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阳县2007年茧丝绸生产总结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12-10 09:37:00
一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的大力支持配合下,我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线,以促进蚕农增收、行业增效为核心,强化技术培训和蚕业服务,加大蚕茧基地建设步伐和蚕茧市场管理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发展,扎实推进茧丝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生产实绩
(一)栽桑:全县现有桑园面积49567亩,其中可采桑园面积46000亩,实养面积40000亩。去冬今春共集中调集优质桑苗——农桑12、农桑14和育71-1共220.5万株,发展和低改桑园3800亩,其中建立50亩以上优质高产示范片493.5亩。
(二)养蚕:2007年饲养蚕种73308.5盒,较去年同期增0.32%;产鲜茧2610.2t,减15%;盒均产茧35.6kg,减15.2%;亩桑产茧量65.3kg。茧款收入3939.11万元,比上年减收3546.85万元,减47.38%,全县养蚕户22345户, 户均茧款收入1762.86元,比上年减收1478.24元。
(三)收购:全县三家缫丝企业收购鲜茧2400吨,比上年增15.4%,占全县鲜茧产量的91.9%。收购均价14.92元/kg,比上年24.38元/kg下降38.8%。今年收购市场较为平稳,收购质量全面上升。
(四)制种:青阳九华制种有限责任公司年生产桑蚕一代杂交种近8万盒,比去年增14.3%。合格率达99%。
二、主要工作
(一)科技推广工作
1、积极引进推广蚕桑新品种。我县在老桑园改造和新桑园发展上,一律选用育71-1、农桑12、农桑14等优质高产新品种。在蚕茧生产上推广优质高产好养的品种,如黄山×平湖、菁松×皓月、春蕾×镇珠、苏菊×明虎、873×874、517×518、中蚕2号等。秋蚕推广517×518,单产比对照种873×874、中蚕2号高2kg。
2、加强桑园病虫害防治工作。由于暖冬和早春气温高,桑树发芽比往年早一星期左右,局部地区桑园越冬虫口指数较大,危害早,我办及时发布“桑树病虫情报”2期,选用桑树专用农药盖仑本、桑虫清、乐桑、桑宝防治桑尺蠖、桑叶虫、桑毛虫等。夏秋季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桑树生长,按常规方法进行病虫防治基本控制了病虫害危害。
3、针对突发事件,及时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工作。进入五月上旬,局部地区受前期冰雹、风灾和虫害影响,为桑树疫病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导致桑疫病发生较重。我办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创新思维,采用“蚕用消毒净”防治桑疫病,及时发布病虫情报,并利用县农技服务台向广大蚕农介绍防治方法,并深入重点受害区指导蚕农用药防治。并针对部分蚕农桑叶减产情况,加大宣传力度,在五龄期推广应用“蚕用营养饲料”添食,既解决了缺叶问题,又确保了蚕茧产量不减且略有增长,取得良好的效果。同时,也为 “蚕用营养饲料” 推广应用打下良好基础。7月10日,我县遭遇特大洪水灾害,针对灾情,县、乡蚕桑技干紧急行动起来,深入灾区,组织、指导蚕农开展灾后蚕桑生产自救,将灾害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受自然灾害和茧丝行情影响,秋季饲养蚕种34696.5盒,比上年同期减少2889.5盒,减7.7%,年终统计水毁、建房、其它工程等毁桑共1433亩。
(二)蚕业服务方面
1、加大技术培训力度。为抓好技术培训工作,我办制定了 “青阳县2007年度蚕业科技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精心组织,周密安排,上下联动,采取授课、放CD光盘、现场解答、发放技术资料、开现场会等多种培训形式,对全县重点养蚕村和示范户开展了轮训, 2007年全县共举办培训班209场次,培训11008人次,播放CD光盘249次,发放资料26560份。
2、认真实施蚕业科技入户工程。依据“青阳县蚕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意见”,全面开展联系科技大户和科技示范片工作,共联系指导示范户150户,涉及桑园面积535亩,饲养蚕种1116盒,产鲜茧44084公斤,盒种单产39.5公斤,比全县平均单产高3.9公斤。辐射带动蚕农2804户,带动蚕农饲养蚕种12485盒,产茧458424kg,盒种单产36.7 kg,比全县平均单产高1.1公斤。技术指导员对150户示范户培训了756户次,走村串户、上门指导达1124户次。联系示范片桑园面积达2271亩,饲养量4182.2盒,产茧156266公斤,盒种单产37.4公斤,比全县平均单产高1.8公斤。
3、认真做好《青阳茧丝绸》的编印工作。为及时向各级领导、各乡镇和蚕农传递最新茧丝绸行情、生产动态、外地经验等,县茧丝办继续认真做好《青阳茧丝绸》的编印传送工作(全年共编印12期),以供领导参考,同时全体技干也能快速了解信息,指导蚕农及时调整生产安排。
(三)基地建设
1、认真组织实施“青阳县优质蚕茧基地建设项目”。为承接国家“东桑西移”工程,我县积极创造条件,整合各类支农资金150余万元,建立优质高产桑园3800亩,建造小蚕共育室1800m2,养蚕大棚6500 m2,推广应用方格蔟83万片,为“东桑西移”工程蚕茧基地建设项目打下了良好基础。
2、多方投入,加大基地建设。我县蚕茧基地建设围绕“壮大龙头企业、服务蚕农”两个根本要求,积极帮助茧丝绸龙头企业申报2007年“东桑西移”工程建设项目,获得批准。同时将基地建设与相应的农业项目结合起来,多渠道引进资金,先后从省财政支农整合资金、蚕业发展资金、农业发展资金、扶贫资金、救灾资金等项目中安排150余万元资金扶持蚕桑生产发展。
3、积极推进产业化运作。在蚕茧基地建设上积极探索产业化运行模式,走“公司+合作社+蚕农”产业化发展之路,拉紧企业与蚕农之间的利益关系,酉华乡蚕业合作社和杜村蚕业合作社,依托龙头企业组织蚕业订单生产,通过项目带动,建立高产示范桑园230余亩,参社蚕农新建养蚕大棚2944m2,全面推广使用方格蔟20万片,交纳优质蚕茧6.5万公斤。入社蚕农交售合同茧价格加价20%。盒种增收100-120元,蚕茧质量明显提高,吨丝成本下降0.8-1万元,达到了蚕农增收、企业增效的目的。
(四)行业管理方面
1、加强蚕种、蚕药和蚕茧市场管理工作 依据国家四部委颁发的《茧丝流通管理办法》、《兽药管理条例》、《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和《青阳县蚕种、蚕药管理办法》及县政府《关于加强蚕茧市场管理的通告》等法律法规,我县积极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在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和县工商、公安、物价、质监等部门的配合下,对未取得蚕种、蚕药、蚕茧经营许可证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依法查处,维护了我县的蚕种、蚕药、蚕茧市场稳定。
2、加强乡镇蚕业服务站和行业作风建设。我办从改进行业作风入手,加强对科技队伍的建设与管理,制定了一系列考核奖惩措施,规范服务行为,争创优质服务站所。同时,在养蚕大村聘请蚕桑辅导员,完善服务网络,扩大销售网点,实行全县蚕药蚕具物资统一供应,为蚕农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年销售消毒药品33762套,蚕网28568片,有孔薄膜14363张,有力促进了消毒防病和省力化饲育技术推广。
3、继续推行蚕种补贴,返利于蚕农。推行蚕种补贴是从去年秋季开始的,从推行情况来看取得明显成效。为继续推进我县茧丝绸产业一体化建设,加大缫丝企业对基地蚕农的返哺力度,拉紧产业链,经我办与3家缫丝企业座谈、协商,达成一致共识,3家缫丝企业对本收购区域内的蚕农继续实行蚕种补贴,这对稳定蚕种市场、维持蚕品种统一和发种时间一致、维护产业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存在问题
一是受气候因素和市场行情影响,蚕茧单产与产值同比下降幅度较大,直接影响到蚕农增收和2007年“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建设。二是受收烘体制等影响,蚕业合作组织发展速度不快、组织化程度不高、发展不均衡。三是受收购环节影响,方格蔟推广难度大,蚕茧质量亟待提高。
四、2008年工作安排
(一)生产安排
全年发种7万盒,产茧3000吨,其中春季发种3.4万盒,产茧1530吨;今冬明春计划栽桑500万株,成片低改或发展生态桑园6250亩,建立核心示范园3个,面积2500亩;制种8万盒,合格率100%;产白厂丝400吨。
(二)推广安排
加大省力化养蚕推广力度,重点是推广小蚕一日两回育,加大蚕网和有孔薄膜的使用;加大简易蚕具和蚕台育的推广力度,着力解决大蚕期蚕头过密问题;开展大棚养蚕推广,建养蚕大棚8500m2,重点乡镇都要有推广示范点;继续开展方格蔟推广工作,计划推广67万片;继续加大小蚕共育推广工作,建小蚕共育室700 m2,各乡镇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共育模式,要求重点养蚕村组都要有推广点;继续开展联系大户工作,全体驻乡技干每人联系大户不少于10户;继续进行新品种饲养,认真收集数据做好总结;继续做好优质高产桑园建设工作,逐步推广适应机械化耕作、有利于桑园间种的宽窄行栽植模式,以提高劳动效率、提高桑园土地利用率;继续加大养蚕实用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和普及面。
(三)主要工作安排
1、精心组织实施2007年“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建设。青阳县蚕茧基地建设被商务部列入“东桑西移”工程国家支持项目。经县政府同意,由我办牵头,各乡镇和有关部门配合共同组织实施。整个项目建设时间短、任务重,至2008年3月止,需成片发展或低改桑园6250亩,建养蚕大棚8500m2,建小蚕共育室700 m2,推广方格蔟67万片。我办将精心组织、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强力推进,确保按时序进度完成项目建设任务,以迎接商务部检查验收。
2、继续推行蚕业合作社,拉紧产业链。支持龙头企业与蚕农联办或蚕农自办蚕业合作社,鼓励蚕业合作社为蚕农提供技术推广培训、鲜茧销售、产销信息等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蚕业合作社以及蚕农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2008年我办将在全县范围内引导企业与蚕农联办或蚕农自办蚕业合作社2-3家,力争入社蚕农达到3000户,蚕种饲养量达到10000盒,以推动茧丝绸产业一体化建设步伐。
3、继续加大蚕种、蚕茧市场监管力度,维护产业持续发展。
严格执行国家蚕种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和鲜茧收烘资格认定制度,加大宣传,强化执法监管,配合农委、工商等执法部门严厉打击非法经营蚕种和无证收烘行为,坚决制止抬级抬价或压级压价收购,积极维护蚕农和企业利益,建立良好的蚕种生产经营和鲜茧收购秩序,维护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4、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结合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进村入户工程等,根据生产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和途径,大力开展实用新技术培训,解答蚕农生产中经常面临的一些难题,提高新技术的普及面和应用率。2008年县乡两级办各类培训班不少于150场次,发放技术资料不少于10000份。
5、全面推广方格蔟营茧技术,切实提高茧质。方格蔟营茧技术在我县已推广多年,但普及面和应用率一直很低,导致我县鲜茧质量不高,生丝品位不高,究其主要原因是收购企业没有严格执行优茧优价的收购政策。2008年我办将从三个方面着力解决这一难题:一是加大方格蔟营茧技术的培训宣传工作,引导蚕农自愿使用方格蔟营茧;二是与县内3家收购企业座谈、探讨,深刻分析制约我县鲜茧质量的瓶颈问题,说服收购企业对优质方格蔟茧加价收购;三是通过蚕业合作社这个平台,由合作社同愿意按质加价收购的企业签订收购协议,达到蚕农与企业双赢。
6、继续推行蚕种补贴,确保蚕桑生产安全。推行蚕种补贴有力地扼制了个体商贩非法订种行为,有利于净化蚕种经营市场,有利于蚕桑生产的安全,有利于发种时间一致、品种统一,有利于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2008年我办将继续与县内3家企业充分协商与沟通,将蚕种补贴措施作为工业企业返哺蚕农的一项重要举措推行下去,密切企业与蚕农的利益联结,真正达到企业与蚕农实现双赢。
信息来源:安徽蚕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