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关于吴江市茧丝绸产业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二)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8-11-03 09:17:00

  接(一)

  2、茧丝绸产业链面临的主要问题


  (1)、受多元经济冲击,生产成本上升,生产环境污染、蚕茧价格波动,比较效益较低等因素影响,农民种桑养蚕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向收入较高的一些民营企业转移,目前蚕农超过80%的为老年妇女,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差,制约了新技术的推广和饲养水平的提升。

  (2)、收购的蚕茧质量下降。2002年春蚕开始手估目测收购,无论质量好坏,实行“一口价”,直接影响到产业链下游生产企业产品的质量。缫丝质量与先进地区存在着差距。江苏启东富安集团栽桑养蚕制丝模式正在全国推广,其茧丝质量名名列前茅。西部地区广西横县鸿达茧丝绸有限公司用本地蚕茧生产的白厂丝也有6A级产品。

  (3)、受从紧的货币政策、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出口退税的下调等影响,以出口为主要经营方向的桑蚕丝产品生产企业面临较大的压力。与日俱增的劳动力成本和水、电、汽、煤等能源成本上涨增加了企业承担的成本负担,压缩了企业赢利的空间。

  (4)、桑蚕丝产品生产技术要求较高与招工难、劳动力素质差、技术工人面临断层的矛盾制约了产品质量的提高。近年来,由于报考丝绸生产专业的学生大幅减少使得相关大专院校不得不调整专业设置。真丝绸技术人才也面临断层困境。

  (5)、蚕茧生产的季节性、蚕茧收购价格的不稳定性与丝绸的工业化生产及贸易的矛盾制约了产业链持续平稳的发展。环保压力的增大压缩了企业的生存空间,使企业的继续发展面临严峻的考验。

  (6)、技术进步后劲不足制约了企业的发展空间。除了龙头企业有厂级科研所外,其它企业科技力量较薄弱,设备老化现象比较突出,设备改造动力不足、技术改造缺乏资金。攻克真丝绸泛黄、易绉、易缩三大缺陷虽然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技术难题尚需继续去攻克。

  (7)、品牌知名度不高,品牌建设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服装生产,贴牌生产的仍居多数,直接影响到茧丝绸产品的销售价格及市场的占有率。


  四、吴江市茧丝绸产业发展趋势和对策建议

  (一)茧丝绸产业链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第十四章“提升轻纺工业水平”中指出:着力打造自主品牌,提高质量,增加品种,满足多样化需求,扩大高端市场份额,巩固和提高轻纺工业竞争力。

  该章第二节“鼓励纺织工业增加附加值”中指出,提高纺织工业技术含量和自主品牌比重。发展高技术、高性能、差别化、绿色环保纤维和再生纤维,扩大产业用纺织品、丝绸和非棉天然纤维开发利用。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

  由此可见,茧丝绸产业在“十一五“期间既不是国家优先加快发展的产业,也不是属于逐步淘汰或转轨变型的产业,更不是“夕阳工业”,而是需要提升工业水平、继续发展的产业。

  (二)吴江市茧丝绸产业链2010~2012年主要指标

  “十一五”期间和“十二五”初期,在国家“东桑西移”的产业布局大环境下,吴江市茧丝绸产业链的发展目标是:2010~2012年保持现有的桑园面积和蚕种发放量,缫丝产量将维持现状;桑蚕丝织品包括交织品、真丝绸炼染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将有新的发展;绢纺棉球约增加30%;真丝服装增加20%;蚕丝被产量约增加50%;。具体指标如下:

  1、桑园面积5万亩,年发放蚕种5万张,年产蚕茧1450吨。
  2、缫丝产量1000吨(包括企业异地产量)。
  3、桑蚕丝织造(包括绢纺)3000万米。
  4、绢纺棉球4300吨。
  5、真丝绸炼染印2000万米。
  6、真丝服装4800万件。
  7、蚕丝被150万条。
  8、创中国名牌4只,江苏省名牌1只。

  三、对策及建议

  1、吴江市茧丝绸产业链发展的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国家茧丝绸产业“十一五”规划的发展要求和吴江市“十一五”重大项目专题规划的总体要求,巩固和提高目前产业规模,走贸工农一体化和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推进产业升级,拓展消费领域,加强品牌建设,增加产品附加值,转变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由规模型增长向效益型增长转变,提高产业经济运行质量,保持产业平稳健康地发展,继续保持吴江丝绸生产和出口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2、吴江市茧丝绸产业链发展的主要措施

  (1)、振奋精神,增强产业发展信心

  吴江市是全国茧丝绸生产出口的重要基地之一。茧丝绸是吴江市的传统产业。近几年来,由于受经济结构调整、土地资源紧缺、国家“东桑西移”政策的实施等多方面原因的影响,东部茧丝绸产业特别是种桑养蚕业有所萎缩。一部分同志出现了悲观情绪,认为该产业链的部分行业在吴江市必然要淘汰,不会有兴旺,对产业链的发展缺乏信心。因此,有必要在茧丝绸产业链各行业中掀起一个“回顾成绩、对照规划、寻找差距、树立信心、谋求发展”的热潮,特别是要了解国家“十一五”规划对该产业链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发展部署。

  国家的总体目标十分明确,即要把丝绸大国建设成为丝绸强国。国家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对东部原茧丝绸主产区同样提出较高的要求:

  一是东部地区通过提升现有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和丝绸加工现代化水平,带动西部发展。丝绸加工以东促西,大力提升丝绸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深加工水平。重点优化东部茧丝初级加工存量结构,鼓励东部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推进中西部单一蚕桑生产向初、深加工型高附加值产业升级。以中西部优质茧丝为原料,大力推动东部地区丝绸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的发展。

  二是东部地区丝绸深加工水平全面提升,丝绸品牌取得长足发展,带动中西部茧丝绸业稳步发展;形成东部优化、中部提升、西部大力发展的茧丝绸优势产业带,初步实现丝绸强国的目标。
了解国家发展茧丝绸产业链的决心和部署,明确东部地区所肩负的发展责任,是树立吴江茧丝绸产业发展信心的重要条件。作为出口为主的大宗商品,作为逐渐被国内消费群体接受的绿色环保产品,茧丝绸产业链在吴江不可能消失。吴江茧丝绸产业链各行业的干部和职工已从华佳集团、新民科技等龙头企业的优秀业绩中看到了该产业链发展的光明前景。吴江茧丝绸产业链各个行业就要在丝绸强国方针的鼓舞下树立发展的信心,迈开发展的步伐,创造发展的新业绩。

  (2)、加快步伐,推进产业技术改造

  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东部地区丝绸产业向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的战略部署,推进产业技术改造是必经之路。当前我国与意大利等丝绸生产先进国家相比,真丝绸最终产品的差距主要体现在生产装备水平和工艺技术水平方面,尤以丝绸织造和染整处理最为重要。

  当前,代表丝绸织造先进生产力的设备当数无梭织机。目前意大利无梭织机比例达90%以上,我国30%也不到;吴江市桑蚕丝织造企业目前用于真丝绸织造的有无梭织机有360多台(主要是剑杆织机和片梭织机),有梭织机1000多台,无梭化的比例仅30%。所以在今后的四年之内力争通过引进设备,使无梭织机增加至500台以上,适量扩大3.2米以上阔机以适应特阔织物的生产,有梭织机控制在1000台以内,使无梭化率上升至50%。无梭织机要采用电子提花、多色引纬、电子多臂等装置可大大增强设备的适用性,提高织机的自动监控水平,有利于桑蚕丝产品档次的提升。

  丝绸印染及后整理是提高丝绸功能、档次和质量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染整技术将围绕全球竞争、小批量加工、生态平衡、应变市场和成本控制的主题而展开。随着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环保措施的加强,“绿色”染整将成为该行业的发展趋势。据此,印染及后整理技术改造的重点应是学习和吸收CAD/CAM系统技术,以融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现代控制技术和数字化信息时代。电脑设计、电脑测色配色、电脑在线监控、电脑制版、电脑喷墨印花、静电印花等先进技术都是跟踪、引进、学习和消化的目标。此外,引进环保节约型的无水、少水印染新技术包括环保型染化料助剂,发展高速、小浴比、大容量印染机械也是一个方向,以符合全过程环保的清洁生产要求以及省水、节能和高效的要求。所有印染企业排放污水都要达到国家一级标准,COD60mg/L以下。根据吴江家纺行业迅速发展的态势,适度引进阔幅染整设备也是技术改造的一个方向。

  当然,在引进国外先进设备时必须要把先进性和经济性结合起来权衡,进行必要的论证和选择,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国家关于进口设备有关减免税的政策和人民币升值的有利条件,加快技术改造的进程。

  (3)、注重创新,加强产品开发力度

  要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东部地区丝绸产业向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的战略部署,大力开发新产品是重要的战略举措。吴江茧丝绸产业链所涉各行业的骨干企业有这方面的实力并已取得不少成果。

  吴江茧丝绸产品要保持国际国内青睐受欢迎的传统产品如素绉缎、各类双绉、乔其、交织等基础上,开发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大力发展改性真丝、膨体弹力真丝和以真丝为主体的新型复合丝,扩大非丝纤维在丝绸产品上的应用;开发棉、麻、毛、化纤及新型纤维与真丝交络、交织、复合、包缠的新型高档服装面料和装饰用布。例如,在真丝产品中加入低比例的PTT纤维,主体上不影响真丝织物的手感、光泽和舒适性,却能极大改善真丝面料的穿着性能,增加其弹性。再如将PTT形状记忆丝引入真丝产品的开发上来,以及开发真丝/PTT包芯纱面料等都是未来新型真丝产品开发的方向。开发具有抗菌、抗霉、除臭功能的混纺丝、各类绢丝混纺丝和花色丝等真丝原料,实现含丝原料的系列化和功能化。要加强真丝绸服装流行花色和丝麻、丝棉、丝毛交织面料新颖服装的设计以适应国际消费的需要。

  (4)、力求突破,组织实施质量攻关

  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用高科技改造传统的产业将会给这个产业带来可持续发展的生机和希望。要与科研院院所、大专院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中心。吴江已有数个龙头企业在这个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绩,需要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在产业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上大力提高创新能力。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它纤维,特别是化学纤维的功能化发展越来越迅猛,丝绸易缩、易绉、易褪色的缺陷严重制约了丝绸产品的竞争力,是阻碍我国丝绸出口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目前,尽管解决这三大难题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尚未完全攻克,仍然需要借助外部高科技力量,大力开展真丝绸防皱、防缩、防褪色难题攻关,特别是印染后整理,力争以高档真丝绸制成品为龙头,开发应用真丝与棉、毛、麻以及合成纤维混纺、交织的功能化面料,提高丝绸产品质量和档次。

  与此同时,吴江要做好循环经济的文章,在桑蚕茧综合利用的研究方面继续取得突破,促进实现“蛹虫草”产业化生产和经营。

  (5)、科学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要提高茧丝绸产业链整体的竞争能力,必须要确立科学管理的理念和引入科学管理的方法。一些传统的落伍的经验型的生产和经营的方法必须加以摒弃。

  蚕农要接受科学养蚕和集约经营的理念,推行先进的生产技术规范与质量标准,规范桑园管理、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方格簇上蔟、桑、蚕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参加蚕业合作社等方面有所进步,提高自身抗风险的能力。

  要把信息化作为推进企业现代化的重大方略。处于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应即时了解国家宏观经济动态和政策,了解国际国内相关的市场信息,从中寻觅获利的商机,适时出手,谋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要善于研究和利用国家宏观政策以及地方政府的政策来谋划企业的应对措施和发展思路;善于研究丝绸进口国贸易政策的变化,采取应对措施,有效减少反倾销发生的可能性。

  对于正在快速成长的企业来说,应适时引入ERP管理理念。ERP是一个面向供需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作为信息时代企业实现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它已经帮助西方许多企业走向现代化的管理之路。ERP前提条件需要企业各资源积累大量准确、完整的数据,具备一定的信息化基础,不仅是设备方面的,更主要的是数据和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在水、电、煤、汽、染料价格大幅上扬的情况下,印染企业必须摒弃原来单纯接受加工业务赚取加工费的经营办法,走小生产大贸易的道路;积极跑出去参加国际、国内的大型展销会展销自己的产品,增加接单机会,发展自营业务,买进坯绸印染后卖出去,赚取贸易利润甚至出口创汇,不断提升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

  (6)、提高品质,积极推进品牌建设

  中国几乎主导了全世界丝绸产业链的前端,但由于中国丝绸行业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中国企业大多只是赚取加工费、原料费,把高附加值的末端让给了单纯依靠丝绸深加工再出口的法国、意大利等国。因此,尽管中国的丝绸产品出口量大,但换汇水平却仅为韩国的1/2、日本的1/4、意大利的1/13。由于缺乏世界知名品牌,中国丝绸远未实现其应有的经济价值。长期缺乏积极主动的品牌经营,使中国丝绸业损失了许多本来应该赚取到的利润。另外,一些经济发展中国家正在根据本国发展丝绸生产的实际条件,快速发展丝绸业的初、中级产品,与中国进行竞争,力促本国的工业化进程。因此,中国丝绸业必须通过品牌的推进战略来保持中国丝绸大国的地位,并逐渐成为世界丝绸强国。
品牌就是产品的身价,吴江处于茧丝绸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在争创品牌方面应该有所作为。所有企业都要积极申报“高档丝绸标志”。此外,一般中小企业应争创市级、省级品牌,龙头企业应争创中国驰名品牌和国际品牌。品牌必须有品质来保证,企业通过国内或国际相关质量权威机构的认证是努力的方向。优质优价、“优牌”优价的观念必须确立。服装是茧丝绸产业链的终端产品,服装生产企业更应把品牌建设放到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并化大气力去实施。

  至2012年,吴江茧丝绸产业链有望争创4只中国名牌:新民科技的“蚕花”牌人丝真丝交织品、新联丝织的“龙之练”牌真丝绸、苏州慈云蚕丝制品的“慈云”牌蚕丝被、苏州英宝丝绸的“太湖雪”牌慈云被;争创1只江苏省级名牌:苏州山水丝绸的“山水丝绸”牌蚕丝被。
对于名特优产品来说,还要争取“原产地标记”注册,有效保护我市真丝产品企业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权益。

  (7)、做强主业,实施多元发展战略

  种桑、养蚕、缫丝、织绸、制衣、贸易,由蚕吐出的一根丝串联起来的这条产业链横跨农业、工业、贸易三大领域。因为其存在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而造成原料价格的不稳定性和市场贸易的不稳定性,所以吴江茧丝绸产业链各企业都要在巩固或发展主业的同时根据市场的需要和自身的条件实施多元发展战略。一些龙头企业就是在做强主业的同时把发展多元经济作为企业成长的新经济增长点。

  在今后的发展方向上,吴江茧丝绸产业应坚持这一发展战略。有实力的企业应延长产业链,利用国家东桑西移的鼓励政策异地拓展桑蚕和茧丝生产基地。这对于掌握原料质量和价格的主动权,对于降低能源、劳动力、运输等生产要素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般企业也要视自己的实际情况,介入其它纤维的生产和经营,或研发桑蚕丝交织新品,避免生产经营单一的桑蚕丝产品带来的经营风险。

  缫丝、绢纺、织造、相关龙头企业自我创新发展的积极性至关重要,对这个产业链健康地、可持续地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龙头企业要继续发扬这种积极性,走贸工一体化或贸工农一体化的道路,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年提高和绿色环保观念的深入人心,真丝家纺、真丝装饰行业将有较大的发展,相关企业应抓住机遇把这一产业做强做精,做出成效。着力开发丝绸文化旅游产品,也是努力拓宽市场领域的新的创意。江苏华佳投资集团已经作了很好的赏试。该集团承建的中国丝绸旅游景区——丝博园项目第一期工程已经国家旅游局验收通过并经国家确认为“工业旅游示范点”。第一期工程包括剥选茧、缫丝、复摇、成丝、针织、服装等内容。现即将实施第二期工程,主要内容包括种桑、养蚕、收烘茧,蚕桑生态园区和丝绸商业街区等。全部项目建成将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吴江市茧丝绸产业链发展的几点建议

  (1)管理体制要理顺。近几年由于茧丝价格大幅波动,暴涨暴跌,严重影响茧丝绸行业正常运行。分析其原因,管理机制不顺是一大因素。当茧丝价格出现大起大落时,投机倒把、哄抬价格、跨地区抢购等等无人问津,管理不力,致使茧丝价格扭曲,价格背离价值。为了使茧丝绸行业能正常运行,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建议商务部组建丝绸局,各省、市建立相应机构,统一管理,统一规划,加强行业管理。

  (2)稳定桑园面积,保持缫丝生产。茧丝绸是吴江传统产品。吴江素有“丝绸之乡”美称,又是四大绸都之一。为此必须保持一定蚕桑面积,稳定在4—5万亩之间,缫白厂丝1000吨(包括移地发展缫丝)。在吴江经济发展过程中丢掉老祖宗传下来传统产品,会影响“绸都”之美称,盛名之下,其实难符。鼓励和扶持栽桑养蚕向养蚕大户和养蚕能手集中,形成蚕桑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推动蚕业合作社的组建,探索蚕茧产业化生产的路子,提高蚕桑生产的经济效益。蚕桑技术指导部门积极做好服务工作,推广新蚕品种,推广科学养蚕方法,推进标准化生产,防止病虫害,避免环境污染,促进蚕茧产量、品质的提高和亩产、张产的提高;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努力将桑蚕新的科研成果“蛹虫草”项目转化为生产力,增加农民收益,促进巩固蚕桑产业基础。

  (3)鼓励和保护龙头企业开拓创新的积极性。吴江茧丝绸产业链中一些龙头企业开拓创新的积极性难能可贵,鼓励和保护这种积极性显得十分必要。政府应出台奖励政策,鼓励和扶持桑蚕丝缫丝、绢纺、织造、印染、服装、蚕丝被生产相关龙头企业,推进这些企业发展异地原料和生产基地,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创新产品提升档次创建优秀知名品牌,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于其取得的成效要给予大力宣传和表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中的带头示范作用。

  (4)加强政府电子政务建设。建立信息化管理工作机制,整合信息化管理资源,发展公共信息化平台;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正确分析形势,准确判断行业趋势,及时向企业发布信息,用信息引导茧丝绸生产,促进本区域协调发展,用信息推动市场营销和产业链新产品开发。

  (5)政府应对各类企业进行分类指导。对于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扶持鼓励他们创造条件争取上市,进入资本市场,在资本运作中做强、做大企业。如华佳投资集团公司。对于具有一定规模和产品质量稳定的成长型企业,鼓励技术改造和创新,凡引进先进设备和软件,从资金上税收上给予支持、优惠。对于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好的企业,进行宣传推广,(如新民纺织科技有限公司ERP管理经验)提高整个行业的管理水平。

  (6)加强统计数据的管理和规范。政府应整合和规范各类企业生产经营统计数据的收集途径,确保各类数据收集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时效性,为准确分析判断产业链中各行业的发展动态、提出应对措施提供真实依据。应改变目前企业漏报、不报或数据不全,企业上报无门或多头重复上报,造成数据不完整或不准确的状况。

  (7)政府应加强对茧丝绸产业链内各行业协会的领导,促进各协会的发展以及协会工作水平的提高。现有的丝绸、绢纺、服装等协会要吸纳更多的企业参加进来,推动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努力为本市茧丝绸产业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信息来源:全球纺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