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科技助力桑蚕产业腾飞——“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实施综述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10-12 11:03:00
如果说,中国桑蚕业西移趋势已成定局,那么我们就可以信心满怀地说,广西桑蚕业发展已势不可挡。近年来,桑蚕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壮大,离不开科技的引领和支撑。由科技厅和农业厅共同组织实施的 “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让我们进一步领略到科技为壮大这一产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近几年来,广西的桑蚕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2005年蚕茧产量已跃居全国首位,桑园面积140.16万亩,全区蚕茧总产量达到14.13万吨,桑蚕茧产值共计46亿元,成为我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全区养蚕户共60.26万户,户均养蚕收入4600元,人均收入近1000多元。养茧丝绸加工业也蓬勃发展,缫丝企业已发展到52家,产丝量6153吨,丝产量由全国第14位跃居到第5位。

  蚕桑产业的迅速崛起和壮大,离不开科技的引领和支撑。

  由科技厅和农业厅共同组织实施的“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就能让人领略到科技为壮大这一产业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该项目从2006年启动,经过一年的组织实施,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共新增产值8.56亿元,新增利润2.74亿元,新增税收6761万元。

  广西桑蚕产业呼唤科技支撑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广西的桑蚕业已形成户均规模较大、亩桑产茧量较高、产业集中度比较明显等优势。然而,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如:产业化程度低,茧丝绸工业严重滞后,产业链不长,综合利用率低;生产处于粗放型,经营优质茧的比重不高;种业体系建设相对滞后,全区23个蚕种场自上世纪60年代建场以来,基础设施落后,设备陈旧老化,技术力量欠缺,跟不上我区蚕业的发展需要。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创新投入不足等。

  而与此同时,广西的桑蚕产业却又蓄势待发。有资料预测:到2010年广西桑园面积可发展到200-250万亩,蚕茧产量可以达到22-25万吨。缫丝、纺织、服装等加工产品都将有较大的发展,桑蚕茧丝绸产业的产值可以达到100-120亿元。

  如何克服两者之间的矛盾?出路只有一条:用科技支撑产业的发展,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加工技术水平和综合利用程度,从而提高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提高综合效益。

  “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重点科技项目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向台前。该项目设置5个子项目共14个课题,工作重点是进一步研发适合我区的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品种和深加工技术,推动我区桑蚕产业集群的壮大,加快蚕桑产业的发展。重点支持的课题是:蚕丝深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桑蚕优质养殖及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高产优质桑蚕生产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及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丝质性状转基因家蚕的技术研究和亚热带型雄蚕品种选育;茧丝质量检测技术研究等。项目计划在3年内,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面积达20万亩,辐射带动80万亩,亩桑产茧达到125公斤,张种(国家标准2.5万头/张)产茧35公斤,上茧率90%,鲜茧出丝率13.5%,生丝等级达到3A-5A级;亩增收入150元,张种增收50元,年新增农业产值7000万元;年新增工业产值6000万元。

  多方合力助推桑蚕科技进步

  2006年4月,“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正式启动。由于这是一个重大的科技集成项目,需要整合多方力量,为此,仅2006年,就有19家单位、专业人员298人参加项目的实施,投入到位资金共10629.79万元。

  在各单位努力下,科技人员围绕项目展开科研工作,初步建立了桑蚕和茧丝绸产业的技术创新体系,研究和集成创新了一批技术,推动高效优质茧丝绸生产的技术应用与示范。

  ——开展优良品种示范推广,使良种占有率迅速提高。其中,桑树优良品种“桂桑优12”、“桂桑优62”繁育推广育苗13.764亿株,占全区育苗量的80%,种植84.09万亩,其中本项目区新扩种面积达40万亩,项目区桑树良种率达到90%以上。桑蚕优良品种“两广二号”、“桂蚕一号”、“芙桂×朝凤”的示范应用占项目区养蚕的95%以上。其中南宁市这3个品种的应用率达100%。

  ——研究和集成创新了多项种桑养蚕技术,包括杂交桑直播套种成园技术、桑树埋条成园技术、桑树高效育苗技术;集成应用了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桑树冬留剪伐收获技术、桑树黄化病防治技术、腐植酸类肥料在桑园的应用技术、桑树花叶病防治技术、桑树赤锈病有效防治技术及主要虫害防控技术。此外,还有小蚕共育与高效优质养蚕技术、建立桑蚕病虫害防控体系、优质高效蚕茧收烘技术等,示范效果很明显。项目示范区小蚕共育率已超过55%。推广集中催青、小蚕共育叠式蚕框育、共育小蚕统一配送服务、大蚕饲养推广多层蚕台育、条桑立体育、大棚养蚕及熟蚕自动上蔟等省力、省设备用具、低成本的高效养蚕技术。

  ——开展茧丝加工技术研究与示范。攻克了新型专用总线式光电除糙传感器产品技术关键,研究“缫丝煮茧自动化控制系统”, 研究设计缫丝机头索理绪温控系统,研究和生产出丝竹、丝绵混纺纱线,研制了4种产品。

  2007年,为了加强技术创新,加强产品深加工、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茧丝绸产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有关部门又下达了4个子项目:高产桑蚕优良新品种的选育与示范、蚕病防治技术研究与防控体系建立、茧丝绸加工新技术开发、桑蚕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与示范。两年共下达了9个子项目30个课题。如此一来,项目共聚集36个承担单位的100名高级职称专家教授、150多名中级职称专业人员,构成高层次、专业齐全的项目团队,进行大协作、大会战,全面推进广西蚕业的科技进步和茧丝绸产业的发展。

  科技项目初显威力

  由于聚集众多科技力量,“百万亩桑蚕优质高效种养及深加工技术集成应用示范”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并初显成效。

  据统计,一年多来,项目共取得技术创新成果42项:育成桑蚕新品种3个,研究出栽桑(育苗)新技术(项)9项,养蚕新技术(项)13项,蚕茧收烘新设备7项、蚕茧收烘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共5项,缫丝加工新设备1项,缫丝加工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4项;正在制订地方标准9部;在建数据库5个;已发表论文5篇、出版著作1部、摄制出版《桑蚕科学饲养技术》VCD光碟1部。桑树新品种及桑园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推广47.76万亩,桑蚕新品种及养蚕技术集成应用示范推广74.59万张,新建烘茧设备19台(套)、改造旧烘茧设备7台(套);应用收烘新设备、新技术收烘蚕茧17643吨;推广应用缫丝新设备43台(套)、推广应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13项。

  与此同时,通过项目的实施,各承担单位共培养各类人才143人,包括培养博士1人、培养硕士7人、培养高级职称专业人才14人、共举办培训班1037期,培训人数10.81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31.61万份。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有力地推动了蚕桑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普及。

  在项目的助推下,2006年广西蚕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区桑园面积比2005年增加39.6万亩,增长28.08%;累计产茧18.57万吨,同比增长25.08%;蚕农售茧收入达44.86亿元,同比增长52.92%;全区养蚕农户户均养蚕收入达5882元,比上年增收1012元。我区的缫丝加工业也获得快速发展,2006年开工的缫丝加工企业有58家、捻丝线厂2家、织绸厂1家。投产的缫丝机已达17.92万绪(自动缫丝机448组),缫丝企业从业人数17626人,2006年生丝产量9266吨,区内消化鲜茧近8万吨,消化加工率43%左右,工业产值25亿元。据悉,在建的7家缫丝厂建成投产后,2007年缫丝企业可达65家,缫丝机达20.96万绪(自动缫丝机524组),可具备年产生丝1.5万吨的生产能力。

信息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