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区上半年蚕桑生产情况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1-08-31 12:32:00
今年上半年广西蚕桑生产发展势头迅猛,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区桑园面积已达58万亩,其中今年春季桑园扩种28万亩,创历史新高,到6月底止桑蚕饲养量达65万张,鲜茧产量42万担(2.1万吨),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8.54%和68%。上半年第一、第二批春茧上市时售价900---950元/担,到6月中旬鲜茧售价580—650元/担。蚕农茧收入达3.066亿元,比去年同期上升了63.52%,种桑养蚕已迅速成为各地农业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
一、 领导重视,层层落实,掀起种桑养蚕热潮
去冬以来,种桑养蚕在各地区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各级政府纷纷提出了本地区发展的目标,并逐级落实。一些地区还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拨出专款扶持蚕桑生产。各地蚕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开展各项技术服务,使全区桑园面积得以迅速扩展。目前全区桑园面积已达58万亩,桑园面积较大的地区有:柳州地区13.9万亩,河池地区12.4万亩,南宁地区10.8万亩,分别比去年增加了195.74%、49.4% 、45.95%。
二、蚕桑生产产业化模式的探索
为改变全区蚕桑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规模小、分散经营的状况,各地纷纷进行产业化模式的探索,目前全区蚕桑产业化模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一)“蚕种场+农户”模式,如以部分蚕种场作为龙头,将单个、分散经营的蚕农联合起来,向蚕农供应桑苗及蚕种,并提供桑园栽培管理。蚕用物资及养蚕等方面的扶持和技术培训及服务等,与农户签订产、供、销合同,根据合同组织蚕茧生产、收购、调运、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二)“工厂+农户”模式,如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为纽带,与蚕农结成紧密的联系,面向蚕农提供技术服务和科技扶持,实行“种养加一条龙”和管理模式。
(三)“公司+农户”模式,如成立县蚕业公司,负责制定辖区内的蚕业生产发展计划,并落实各项生产指标,为蚕农提供蚕种、桑苗、蚕用物资等方面的扶持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蚕茧生产,全额保价收购蚕茧等。
三、加强蚕种的生产经营管理,努力提高蚕种质量
今年上半年全区发放桑蚕原种1.7万张,到6月30日止,共生产普遍种70万张,入库蚕种约35万张。为强化全区蚕种生产经营“三证”和管理,提高蚕种质量,维护蚕种生产者、经营者及广大蚕农的合法权益,区农业厅派出蚕种生产经营督查小组,先后赴七个地、市15家蚕种场及12个县(市),督查蚕种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同时,农业厅经作处还结合农业部蚕种质量检查,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区蚕种质量进行抽查。结果表明蚕种生产经营管理相对较好,蚕种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对发现有违规行为的蚕种场,有关部门及时给予通报批评,针对省(区)间蚕种流通情况,农业厅经作处还与广东省蚕种管理部门达成共识,省际间蚕种流通须经调入省省(区)级蚕种质量检验部门检验、检疫后方可流通,两省(区)协同管理好蚕种流通经营市场。
四、 存在问题
1.蚕茧质量下降。长期以来,一些地区在鲜茧收购过程中没能很好执行按质论价,评茧中人为因素占很大比重,收统茧,使优质得到优价,极大地挫伤了蚕农提高蚕茧质量的积极性。蜕皮激素在一些地方泛滥使用,蚕农不再是想方设法如何提高质量,而是考虑如何缩短龄期,如何减少用叶量、用工量,如何增加蛹重,这些行为已严重影响着全区蚕茧质量整体水平和提高,并极大的削弱了广西蚕茧市场竞争力。
2.蚕业技术推广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广西原有一所高校和一所中专设有蚕桑专业,但因种种原因都先后停办了,造成了这几年蚕业技术队伍新生力量少,队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的状况,加之原有技术人员的流失,一些蚕业技术推广部门出现了技术力量短缺,技术服务跟不上,新品种、新技术无法普及的现象,已很难适应广西蚕业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今年上半年,一些蚕桑生产新区由于技术服务一时跟不上,农户没能及时掌握饲养技术,造成低产减收的现象。极大的挫伤了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
一、 领导重视,层层落实,掀起种桑养蚕热潮
去冬以来,种桑养蚕在各地区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各级政府纷纷提出了本地区发展的目标,并逐级落实。一些地区还在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拨出专款扶持蚕桑生产。各地蚕业技术推广部门积极开展各项技术服务,使全区桑园面积得以迅速扩展。目前全区桑园面积已达58万亩,桑园面积较大的地区有:柳州地区13.9万亩,河池地区12.4万亩,南宁地区10.8万亩,分别比去年增加了195.74%、49.4% 、45.95%。
二、蚕桑生产产业化模式的探索
为改变全区蚕桑生产集约化程度不高、规模小、分散经营的状况,各地纷纷进行产业化模式的探索,目前全区蚕桑产业化模式大体上有三种类型:
(一)“蚕种场+农户”模式,如以部分蚕种场作为龙头,将单个、分散经营的蚕农联合起来,向蚕农供应桑苗及蚕种,并提供桑园栽培管理。蚕用物资及养蚕等方面的扶持和技术培训及服务等,与农户签订产、供、销合同,根据合同组织蚕茧生产、收购、调运、进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
(二)“工厂+农户”模式,如以企业为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为纽带,与蚕农结成紧密的联系,面向蚕农提供技术服务和科技扶持,实行“种养加一条龙”和管理模式。
(三)“公司+农户”模式,如成立县蚕业公司,负责制定辖区内的蚕业生产发展计划,并落实各项生产指标,为蚕农提供蚕种、桑苗、蚕用物资等方面的扶持开展技术指导,培训等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组织蚕茧生产,全额保价收购蚕茧等。
三、加强蚕种的生产经营管理,努力提高蚕种质量
今年上半年全区发放桑蚕原种1.7万张,到6月30日止,共生产普遍种70万张,入库蚕种约35万张。为强化全区蚕种生产经营“三证”和管理,提高蚕种质量,维护蚕种生产者、经营者及广大蚕农的合法权益,区农业厅派出蚕种生产经营督查小组,先后赴七个地、市15家蚕种场及12个县(市),督查蚕种生产经营管理情况。同时,农业厅经作处还结合农业部蚕种质量检查,组织有关专家对全区蚕种质量进行抽查。结果表明蚕种生产经营管理相对较好,蚕种质量有了显著提高,对发现有违规行为的蚕种场,有关部门及时给予通报批评,针对省(区)间蚕种流通情况,农业厅经作处还与广东省蚕种管理部门达成共识,省际间蚕种流通须经调入省省(区)级蚕种质量检验部门检验、检疫后方可流通,两省(区)协同管理好蚕种流通经营市场。
四、 存在问题
1.蚕茧质量下降。长期以来,一些地区在鲜茧收购过程中没能很好执行按质论价,评茧中人为因素占很大比重,收统茧,使优质得到优价,极大地挫伤了蚕农提高蚕茧质量的积极性。蜕皮激素在一些地方泛滥使用,蚕农不再是想方设法如何提高质量,而是考虑如何缩短龄期,如何减少用叶量、用工量,如何增加蛹重,这些行为已严重影响着全区蚕茧质量整体水平和提高,并极大的削弱了广西蚕茧市场竞争力。
2.蚕业技术推广队伍现状不容乐观。广西原有一所高校和一所中专设有蚕桑专业,但因种种原因都先后停办了,造成了这几年蚕业技术队伍新生力量少,队伍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的状况,加之原有技术人员的流失,一些蚕业技术推广部门出现了技术力量短缺,技术服务跟不上,新品种、新技术无法普及的现象,已很难适应广西蚕业生产迅速发展的需要。今年上半年,一些蚕桑生产新区由于技术服务一时跟不上,农户没能及时掌握饲养技术,造成低产减收的现象。极大的挫伤了农户种桑养蚕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