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四川阆中市蚕业发展情况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10-19 10:03:00
今年是实施蚕桑“百万工程”的起步之年,我市按照“两围绕、三突出”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和南充实施蚕桑“百万工程”为契机,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开创了全市蚕业工作的新局面。

  四大亮点

  一、育苗栽桑任务完成好。全市育苗12932床,为年初任务1.2万床的108%。夏栽一步成园57200亩,秋栽桑园3500亩,全年栽桑达6.07万亩,为年初任务5万亩的121.4%。超额完成任务的乡镇有14个,其中水观、金垭等7个乡镇三年栽植任务今年一次完成。

  二、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基地乡镇育苗9854.4床,占全市育苗总面积的76.2%,为年初任务6920床的138.5%。基地乡镇新栽桑园43607.4亩,占全市总面积的71.8%,为年初任务34600亩的126%。水观、金垭、柏垭、宝马、宝台、治平、江南、飞凤、天林、金子、天宫等11个乡镇新老桑园面积达基地标准,其中水观、金垭、柏垭、江南等4个乡镇今年新栽桑园面积达5000亩以上,水观、柏垭、江南等3乡镇新老桑园面积达1万亩以上。全市规划的100个基地村中有70个村桑园面积达到基地村的标准,黄龙滩、老象庵、燕子山等8个村新老桑园达1000亩以上,燕子山村今年仅新栽桑就达1043亩。

  三、大户培育效果明显。今年新培育有桑园10亩以上的大户1200户。现有桑园3—10亩的骨干户达3000户,有桑园30亩以上的示范户20户。七里办事处的返乡青年李国春到沙溪办事处承包土地新栽桑园达260亩,成为我市蚕桑业主“第一大户”。

  四、养蚕数量增幅较大。全年养蚕70230张,比去年增发10162张,增长16.9% ,蚕农茧款收入达40000多万元。

  三部“新曲”

  一、以思路为先导,奏响 “进行” 曲

  明确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今年来,我市牢固树立“为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设中国西部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城市提供产业支撑”的发展思路,以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和南充实施蚕桑“百万工程”为契机,以蚕桑基地建设和科技推广为重点,以“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为着力点,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化建设,实现全市蚕业生产恢复性增长。同时制定了2009年以前,全市新育苗25000床,栽桑10万亩;到2011年全市桑园总面积达到17万亩,产茧量达到8600吨,蚕农茧款收入达到2亿元,收购环节实现产值2.5亿元,创税900万元的长远发展目标。

  明确蚕桑产业发展方向。一是加快基地建设步伐。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多乡一业的产业布局,规模栽桑养蚕,集中成片发展,大力发展基地乡镇和专业村社。二是大力培育业主大户。采取政策引导、资金帮扶、技术支持、创新土地流转机制等办法,主要发展3-10亩,年养蚕10-30张的骨干户,重点培育栽桑30亩、年养蚕100张的示范户。三是努力推进产业化经营。成功招引射洪隆泰丝绸公司整体收购我市原收购企业,整合茧丝绸资源,全面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设蚕茧原料基地。

  二、以发展为动力,上演“实战”曲

  大抓育栽夯基础。一是早抓育栽规划。1月9日蚕桑“百万工程”动员大会后,市蚕桑局就采取科技人员驻点与包片相结合的办法,主动配合各乡镇抓好育栽的规划和落实工作,建立育苗、栽桑软件资料,做到“一地一格,一户一页,一社一册”;在玉米移栽的关键时期,各乡镇派人进行巡回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出现的不良苗头,确保预留栽桑地的落实。二是狠抓现场示范。3月下旬和4月下旬分别在柏垭羊鹿、金垭横梁子搞了高质量、高标准、高规格的育苗、栽桑现场,及时召开现场会,统一全市育、栽标准和规格,为全市的育、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大抓基地建设。坚持 “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规模发展,集约经营”的发展战略,大抓基地乡镇、村、社建设。在抓好大面积蚕桑生产的同时,重点抓了15个基地乡镇和100个基地村建设,倾力打造蚕桑亮点—柏垭镇、巩固提升蚕桑老点—水观镇、启动发展蚕桑新点—江南镇。

  强化培训重科技。一是强化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在4月中旬,市蚕桑局对全市的蚕桑从业人员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蚕桑实用技术培训,为阆中蚕业工作的指导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二是大力开展科技入户工程。市蚕桑局组织有关专家、学者编写了《栽桑养蚕实用技术》,并印制下发3000册;统一印制《桑树一步成园育栽技术要点》和《养蚕技术要点》各2万份,做到育苗户和蚕农户户都有一张明白纸。三是全面普及蚕业科技。由市蚕桑局和各乡镇一道采取现场示范、专题讲座、放科教片等多种形式,深入村社进行栽桑养蚕技术的培训,全市培训蚕农达2万多人次,指导蚕农新建室外蚕台3100多处,新建共育室110处;推广使用纸板方格簇30万片

  管养并重挖潜力。一是狠抓现有桑树的管理。采取召开现场会、巡回检查督促等办法,组织广大蚕农切实加强对现有桑树的管护,提高亩桑产叶量和亩地效益。二是抓好桑树资源的利用。坚持以“为农服务,助农增收”为宗旨,组织各地采取分户管桑统一养蚕、大户托管分红、技术承包、小蚕共育等多种形式切实做好弃荒桑园的转包、老弱户养小蚕难、缺劳户桑叶的调剂工作,充分利用现有桑树资源,助农增收。

  三、以机制为保障,齐唱“夺标”曲

  一是领导机制。我市成立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和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乡镇也分别成立了由乡镇长任组长的蚕桑产业发展领导机构,切实加强对蚕桑生产的领导。同时严格目标考核,将蚕桑生产实行目标管理,纳入年度目标考核,并将蚕桑政绩作为乡镇领导晋资、晋级和职务升降的重要依据。同时细化了各项目标任务及相应的考核标准,对完成年度目标较差的乡镇、村取消基地资格,在全市通报批评。

  二是流通机制。我市认真贯彻国办发(2001)44号文件精神,坚持鲜茧收购资格认证、市场准入制度,在市内重点扶持一个收购主体。同时由市工商局、蚕桑局、商务局一道加强流通市场的监管,防止无序竞争。

  三是激励机制。今年来,我市通过设立蚕业专项扶持资金、制定扶持发展的政策、目标奖励制度等有效措施,极大地鼓励了各级部门、乡镇、村等干部的工作激情,调动了蚕农配合发展的积极性,形成了干群齐抓共管的产业发展合力。

  四是联结机制。大力实施“产业富村、科技兴村、企业带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战略,促进“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化建设向纵深发展,提高蚕业发展质量,拓展蚕业发展空间。在稳妥推进茧丝绸公司改制的同时,认真借鉴南部“先锋” 、我市“羊鹿”蚕业合作社创新服务体系和经营机制的成功经验,以基地乡镇、重点村社和养蚕能人为依托,建设科技示范园区,兴办蚕业合作经济组织,把生产者和加工销售者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全市以隆泰公司为龙头,在条件成熟的基地乡镇积极筹建蚕业合作社7个。

信息来源:阆中市蚕桑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 凌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