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出口丝类商品质量工作会议暨柞蚕茧丝绸工作座谈会纪要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9-25 16:55:00
辽宁省出口丝类商品质量工作会议暨柞蚕茧丝绸工作座谈会2007年9月10日在丹东召开。国家茧丝办魏波处长、中国丝绸协会弋辉会长、中国丝绸协会钱有清秘书长、辽宁省商业厅赵运深副厅长、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轻纺处崔勇副处长、辽宁省商业厅茧丝办鲜杰处长和原辽宁省纺织工业厅副厅长、辽宁省经委巡视员、中国丝绸协会柞蚕茧丝绸分会钟文龙会长等领导到会。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辽宁省商业厅茧丝办、丹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以及全国主要柞蚕产区的柞蚕茧丝绸企业、丝绸进出口公司、科研院所、检验单位的代表近100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轻纺处纺织科张德聪科长主持。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轻纺处崔勇副处长传达了国家质检总局召开的“全国出口丝类商品检验检疫工作会议”精神,着重指出了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辽宁省商业厅赵运深副厅长对辽宁省商业厅茧丝办的行业管理职能做了说明;国家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茧丝办魏波处长做了重要讲话;中国丝绸协会弋辉会长对协会建设和今后工作重点做了具体指示。会上,辽宁丝绸检验所刘明义所长就辽宁省2006~2007缫丝年度出口丝类商品质量情况做了说明,对丝类商品检验情况进行了总结。会议还对2006~2007缫丝年度缫丝质量优胜企业做了表奖。中国丝绸协会柞蚕茧丝绸分会刘明义秘书长对分会成立一年以来的工作情况做了总结。
会议认为,通过分会和广大缫丝企业的共同努力,本年度柞蚕生丝质量较去年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高了44个级分),但企业间质量水平差异很大,发展还很不平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应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从基础管理入手,提高成品质量,保持柞蚕丝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信誉。
代表们对柞蚕茧丝绸分会成立一年来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分会在中国丝绸协会的领导下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采取了积极有效措施,切实提高了缫丝质量。针对近几年柞蚕生丝紧俏,“萝卜快了不洗泥”,使企业放松了质量管理从而导致缫丝厂“三无”现象严重,质量有较大的滑坡的情况,协会专门聘请精干的技术人员到大连、营口、鞍山、丹东等地,深入企业近30家,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
2、及时将行业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反映和汇报给上级主管部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呼吁和建议将柞蚕纳入国家商务部(茧丝办)《缫丝绢纺企业生产许可制度》和《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办法》的管理范畴,规范柞蚕市场,对确保柞蚕缫丝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3、积极推行名牌战略,提升柞蚕制成品的档次和水平。在分会的积极宣传和推荐下,我省的“永发茧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美麟牌”柞蚕蚕丝被和“盖州暖泉绢纺厂”生产的“时朗多牌”柞绢绸分别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中国名牌”称号,填补了近20年来柞蚕丝绸无名牌产品的空白,对于提升柞蚕丝绸产品的档次和知名度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4、实施高档丝绸标志,促进柞蚕丝绸走向以品牌推动产业升级的轨道。目前我省已有二家企业正在报审当中,并已通过检测,有望成为全国高档丝绸标志企业中的一员。
5、积极协调,为柞蚕茧丝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搭建平台。在协会未组建之前,柞蚕茧丝绸业一直处于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局面。协会成立以后,对提高企业影响力,拓展销售渠道,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传柞蚕丝绸,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6、做好茧丝绸生产统计工作,为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服务。
会议提出了分会下步工作打算:
1、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质量。要继续实行缫丝技术小组巡回指导机制,深入各主要产区和生产一线进行茧丝性能分析和工艺试样,有针对性的指导生产。
2、配合省商业厅(茧丝办)认真做好《辽宁省柞蚕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实施细则》的调研、论证和贯彻、实施。重点在宣传贯彻和政策把握上下功夫,为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和有序的鲜茧收购市场,促进柞蚕茧丝绸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
3、开拓视野,广开门路,引领柞蚕业走出辽宁,走向世界。要充分利用国家茧丝办、中国丝绸协会搭建的展销平台,积极组织有条件的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优良的产品达到宣传企业、推销产品、把柞蚕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的目的。充分发挥本分会组成的全国性、全行业性及贸、工、检、科一体化的整体优势,在对外营销方面加强协调,确保柞丝市场的稳定和利益最大化。要鼓励和引导企业走深加工之路,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拥有自我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进一步增加产品的深加工和附加值,从而改变目前柞蚕丝多以原料出口为主、对外销市场依赖过大的被动局面。
4、加强柞蚕茧丝绸标准化建设,认真做好标准制修订工作。《柞蚕药水丝》行业标准已完成起草,目前正在函审阶段;《柞蚕绢丝》、《柞蚕绢丝织物》标准将进行修订。我们一定要动员全行业的力量,认真把这项工作做好,为制定出既先进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全国行业标准,促进全行业发展而努力。也希望相关企业积极参与这项工作。
5、积极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之路,倡导和推行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新工艺和新技术,逐步提升柞蚕茧丝绸业的生产水平。
6、做好其他行业服务工作和中国丝绸协会以及有关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中国丝绸协会柞蚕茧丝绸分会
二〇〇七年九月十日
信息来源:中国丝绸协会
会议由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轻纺处纺织科张德聪科长主持。辽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轻纺处崔勇副处长传达了国家质检总局召开的“全国出口丝类商品检验检疫工作会议”精神,着重指出了产品质量与安全的重要性;辽宁省商业厅赵运深副厅长对辽宁省商业厅茧丝办的行业管理职能做了说明;国家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茧丝办魏波处长做了重要讲话;中国丝绸协会弋辉会长对协会建设和今后工作重点做了具体指示。会上,辽宁丝绸检验所刘明义所长就辽宁省2006~2007缫丝年度出口丝类商品质量情况做了说明,对丝类商品检验情况进行了总结。会议还对2006~2007缫丝年度缫丝质量优胜企业做了表奖。中国丝绸协会柞蚕茧丝绸分会刘明义秘书长对分会成立一年以来的工作情况做了总结。
会议认为,通过分会和广大缫丝企业的共同努力,本年度柞蚕生丝质量较去年有了很大的提高(提高了44个级分),但企业间质量水平差异很大,发展还很不平衡,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应进一步提高质量意识,从基础管理入手,提高成品质量,保持柞蚕丝类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良好信誉。
代表们对柞蚕茧丝绸分会成立一年来的工作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分会在中国丝绸协会的领导下在以下几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采取了积极有效措施,切实提高了缫丝质量。针对近几年柞蚕生丝紧俏,“萝卜快了不洗泥”,使企业放松了质量管理从而导致缫丝厂“三无”现象严重,质量有较大的滑坡的情况,协会专门聘请精干的技术人员到大连、营口、鞍山、丹东等地,深入企业近30家,进行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
2、及时将行业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反映和汇报给上级主管部门,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为政府决策当好参谋。呼吁和建议将柞蚕纳入国家商务部(茧丝办)《缫丝绢纺企业生产许可制度》和《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办法》的管理范畴,规范柞蚕市场,对确保柞蚕缫丝业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极其重要的。
3、积极推行名牌战略,提升柞蚕制成品的档次和水平。在分会的积极宣传和推荐下,我省的“永发茧产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美麟牌”柞蚕蚕丝被和“盖州暖泉绢纺厂”生产的“时朗多牌”柞绢绸分别被国家质检总局授予“中国名牌”称号,填补了近20年来柞蚕丝绸无名牌产品的空白,对于提升柞蚕丝绸产品的档次和知名度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4、实施高档丝绸标志,促进柞蚕丝绸走向以品牌推动产业升级的轨道。目前我省已有二家企业正在报审当中,并已通过检测,有望成为全国高档丝绸标志企业中的一员。
5、积极协调,为柞蚕茧丝绸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搭建平台。在协会未组建之前,柞蚕茧丝绸业一直处于群龙无首、各自为战的局面。协会成立以后,对提高企业影响力,拓展销售渠道,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宣传柞蚕丝绸,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6、做好茧丝绸生产统计工作,为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服务。
会议提出了分会下步工作打算:
1、继续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提高质量。要继续实行缫丝技术小组巡回指导机制,深入各主要产区和生产一线进行茧丝性能分析和工艺试样,有针对性的指导生产。
2、配合省商业厅(茧丝办)认真做好《辽宁省柞蚕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实施细则》的调研、论证和贯彻、实施。重点在宣传贯彻和政策把握上下功夫,为构建一个公平、公正和有序的鲜茧收购市场,促进柞蚕茧丝绸业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积极的努力。
3、开拓视野,广开门路,引领柞蚕业走出辽宁,走向世界。要充分利用国家茧丝办、中国丝绸协会搭建的展销平台,积极组织有条件的企业参加各类展销会,以先进的经营理念和优良的产品达到宣传企业、推销产品、把柞蚕推向全国、推向世界的目的。充分发挥本分会组成的全国性、全行业性及贸、工、检、科一体化的整体优势,在对外营销方面加强协调,确保柞丝市场的稳定和利益最大化。要鼓励和引导企业走深加工之路,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拥有自我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进一步增加产品的深加工和附加值,从而改变目前柞蚕丝多以原料出口为主、对外销市场依赖过大的被动局面。
4、加强柞蚕茧丝绸标准化建设,认真做好标准制修订工作。《柞蚕药水丝》行业标准已完成起草,目前正在函审阶段;《柞蚕绢丝》、《柞蚕绢丝织物》标准将进行修订。我们一定要动员全行业的力量,认真把这项工作做好,为制定出既先进合理,又切实可行的全国行业标准,促进全行业发展而努力。也希望相关企业积极参与这项工作。
5、积极引导企业走循环经济之路,倡导和推行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新工艺和新技术,逐步提升柞蚕茧丝绸业的生产水平。
6、做好其他行业服务工作和中国丝绸协会以及有关主管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
中国丝绸协会柞蚕茧丝绸分会
二〇〇七年九月十日
信息来源:中国丝绸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