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东至县2007年蚕桑生产工作总结及2008年工作计划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12-03 16:37:00
2007年茧丝绸行情下滑,茧价不尽人意,养蚕效益降低。经技术部门和广大蚕农的共同努力,我县蚕桑生产形势基本稳定。春蚕饲养量略有增加,茧质较好;秋季蚕病发生率低,单产较稳。在省蚕研所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继续推广了彩色茧生产和方格簇应用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2008年将继续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题,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蚕农增收、蚕业增效,把推广桑蚕新品种、蚕业新技术和加快蚕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作为全年工作重点,促使我县蚕桑生产向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现将我县07年蚕桑生产情况及2008年工作计划总结、拟订如下:
一、2007年工作总结
(一)生产概况:全县桑园面积4200亩。当年育苗5万株,更新老桑园50亩。全年发种2650盒,相对去年增2%;产茧101.9吨,增2%;平均单产38.5公斤/盒,减3.5%;平均茧价13.4元/公斤,减36%;盒种产值516.1元,减38.4%;总产值136.8万元,减37.3%。其中春季发种1700盒,增6.3%;产茧66.3吨,减2.5%;单产39公斤/盒,相对减8%;均价14.4元/公斤,减25.8%;盒种产值561.6元,减31.9%;产值96.47万元,减27.6%。秋季发种950盒,减5.4%;产茧35.6吨,与去年基本持平;单产37.5公斤/盒,增4.2%;均价11.6元/公斤,减51.7%;盒种产值435,减49.7%,产值41.3万元,减52.2%。
(二)主要开展的工作
1.因势利导、广泛宣传,提高蚕农春季管桑、养蚕积极性
过去连续三年养蚕效益的递增,很大程度上刺激了蚕农饲养春蚕的积极性,桑园春管力度明显增强。技术部门因势利导开展桑苗繁育工作,去冬今春通过压条繁育优良品种桑“育711”5万株,更新老桑园50亩。
2. 统一渠道,规范订种,搞好蚕种催青
为规范蚕种市场、杜绝非法订种,农委执法人员深入蚕区,广泛宣传《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和《安徽省蚕种管理办法》,确保了全年用种的安全。春、秋两季推广了春蕾×镇珠、苏菊×明虎、平湖×黄山等多丝量优良蚕品种。
为保证蚕种催青质量,力争做到:①催青前明确责任,各项技术分工到人;②催青中严格消毒、规范操作、谨慎解剖、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③蚕种发放后及时跟踪调查。据5月5日和9月4日分别在张溪、查桥等重点蚕区实地收蚁情况的调查,春蚕平均二日孵化率达96%,秋蚕达98%,且孵化整齐。
3. 加强科技培训,提高蚕农素质
通过结合蚕桑会、乡镇党员春训班、农业科技报告月活动,以及科技下乡、临时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全年举办技术培训班12场次,受训人员1500余人次;印发《农技推广》、明白纸等技术资料5000余份。另外,利用广播、电视、农业信息网等媒体将农业政策、蚕桑实用技术、和蚕业信息传播到千家万户,提高了蚕农整体素质和科学养蚕水平。
4.健全网络,促进服务。
为确保蚕种订购、物资供应等服务工作正常有序开展,年初农技中心对全县涉桑乡镇的15名村级蚕桑订种员进行了续聘,并划定各自的服务区域。通过基层的技术服务网络,及时将蚕桑适用技术、市场信息和配套物质直接送到蚕农各户,提高了蚕桑技术服务质量。
5.以点带面,积极引进新品种
在黟县蚕种场的支持下,春季引进62盒 “平湖×黄山”,示范点落实在白笏乡联盟村的管村组。针对此品种对补催青工作要求高的特点,发种前三天,即4月27日在联盟村举办了一期补催青技术现场培训。与“春蕾×镇珠”对比,此品种表现了茧形大、茧层厚、产量高等优点。拟在明年扩大饲养量。
6.强化蚕业合作理念,推进合作社的组织建设
为促进蚕业合作社的建设,3月中旬,农技中心一行到尧渡镇永胜村和张溪镇仙亭村就合作社的建设问题进行了解和讨论。7月10日的秋季蚕桑会上,邀请了农委农经站领导培训了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相关知识。使蚕农了解到农民合作组织是我国入世后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蚕业合作社也是蚕桑生产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
7.结合彩色茧生产,继续推广方格应用技术
为巩固试验成果,扩大示范效果,农技中心在前两年生产试验的基础上,今年秋,在张溪镇杨畈村进行彩色茧生产示范,并配套方格簇上簇技术。农技中心技干驻点进行全程技术指导。今年扩大推广方格簇10000片。10月8日,农技中心以每市斤高出普通茧四元的单价回收了方格簇彩色茧(方格簇、彩色茧分别每斤增加两元收购)。彩茧生产示范户平均盒种增收近320元。在行情低迷的今年,增收效果愈加明显。
8. 充分发挥农技“110”的服务功能
农技“110”是农技中心开通的农技咨询热线,接受全县农户咨询,也为广大蚕农打开了一扇快捷方便的蚕桑技术服务窗口。春秋两季,农技“110”共接受蚕农咨询32人次。10月6日,国庆节值班人员接到张溪湖田村蚕农苏全贵的求助电话,称本村五户蚕茧因质劣无人收购而犯愁,农技中心技干当即通过电话联系收购商,及时为其解决了卖难的问题。
9.继续做好蚕业信息网络建设
根据要求,由中心指定的蚕业信息员,继续负责浏览、收集蚕业信息,并及时将全县生产形势、蚕桑要闻或其他网页转载的有价值的信息上传省蚕业信息网。全年共发布信息10余条,浏览蚕业信息网2000余人次。通过信息网的建设,加强了与各蚕桑县的联络,提高了我县蚕桑业的服务水平。
(三)存在问题
1.弃养现象依然存在。由于外出务工者增多和棉花价格的上升等原因,养蚕户数逐年减少,饲养总量逐年下降。另外,今年由于春茧行情的下滑,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秋茧饲养量下降。
2.综合防病不力,蚕病偶有发生。尽管蚕农防病意识有所增强,但往往局限于养蚕前的消毒,而忽视蚕期中的消毒和蚕后的“回山消毒”。消毒方法也常常重视洗、刷、晒等物理消毒,轻视药剂等化学消毒。造成周围环境遗留的病原多,导致蚕病容易发生。如今年秋季张溪镇湖田村苏全贵等五户蚕农因蚕病茧劣,差点落得无人收购的残局。
3. 质量意思淡薄,长期使用不良簇。普遍使用竹垭、柴火等不良簇具上簇,柴印、黄斑等次、下茧增多,解舒差,蚕茧不受丝厂欢迎,茧价低,影响蚕农效益。
4.农药中毒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秋蚕期,棉花或水稻治虫往往造成桑叶受农药污染,蚕儿中毒,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5.产业化程度低.缺乏集生产、加工于一体的龙头企业,生产和收烘部门利益不能统一,好茧难以兑现优价。这种缺乏激励机制的局面,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蚕茧质量的提高。
6.经费缺乏,新技术推广困难,竞争优势不强。由于我县生产规模不大,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困难,加上近几年县财政未安排蚕桑技术推广专项资金,一些新技术推广难以做到“技物结合”,新技术到位率低,造成蚕茧总体质量不高,行情不好时缺乏竞争优势。技术推广经费匮乏制约着蚕桑的发展。目前方格簇应用、彩色茧生产等先进技术难以大力推广。
二、2008年工作计划
(一)工作思路:尽快引导蚕农正确看待变化的茧丝绸市场,稳定不良情绪,搞好桑园管理,开展桑园间作,提高桑园综合效益;全面普及“黄山*平湖”等优良蚕品种;大力推广小蚕共育、蚕病综合防治、方格簇应用等实用技术,提高蚕茧产、质量;创新服务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帮助蚕农搞好产后服务,逐步增强蚕业实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
(二)具体措施与指标
1. 继续以张溪镇的联盟、仙亭、杨畈村为基地,做好科技入户工作。
2.坚持做好省蚕业信息网上传工作。争取每周上传信息一条,保证每月发布信息不少于两条。
3.加快蚕桑合作化经济建设步伐,力争08年底在全县重点养蚕乡、镇建立3至4个蚕业合作社。
4.创新思维,努力探索桑茶制作新技术、桑枝生产食用菌等蚕业综合开发新途径。
5.计划全年发种3000盒,其中春发种1800盒;全年产茧120吨;培育“育711”优良品种桑苗20万株;更新老桑园200亩;在原有规模基础上新增推广方格簇2万片。
信息来源:安徽蚕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