使乌兹别克的蚕丝业进入停滞期,没有跟上同期世界蚕丝业快速发展的步伐。1990年有927个集体农庄及623个国营农场的38万户蚕农从事栽桑养蚕,蚕茧和生丝生产量分别为32800吨和2526吨。
1991年8月乌兹别克独立后,蚕丝业作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为政府所重视。但由于八十年代后期世界蚕丝业的过度发展所带来的丝绸市场的供过于求,国际间丝绸贸易竞争的激化,加上独立初期社会经济体制处于过渡期的影响,近五年来乌兹别克的蚕丝业的生产规模有所缩小,但其作为世界第三大蚕茧生产国的地位没有改变。1997年乌兹别克的蚕茧和生丝生产量分别为20900吨和1146吨,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3.4%和2.0%。
三.巴西
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面积851.2万km2,人口约1.45亿。巴西的蚕丝业发迹于圣保罗州,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它一直是巴西蚕丝业的主产地,占当时巴西蚕茧生产量的98%。进入70年代以后,位于圣保罗州北部的巴拉那州的蚕丝业迅速发展,而圣保罗州则发展较缓慢,圣保罗州和巴拉那州成为巴西蚕丝业的主产地。目前巴西共有8个州有蚕丝业生产,主产地集中于巴拉那州和圣保罗州,1998年该二州的蚕茧产量占巴西总产量的96.2%左右。
巴西蚕丝业在日本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下,七十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1984年生产蚕茧10700吨,超过韩国的10283吨,1986年生产桑蚕生丝1664吨,超过韩国的1550吨;1992年生产蚕茧17586吨,超过日本的15553吨。1997年巴西生产蚕茧14811吨,生产生丝2128吨,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4%和3.6%,是世界第四大蚕茧和生丝生产国。但其生产的生丝90%以上供应出口,是世界上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生丝出口国。在世界高品位生丝市场上,巴西已经成为我国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四.泰国
泰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的中南部,国土面积514万km2,人口约5500万。泰国的蚕丝业已有1700余年历史。泰国国土的大部分是低缓的山地和高原,地势北高南低。东北部的呵呖高原海拔仅150~300米,是泰国蚕业的主产地,蚕茧生产量约占泰国总产量的90%。泰国72个行政府中42个府有蚕业生产。位于东北部呵呖高原的素林府、马哈沙拉堪府、孔敬府、黎逸府、武里南府、猜也蓬府、呵呖府、四色菊府、乌隆府和北部碧差汶府是泰国十大蚕茧生产地。它们的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5%以上。
泰国的蚕丝业也是在日本的技术支持和政府的推动下,自七十年代以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八十年代后期的大发展使泰国在世界蚕丝生产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和加强。泰国1991年生产蚕茧19100吨,超过巴西的17220吨;1992年生产蚕茧18800吨,超过日本的15600吨,成为世界第四大蚕茧生产国。1997年泰国生产蚕茧7273吨,生产生丝1046吨,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1.2%和1.8%,是世界第五大蚕茧生产国和第六大生丝生产国。在欧洲市场上,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泰国丝绸颇受欢迎,对我国中低档丝绸服饰的出口构成一定的威胁。(浙江大学蚕蜂科学系顾国达博士供稿 )
印度位于南亚大陆的印度半岛上,国土面积297.47万km2,人口10亿多。印度人口众多,气候条件适宜栽桑养蚕,是世界上唯一能同时生产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和琥珀蚕丝的国家。蚕丝业几乎遍及印度全国,但蚕茧生产主要集中于少数地区,主产地位于南方。以南方的卡纳塔克、安得拉和泰米尔纳德等3个邦为中心,加上西孟加拉邦,这4个邦的蚕茧产量占印度蚕茧总产量的98%左右。
印度在世界银行和瑞士政府的支持下,七十年代后半期开始蚕丝业有了较快发展。1977年蚕茧产量超过前苏联,1982年超过日本,现在是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蚕茧生产国。1978年桑蚕丝产量超过韩国和前苏联,1987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桑蚕丝生产国。1997年印度生产桑蚕茧12.7万吨,生产桑蚕生丝1.4万吨,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0.9%和24.1%,是世界第二大茧丝生产国。由于印度人口多,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廉,具有发展劳动力密集型蚕业生产的条件,是我国蚕丝业最大的竞争对手。
二.乌兹别克
乌兹别克位于亚洲中部,国土面积44.74万km2,人口2032万。蚕业生产遍布乌兹别克全国,主要分布在费尔干纳盆地;其中以费尔干纳州最集中,安集延州、纳曼干州和撒马尔罕其次。
20世纪七十年代由于世界包括前苏联国内的丝绸消费的增加,乌兹别克的蚕丝业进入快速发展期。蚕茧生产量由1969年的19549吨,增加到1980年的30297吨;生丝生产量也由1969年的1112吨,增加到1980年的1645吨;1980年乌兹别克的茧丝生产量分别占前苏联总产量的61.9%和46.2%。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前苏联经济发展的停滞和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989年苏联的解体、1991年乌兹别克独立及随之发生的社会动荡,使乌兹别克的蚕丝业进入停滞期,没有跟上同期世界蚕丝业快速发展的步伐。1990年有927个集体农庄及623个国营农场的38万户蚕农从事栽桑养蚕,蚕茧和生丝生产量分别为32800吨和2526吨。
1991年8月乌兹别克独立后,蚕丝业作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业为政府所重视。但由于八十年代后期世界蚕丝业的过度发展所带来的丝绸市场的供过于求,国际间丝绸贸易竞争的激化,加上独立初期社会经济体制处于过渡期的影响,近五年来乌兹别克的蚕丝业的生产规模有所缩小,但其作为世界第三大蚕茧生产国的地位没有改变。1997年乌兹别克的蚕茧和生丝生产量分别为20900吨和1146吨,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3.4%和2.0%。
三.巴西
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面积851.2万km2,人口约1.45亿。巴西的蚕丝业发迹于圣保罗州,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它一直是巴西蚕丝业的主产地,占当时巴西蚕茧生产量的98%。进入70年代以后,位于圣保罗州北部的巴拉那州的蚕丝业迅速发展,而圣保罗州则发展较缓慢,圣保罗州和巴拉那州成为巴西蚕丝业的主产地。目前巴西共有8个州有蚕丝业生产,主产地集中于巴拉那州和圣保罗州,1998年该二州的蚕茧产量占巴西总产量的96.2%左右。
巴西蚕丝业在日本的技术和资金的支持下,七十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1984年生产蚕茧10700吨,超过韩国的10283吨,1986年生产桑蚕生丝1664吨,超过韩国的1550吨;1992年生产蚕茧17586吨,超过日本的15553吨。1997年巴西生产蚕茧14811吨,生产生丝2128吨,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2.4%和3.6%,是世界第四大蚕茧和生丝生产国。但其生产的生丝90%以上供应出口,是世界上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生丝出口国。在世界高品位生丝市场上,巴西已经成为我国最强劲的竞争对手。
四.泰国
泰国位于亚洲中南半岛的中南部,国土面积514万km2,人口约5500万。泰国的蚕丝业已有1700余年历史。泰国国土的大部分是低缓的山地和高原,地势北高南低。东北部的呵呖高原海拔仅150~300米,是泰国蚕业的主产地,蚕茧生产量约占泰国总产量的90%。泰国72个行政府中42个府有蚕业生产。位于东北部呵呖高原的素林府、马哈沙拉堪府、孔敬府、黎逸府、武里南府、猜也蓬府、呵呖府、四色菊府、乌隆府和北部碧差汶府是泰国十大蚕茧生产地。它们的蚕茧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5%以上。
泰国的蚕丝业也是在日本的技术支持和政府的推动下,自七十年代以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八十年代后期的大发展使泰国在世界蚕丝生产中的地位得到提高和加强。泰国1991年生产蚕茧19100吨,超过巴西的17220吨;1992年生产蚕茧18800吨,超过日本的15600吨,成为世界第四大蚕茧生产国。1997年泰国生产蚕茧7273吨,生产生丝1046吨,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1.2%和1.8%,是世界第五大蚕茧生产国和第六大生丝生产国。在欧洲市场上,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泰国丝绸颇受欢迎,对我国中低档丝绸服饰的出口构成一定的威胁。(浙江大学蚕蜂科学系顾国达博士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