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巴中市07年蚕业工作情况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12-28 16:08:00
2007年在市农业局和省蚕业管理总站的领导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市农业工作会议精神,克服茧丝绸市场价格大幅下滑,蚕期灾害严重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全站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调整工作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蚕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以科技兴蚕提高养蚕单产、质量为手段,以加快蚕业“一村一品”发展,抓好蚕业示范片点建设为工作中心,以强化管理和服务为主要措施,扎实努力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完成了全年蚕业工作目标。全市组织外购优良杂交桑种100公斤,育排桑苗420亩,成片规模栽植桑园4500亩,嫁接改良草桑142万株。生产优质合格桑蚕种20320张,柞蚕茧40万粒。全年发放普种19700张,生产蚕茧647340公斤,单产达到33公斤,蚕茧生产质量稳定。
一、重宣传,强调研,蚕业产业化经营初见成效
针对今年茧丝绸市场行情和我市蚕业发展的现状,为了稳定蚕业发展基础,探索蚕业产业化发展机制、政策措施,加快蚕业产业化发展步伐。一是组织县、区蚕桑站深入龙头企业、基地乡镇、养蚕业主大户深入宣传国家对茧丝绸行业发展的政策,分析茧丝绸市场行情变化规律,组织栽桑养蚕脱贫致富典型对比算帐。树立蚕业发展的市场观念,增强蚕农蚕业发展的风险意识,坚定各级党政、龙头企业、养蚕业主大户和养蚕户发展蚕业的信心。二是先后深入茧丝绸龙头企业、基地乡镇、村社、养蚕业主和蚕业经合组织进行了蚕业产业化发展经营的专题调研。通过调研,基本掌握了全市蚕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问题和县区党政、主管部门、龙头企业对蚕业产业化经营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听取了党政领导、行业主管部门、基层干部、龙头企业及养蚕业主、重专大户对蚕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和要求。基本掌握了全市蚕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形式、连接机制、利益分配、投入服务机制等情况。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巴中市蚕业产业化发展经营的调研报告”送市府有关领导和市级有关部门,并得到市政府朱市长的批示。通过调研,进一步坚定了蚕业产业化发展经营的信心,为全市蚕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找到了途径。
二、重争取,强协调,蚕业基础稳定发展
一年来,市、县区蚕业部门主动向各级党政、行业主管部门请示、汇报工作。得到了各级党政特别是主管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强了对蚕业发展的领导,制定出台了有关蚕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蚕业部门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争取各级财政、农业、林业、科技等相关部门对蚕业发展的支持和扶持,协调各种项目经费、财政专项资金加强对蚕业发展的投入。协调龙头企业、养蚕业主增加对蚕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组织调运优良杂交桑种100公斤,桑苗200万株。采取专户育排、专人指导、承诺服务、订单统一包销、成片规模建园栽植等措施,全市共育排桑苗420亩,出合格壮苗450万株,规模成片栽密植桑园4500亩。为了有效利用现有桑树基础,实现多产叶、多养蚕,协调有关龙头企业、养蚕业主投入资金25万余元,引进新桑品种成片嫁接改良草桑142万株,租赁土地(桑园)50亩建成良桑穗母园。
三、重示范,强服务,促进蚕业产业化发展
蚕业是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村一品”建设的重要支撑产业,搞好蚕业“一村一品”建设是实现全市蚕业产业化发展经营的重要途径。今年三月市局专题召开了蚕业工作会议,把加快蚕业“一村一品”建设和示范片点发展列入了蚕业产业化发展的工作重点,出台落实了县区蚕桑站、蚕种场抓示范片点和蚕业“一村一品”建设的管理考核办法。结合新农村建设在平昌县涵水镇幸福村、灵山乡民意村、巴州区巴州镇先锋塞村成片规模新栽桑园1100亩,改建专用蚕房30间,消毒池12口。市、县区蚕桑站以龙头企业、养蚕业主为依托,落实蚕业示范村10个、示范社15个、示范园区5个,打造蚕业发展新亮点。在抓示范片点和蚕业“一村一品”建设上坚持定人、定责、定费用、定奖惩的“四定”方法,以强化服务,推广先进适用科技为手段,提高示范片点的整体效益。据统计,全市蚕业示范村共育排苗150亩,嫁接改良草桑100万株,新栽密植桑园2100亩,全年养种7800张,比去年增加8%,产茧30万公斤,占全市产茧量的45%,养蚕单产达到38公斤,比全市平均单产高5公斤,蚕茧质量稳定。同时在示范片点建设上推广桑园套作种草养畜,实施多季滚动式养蚕布局、大棚省力养蚕新措施,取得明显效果,亩桑收入大幅提高,达到2500元以上。
四、重培训,强推广,养蚕单产、质量稳步提高
在抓好蚕业“一村一品”和示范片点建设的同时,依靠科技培训、普及推广,实现蚕业发展效益提高,蚕农收入稳定。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技术培训,提高蚕业技术人员、蚕业业主及小蚕共育人员的技术素质。市、县区业务部门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共开展育苗、嫁接、小蚕共育、蚕病防治、省力化养蚕、桑园综合开发利用等技术讲座50多场次,受训人员达2000多人,印发各种技术资料3000多份。二是针对蚕季的气候特点及时编写了抗旱保苗、抗洪保桑、蚕病防治等技术资料发放到龙头企业、养蚕业主,确保了大灾之年损失减少,单产、质量提高。三是为了解决目前农村养蚕劳力缺的矛盾,普及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蚕台育、大棚育、自动上簇等防病省力技术。对养蚕业主及龙头企业租赁承包的土地栽桑养蚕,采取滚动式分批出库,解决规模养蚕劳动力难于调剂的矛盾。四是在蚕业业主流转的桑园基地上推广桑药、桑菜套种,种草养畜、蚕畜套养等综合开发利用技术,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单产、效益,为全市蚕业产业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探索了新路,积累了经验。
五、重预防,强监管,蚕种生产、经营秩序稳定
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加强对《蚕种生产许可证》、《蚕种供应(经营)许可证》的管理。做到认真学法、自觉守法、严格执法。实现了亮证出种、亮证经营,维护了蚕种生产、供应(经营)秩序,确保了蚕农利益。二是始终把蚕种生产质量放在首位,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继续坚持以“防微”为中心,严格全程消毒防病,强化饲养管理,加强蚕种生产全程质量监督。认真落实蚕种生产各项防微技术措施,加强蚕种生产全过程的监督检查,严格母蛾检验、成品检疫和杂交率抽检。经各级检验检疫全市所生产的蚕种合格率达到100%。三是按龙头企业、养蚕业主规模养蚕的要求,强化服务,合理安排,加强调剂,严格技术规范,确保饲养需求。四是面对蚕种生产用工集中、劳动力难于落实、生产成本高的实际,采取分批出库原种,合理调节温湿度,延长制种时间等,确保蚕种生产顺利进行。五是根据蚕种生产情况,既做到保证全市蚕农养种需求,又减少种场库余损失,通过上、下努力,今年共调剂出售给省内、省外蚕种5000余张,减少了蚕种场库余损失13万元。
六、重学习,强管理,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一是加强了蚕业法律法规和蚕业发展政策、业务技术的学习,认真学习了党的“十七大”精神。通过学习,提高了认识,转变了观念,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增强了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二是进一步完善了站内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了有章可循、职责分明、责任明确、任务具体。同时加强了对县区蚕桑站、蚕种场的管理,制定了县区蚕桑站、蚕种场考核管理办法,并严格监督检查。实行平时抽查、季度通报、半年小结、年终总评,有效调动了蚕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创造性。三是通过学习、管理、考核,端正了工作态度,改进了工作方法,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形成了遵纪守法,团结协作,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良好局面。
七、存在的问题
一年来,虽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市局和省站的要求还有差距,我市蚕业发展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一是蚕桑基础脆弱,发种量小,产茧量少,规模不大,效益不高。二是蚕业未能得到各级党政的高度重视,蚕业恢复性发展任务十分艰巨。三是蚕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缓慢,生产投入严重不足,规模效益不大,产业化经营形式和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四是茧丝市场不稳,价格波动太大,蚕农收入降低,发展风险加大。五是外出务工人员增多,养蚕劳力严重不足,有桑不养,有桑少养现象十分突出。六是资金极度紧缺,桑蚕品种老化,更新换代困难,技术推广乏力,蚕茧单产、质量、效益难以提高。
信息来源:巴中蚕业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