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桐乡市晚秋蚕生产技术意见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8-09-28 11:01:00
去年以来,茧丝绸行情持续低迷以及气候环境恶劣使蚕茧质量差,致使蚕茧价格下滑,严重挫伤了蚕农的培桑养蚕积极性,蚕业经济收入明显下降,从而使蚕桑产业形成了恶性循环,由于茧丝绸行情低迷及气候环境恶劣使蚕茧质量差,导致蚕茧价格低;因蚕茧价格低,而导致蚕农积极性下降,放松桑蚕管理,技术措施不到位加之气候环境恶劣,使蚕茧质量下降,既而使蚕茧价格更低。因此,要求蚕农以动态的眼光来看待蚕桑产业,并以提高蚕茧质量为主攻点,以优质的蚕茧赢得市场的需求,从而提高蚕业经济效益。晚秋期,以常年来说,气候条件较适宜、桑叶叶质较好等因素有利家蚕饲养,故应抓住今年最后的一期蚕,落实相应的技术措施,取得晚秋蚕茧质好价优、丰产丰收。因此,特对晚秋蚕生产提出以下几项技术措施:
1.以防为主,控制蚕病发生。根据晚秋蚕的生产特点,各种蚕病都有发生的可能,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晚秋期,要以综合防治的措施控制各种蚕病的发生。具体措施为:头眠到出火以适温适湿饲养,用叶适熟,蚕座干燥,每日用小蚕防病一号或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大眠期,每天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并添食2次抗菌素;老蚕期,每天用1:8的漂白粉拌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以防僵病等蚕病的发生;大眠和老蚕期添食抗菌素,可选用盐酸环丙沙星胶囊或福安菌克等,如已发现细菌病,做到隔8小时添食1次,连续3次,以最大限度地控制蚕病的发生。
2. 谨慎用药,防积累性中毒。依据今年中秋蚕不结茧蚕较多,且含有菊脂类、有机氮、烟碱类及脲类等成份的农药使用较普遍,晚秋桑叶带有残毒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对于晚秋蚕用叶要做到先试后吃,以防中毒,同时要注意稻田和桑园防治病虫害的时间、用药品种及浓度,在时间上不要与晚秋蚕收蚁及易感期重叠,并在稻田中禁止使用杀虫双和菊脂类农药,确保晚秋蚕安全生产。在家蚕微量中毒时,可用阿托品、解磷定、肾上腺素针剂500倍液添食解毒。在上蔟前可添食一次蚕用脱皮激素,达到上山齐一,并能减少不结茧蚕。
3. 饲养小蚕,保标准温湿度。晚秋期,由于昼夜温差大,自然温湿度不能适应小蚕期的生长发育,必须采取人为控制的方法(在加温时,要特别注意人蚕安全),为小蚕提供适宜的温湿度,以使正常生长发育。对于小蚕期的饲育温湿度,要求按照10日眠三眠的的饲育标准进行饲养,以避免按九日眠三眠进行饲养,使出火期温度偏高,导致蚕体虚弱而发病。
4. 桑叶适熟,提高蚕儿体质。对于晚秋桑叶生长期偏短,含水份及蛋白质较多,碳水化合物少,往往容易导致用叶偏嫩,特别是苗区。因此,在小蚕期要选采好各龄适熟桑叶进行喂蚕,以增加蚕儿的体质,同时,要做好桑叶的贮藏工作,杜绝用尼龙簿膜袋贮藏桑叶,用清洁消过毒的缸或领条进行贮桑,以达到桑叶新鲜。
5. 切不放松,蝇蛆病的防治。今年中秋期,有较多蚕农不够重视蝇蛆病的防治工作,使之蝇蛆病发生较严重。因此,在晚秋期要引起重视,切实做好蝇蛆病的防治工作,待蚕座内桑叶吃尽,蚕体暴露时,用“灭蚕蝇”乳剂配成300倍液,均匀地喷于蚕体,然后喂叶,做到4龄1次,5龄2-3次,注意要在环境干燥时使用,切忌用带毒的喷雾器喷药添食,防止意外损失。
6.养好大蚕,加强通风换气。蚕室的空气新鲜程度对蚕儿的生长发育及发病情况影响很大,如果,蚕室空气不新鲜,蚕儿的生长发育差,且发病多。因此,在晚秋饲养过程中,要抓好蚕室内的通风换气工作,头眠和2眠经常进行蚕室换气,每天2-3次,出火期揭开簿膜并开门进行养蚕,大眠起开门开窗通风养蚕,同时做好蔟室的通风换气工作,以防多湿环境对茧质的影响。
信息来源:桐乡市蚕业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