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市07年蚕业产业化发展成效明显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12-28 15:58:00
近年来,作为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的蚕桑产业,在历经市场锻造后,又实现了恢复性发展,产业化发展成效明显。2007年,全市养蚕1.97万张,产茧64.7万公斤,制种3万余张,缫丝330吨,织绸60万米,茧、丝绸产值达到1.25亿元,创税500万元,出口创汇725万美元。茧、丝绸产值比上年增加2100万元,出口创汇占全市总量的70%以上,专业基地农户人均蚕桑收入达1356元。蚕业的良好发展势头来自于四个方面:
一、产业链条延长。桑、蚕、种、茧、丝、绸、贸易、副产物综合利用相紧扣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拓展了蚕农增收空间,适应了国内国际茧丝绸市场。全市现有蚕种场4个,丝绸加工企业3家,年制种能力15万张;现有桑园1.6万亩,可年养蚕4.8万张;现有自动缫丝能力1.2万绪,织绸能力80万米,桑枝等附产物加工企业1个,年加工桑枝3万吨。完整的产业链条为蚕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为农民增收提供了保证。
二、发展机制良好。龙头企业+技术体系+专业合作社+大户的蚕业发展机制,使龙头龙尾前后呼应,实现了市场共赢。龙头企业从原料生产抓起,促进加工、经营、出口,实现做大做强。鲜茧价格保护,订单生产,农民放心发展。全市四家茧丝绸龙头企业,按“谁投入、谁服务、谁收购、谁受益”的原次返利、原料入股、全产全收,形成了一个企业、一片基地、带动一方百姓增收的格局。平昌县茧丝绸龙头企业扶持驷马镇五峰村养蚕大户王果,利用土地流转建桑园48亩,2007年养蚕148张,产茧5624公斤,收入茧款10.2万元,出售桑枝等附产物收入2.5万元,亩平收入2758元。同时解决当地5名农民就地常年务工。目前,全市户栽桑50亩以上的专业大户达到15户,年养蚕收入5000元以上的农户1105户。
三、科技兴蚕落实。形成了市、县区蚕业部门、蚕科所、专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五级科技创新普及网络,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技、物、销相配套,大力推广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饲养、自动上簇、专业化防病、一步成园等技术,引进推广优质高产桑、蚕品种,实行一年多季滚动式养蚕,广泛运用桑药、桑菜立体种植、蚕畜套养等综合开发模式,实现节本、省力、增效。2007年全市蚕农养蚕单产达到了33公斤,单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巴州区三生蚕科所以柳林镇为基地带动农民养蚕致富,该镇玉金村农民李文才,2007年养蚕16张,产茧624公斤,单产39公斤,收入茧款11232元,人均收入茧款2808元。
四、部门服务带动。一是依法保护。市、县区蚕业部门按照《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加强对蚕种、蚕茧市场的管理,切实保护蚕农利益。二是行业自律。市、县区蚕业协会在蚕茧收购中,协调、划分各加工企业的收购价格、地域,讨论制订了行业自律规定,并以押金方式保证规定执行,维护了龙头企业利益。三是示范带动。以龙头企业、养蚕业主为依托,全市抓出蚕业示范村10个、示范社15个、示范园区5个,形成了“一村一品“。2007年示范村养蚕7800张,比上年增加8%;产茧30万公斤,占全市产茧量的45%;养蚕单产达到38公斤,比全市平均单产高出5公斤,亩平收入2500元,比全市平均高出1000元以上。
信息来源:四川蚕业管理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