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2007年1-9月重庆市茧丝绸行业运行情况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10-23 14:47:00
一、 蚕茧生产

  今年春、夏、正秋三季累计发种729635张,同比下降7.62%;累计产茧2.1554万吨,同比下降4.56%;三季平均单产29.54公斤,同比上升3.3%;收购量1.634万吨,同比下降9.98%;三季综合均价724元/50公斤,同比下降15.12%;蚕农总收入3.12亿元,同比下降19%。
  
  前三季蚕茧生产特点:
  
  (一)蚕桑生产呈现“一增二降”。单产增加,产茧量和蚕茧价格下降。
  
  单产增加主要原因:一是“东桑西移”、“十百千万”、“高效生态蚕业”、“多批次滚动养蚕”等项目的推进,养蚕设施设备得到了较大改善;二是各级各部门扎实工作,栽桑养蚕实用技术的推广面不断扩大;三是蚕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和蚕种质量不断提高。
  
  产茧量下降主要原因:一是受春季气温总体偏低,夏季高温多湿天气影响,春、夏两季桑树桑蓟马、红蜘蛛和蚕病暴发较重,致使全市春、夏两季产茧量出现较大幅度下降,同比减少11.6 %。二是春季蚕茧收购价格同比较大幅度下降,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蚕农夏季和正秋养蚕的积极性。三是农村劳动力越来越少、养蚕农户越来越少、弃桑不养蚕或有桑少养蚕的农户越来越多,造成产茧量下降。
  
  蚕茧价格下降主要原因:一是今年由于生丝价格趋于平稳,每吨生丝价格维持在18-19万元,抑制了蚕茧价格的继续攀升;加上缫丝企业消化2006秋季高价原料,今年缫丝业普遍亏损,也抑制了今年蚕茧价格的持续上扬。二是由于因为今年三季,特别是夏季蚕茧质量普遍偏低,收购价格下降也客观反映了蚕茧的价值。
  
  (二)“三大工程”推进效果明显
  
  “东桑西移”、“十百千万”、“多批次滚动养蚕”等工程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项目区蚕桑生产的健康发展。
  
  “东桑西移”工程。2006年实施 “东桑西移”的涪陵、丰都、垫江、黔江、巫溪、奉节等6个区县春、夏两季共发种212200张,占全市同期发种的40%。其中,黔江春夏发种12800张,奉节春夏发种18644张,同比分别增加43.2%和13.5%,蚕茧丰收,质量也好;垫江、巫溪利用新建的设施设备养蚕,提高了蚕茧产量,平均张产达到34公斤以上。
  
  “十百千万”工程。5个万担茧镇、74个千担茧村,在全市发种量下降的情况下,今年春夏共发种117744张,同比增加9.6%;全市新增千担村22个。“十百千万”项目建设今年有新突破,新亮点,养蚕大户、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及工厂化养蚕数量增加较多,规模化水平、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蚕桑生产均有较好发展,整体情况大大优于全市其他未实施项目蚕区。
  
  “多批次滚动养蚕”项目。今年在全市确立了9个示范区县、11个带动区县实施多批次滚动养蚕。据初步统计,全市有12个区县春、夏季进行了多批次布局,实施蚕农户49384户,养蚕96738张,其中5个示范区县春季养蚕2—3批次,共发种46523张,同比增加4874张,增幅10.5%;平均单产达30公斤,增加蚕茧14.6万公斤,按今春蚕茧均价16元计,蚕农增加收入234万元。
  
  二、 工业生产
  
  1-9月,生产丝类产品3741吨,同比增长19.48%;其中,生产白厂丝2594吨,同比增长14.42%;双宫丝989吨,同比增长31%;绢丝157吨,同比增长44.04%。生产丝织品1264万米,其中,真丝绸823万米,同比下降11.31%。生产精干品和绵球576吨,同比增长64.1%。全市白厂丝商检质量3A99,同比增长0.16个等级;双宫丝商检质量双特15,同比0.15个等级;丝织品一等品率87%,同比下降8个百分点。
  
  据统计显示,1-9月实现工业总值10.32亿元,同比增长9.6%。实现销售值11.14亿元,同比增长16.05%。丝绸工业利润-1143万元,去年同期实现利润2456万元。
  
  1-9月丝绸工业运行的基本特点:(一)市场趋于平稳,丝绸生产呈稳步增长态势。2006年茧丝市场大幅波动,对茧丝绸行业产生很大冲击,经过今年上半年国家调控和国际市场需求的恢复,茧丝价格的非理性波动得到了有效控制,茧丝价格基本处于合理平稳运行状态。受市场环境作用,我市1-9月丝绸生产稳步增长,丝类产品生产量与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其中绢类产品增长幅度达到50%,丝绸工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恢复性增长态势得到延续。(二)缫丝企业亏损严重,工业整体效益下滑。今年上半年,由于缫丝企业消化2006年秋季高价原料,缫丝业出现全面亏损,截止9月底,我市运行的37家缫丝企业中有25家亏损,亏损面达到67.6%,亏损总额达到3405万元,导致1-9月我市丝绸工业出现亏损。(三)原料和能源消耗高,行业经济效益不佳。由于重庆蚕茧原料质量偏低,装备和工艺不够先进,1-9月全市缫丝企业吨丝耗毛茧量为373公斤,吨丝耗标煤为11.23吨,两项指标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消耗大造成行业经济效益总体偏低,行业整体呈现增量不增收的现状。
  
  三、 丝绸出口

  1-9月全市丝绸商品出口3859.42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2%。其中,丝类商品出口793.756吨,同比增长48.6%,出口金额1554.46万美元,同比增长11.5%;坯绸出口828.35万米,增长17.11%,出口金额2015.75万美元,同比增长8.22%;绵球出口135吨,同比增长26.6%,出口金额289.21万美元,同比增长28.53%。
  
  按集团口径统计,全市共有10户企业有出口实绩,出口企业数量减少。出口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分别是重庆祥飞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宏美达新星贸易发展有限公司、重庆昌州茧丝绸有限公司,出口金额分别为1522.39、662.48、518.15万美元。出口排名前三位的企业,出口额占总额的70%。
  
  今年出口的丝绸商品有坯绸、白厂丝、双宫丝、废丝(绵球、落绵)、其他机织物、纱线丝6大类,其中丝类商品占47.1%,坯绸占51.6%。出口市场共有16个国家(地区),其中出口印度3474.12万美元,占出口总额的90%,出口市场单一的状况尚未得到有效改善。
  
  1-9月丝绸出口的基本特点:
  
  (一)出口增长高于全国水平,出口价格下跌。1-9月,我市真丝绸商品出口增长12.2%,远远高于全国1-8月负增长的水平,但呈现出量升价跌态势。蚕丝类商品出口777.623吨,金额1809.26美元,平均单价23.27美元/公斤,同比下降5.4%;坯绸出口828.35万米,金额2015.757万美元,平均单价2.43美元/米,同比下降7.6%。丝类和坯绸出口单价分别低于全国23.94和2.77的平均水平。
  
  (二)三季度出口量增幅加大。由于中国茧丝价格趋于稳定,加之印度卢比升值以及印度绸缎进口税率的降低,推动了印度客商较快地恢复对我国丝绸的进口。1-6月我市丝绸出口金额2155.81万美元,月平均出口359万美元。三季度出口金额达到1706.66万美元,月平均出口569万美元,其中8月单月出口718.43万美元,创今年单月的最好水平。
  
  (三)出口集中于龙头企业。重庆祥飞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宏美达新星贸易发展有限公司、重庆昌州茧丝绸有限公司、重庆金凤丝绸(集团)有限公司已成为我市丝绸出口的中坚力量,4家企业的出口比重已占出口总额的81.45%,龙头企业的作用十分突出。
  
  (四)出口喜忧参半。1、由于7-9月印度进口我国丝绸商品量增幅较大,四季度增幅回落的可能较大。2、目前缫丝企业普遍亏损,成本倒挂,出口企业数量减少,维持长期低价位可持续出口增长的可能性不大。3、人民币持续升值和退税下调,抑制了出口企业的利润空间,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丝绸出口的增长。4、印度是中国丝绸的最大进口国,对中国丝绸既有一定的依赖性,又有自身利益矛盾的冲突,因此印度随时都有对我反倾销的可能,对印度出口的变数随时存在,对出口形势不容太乐观。5、尽管我市丝绸出口企业一直在寻求和开拓新市场,但目前效果尚不明显,出口商品档次和质量还不高,缺少核心竞争力商品。

信息来源:重庆市外经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