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陕西依托“东桑西移”工程 构建西北茧丝加工基地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8-27 10:43:00

  “紧紧抓住国家‘东桑西移’的机遇,加大扶持力度,推进规模化、产业化,力争蚕茧产量在全国位次有大的跃升”,在陕西省委十届九次全会《讲话》和省人大十届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上,袁纯清省长掷地有声地将茧丝绸业首次列入经济发展突破产业。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其追先超前、重振茧丝绸业的雄心跃然纸上,全省上下掀起了新一轮种桑养蚕热潮,蚕桑基地建设和缫丝工业扩能齐头并进,今春蚕茧和生丝产量攀上了历史高峰,正在成为西北部重要的茧丝加工基地。陕西抓住了“东桑西移”产业转移的机遇期,打响了茧丝产业发展的开头炮。

          规模种养 农民增收

  自从去年随市上组织的养蚕大户考察团去广西学习回来之后,安康市石泉县城关镇汉阳村农户曹士清在原有旧桑地6亩基础上又新栽桑8亩,“养蚕比种其它农作物挣钱,行情好,政府又有扶持,去年三季养17张蚕种收入18000元,今春养了9张,全部用方格蔟,收入就有8000多元,比打工强多了”,老汉喜形于色,还准备叫外出打工的儿子回来,把养蚕规模再扩大些。在陕西秦巴山脉,受惠于“东桑西移”工程引导、政府资金扶持,尝到种桑养蚕甜头,愿意像曹老汉这样规模养蚕的蚕农越来越多。汉阴县涧池镇还出现了承包120亩桑园,工厂化经营的专业大户。当地政府积极引导蚕桑规划区土地向蚕桑大户流转,给出经营期限5年以上的政策,大力培植专业大户。

  规模化种桑养蚕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2006年全省桑园面积达到123.43万亩,鲜茧产量2.6万吨,同比增长14.6%;全省32.5万户蚕农蚕茧总收入6.1亿元,同比增长60.5%,户均收入1846元,同比增长79.7%。为此,袁纯清省长专函薄熙来部长,感谢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对陕西茧丝业发展卓有成效的引领作用。农户增收也没忘领路人,千阳县养蚕大棚的墙上张贴着“东桑移来摇钱树,感谢国家商务部”的标语。

          良法育桑 科技营茧

  “千阳县桑苗繁育水平位居我国北部地区前列”,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栽桑研究室主任程嘉翎高度评价千阳县的“桑树绿枝扦插立体育苗技术”。该技术的成功推广彻底解决了制约千阳以及西北地区蚕桑产业发展中良桑苗繁育的技术难题,避免了从南方长途调苗存在的品种不适应、成活率低、耗资大的问题。当地政府积极鼓励农户施用新优育苗技术,提供每座1000元的育苗大棚补助和技术培训。在新技术的推动下,今春全县繁育桑苗306.8亩,嫁接桑180万株,实现了良桑苗繁育工作的历史性突破。良桑苗基地的建立,为规模化蚕茧基地的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桑苗资源,扩大了新优品种的履盖面。

  陕西承担国家“东桑西移”项目的4个基地县还积极推广科学种养技术,去年新建高标准密植桑园41269.6亩,标准化小蚕共育室16011平方米,推广方格蔟606.63万片,科学种养普及率达60%以上,有效地提高了蚕茧产量和质量。2006年度全省蚕茧产量达2.6万吨,比上年增长14.6%;平均张产38.3公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龙头带动 产业发展

  陕西蚕桑基地规模的迅速扩大,有力地促进了茧丝工业的蓬勃发展,一批濒临破产的缫丝厂纷纷改制重组,起死回生。在国家“东桑西移”政策引导和省上资金的扶持下,缫丝企业一方面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农工结合模式,与农户建立起新的利益分配机制,获得质优量稳的蚕茧货源,降低市场风险,一方面通过技术改造,添置自动缫丝机组,配备先进热风循环式蚕茧干燥设备和高效节能烘茧灶,扩大产能,提高生丝品质,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以安康市为例,全市现有缫丝企业9家,拥有自动缫丝机71组,生产规模达2.84万绪,年生产能力超过2000吨, 白厂丝平均等级达到4A级以上,当地蚕茧全部就地加工增值。安康巴山宝业丝绢有限公司是西北最大的缫丝企业,拥有28组自动缫丝机、年产桑蚕丝达900吨;安康巴山丝绢有限公司在年产桑蚕丝300吨的基础上,正积极筹建丝绸园,引进先进的剑杆织机,织绸造衣,延伸产业链条,丰厚产业效益。

  今年上半年全省生丝总产量达到974.5吨,创近年同期最好水平,全年有望超过2000吨,产值突破4亿元。从产业基础和发展势头来看,陕西正成为西北部地区最重要的茧丝生产基地。

信息来源:国家茧丝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