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茧丝办副主任王北鹰到桂调研和检查“东桑西移”工程工作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8-03 10:39:00
“东桑西移”工程是国家商务部根据我国蚕业发展战略的转移在06年正式启动的一项重要产业工程。这对我国西部蚕业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意义,是一项“惠农工程”、“民心工程”、“扶贫工程”。商务部领导十分关心,特派王北鹰副司长来广西调研和检查。广西各级政府领导对此工程十分重视。一年多来,自治区经委、农业厅、商务厅、科技厅密切配合,共同努力,成绩显著,效果明显。为了能使王副司长对广西蚕业发展能有更多了解,圆满完成来桂调研和检查工作,自治区经委(广西茧丝办)和农业厅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分别派出2位熟悉业务的专家,区茧丝办副主任吴青高级工程师和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顾家栋研究员全程陪同。从7月19日至25日为时7天,行程2000公里。7月19日—23日,王副司长先后调查共11个市县,10家企业,12个乡村屯,30多家农户。所到市县有(按到达顺序):南宁市、来宾市、兴宾区、象州县、河池市、环江县、宜州市、柳州市、柳城县、鹿寨县、蒙山县。丝绸加工企业有广西来宾中丝茧丝绸有限公司(来宾市)、广西鼎顺丝绸股份有限公司(环江县)、广西华佳丝绸有限公司(象州县)、广西嘉联丝绸有限公司(宜州市)、宜州市恒源达丝绸有限公司(宜州市)、柳州市柳城县鹏鑫源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柳城县)、广西鹿寨三协缫丝有限责任公司(鹿寨县)、鹿寨古典桑蚕丝织有限公司(鹿寨县)、广西蒙山华虹丝绸有限公司(蒙山县)。所到市县受到当地各级领导重视并陪同深入企业、工厂、农村、田间调研。在高温酷暑情况下,王副司长不辞劳苦,放弃中午休息,争取更多的时间了解广西,以实地调研为主,冒着炎热酷暑,汗水湿透衣衫来到桑园田间、农户蚕房、工厂车间、蚕茧收烘站等,边看边问边查。每到一处直接询问蚕农种植桑园的面积,每张蚕种产茧量,每年蚕农收入,公司与蚕农的关系,并实地察看小蚕共育、方格簇上簇等等,在场的县市领导和公司经理、技术干部都被王副司长这种不辞劳苦,严谨的工作作风深受感动。7月24日上午王副司长又在南宁考察了广西和广东合资创建的广西丝绸(集团)有限公司,下午召开“东桑西移”工程工作座谈会,听取已参加这项工程工作的有关市、县、企业及07年申报加入“东桑西移”工程县(市)、企业的工作汇报。各企业总结一年来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取得的成绩及主要经验,提出存在问题及今后工作的建议。广西区经委李万富副主任,广西茧丝办董进明主任在座谈会上对广西蚕业发展和“东桑西移”工作作介绍。最后王副司长根据实地调研检查情况结合座谈会上各市、县、企业的汇报作了指导性总结发言。
一、对广西蚕桑业发展及“东桑西移”工程工作的评价
概括起来“三个实实在在,三个十分重视”。
(一)广西蚕桑业发展,取得成绩实实在在。
广西蚕桑业近几年发展迅速,成绩巨大。从2000年桑园面积30万亩,年产鲜茧2.9万吨为全国第6位到2005年桑园面积达140万亩,年产鲜茧12.8万吨跃居全国第一。2006年又创新高桑园面积达180万亩,年产鲜茧14.5万吨,稳居全国第一。2007年上半年又是增长明显,截止6月30日,全区桑园已达201.48万亩,已收蚕茧9.07万吨。这次连续7天实地检查,桑园到处可见,从路边到河边,从大田到村屯,百亩、千亩的桑园连片成桑海。到农家询问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很高,每个农户桑园少的1—2亩多则4—5亩桑,每张种产量达40—50公斤茧,全年亩桑产茧量达150公斤以上。
(二)广西蚕农增收实实在在
每到养蚕村屯就能看到许多新建的2~3层楼房,蚕农称为“蚕桑楼”或“养蚕楼”,这就是蚕农种桑养蚕实实在在得到的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改变旧村面貌,按照农村习惯,有了钱首先是起房。因此农村起蚕楼就是农民致富的标志,反映了蚕农增收实实在在。如在环江大才乡有一农户,他全年经营小蚕共育每批250张,年收入达7万元。
(三)广西的茧丝加工企业实实在在
这次我看到广西实施 “东桑西移”工程的工作中这些龙头企业,如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江苏省苏豪丝绸集团公司、广东省丝绸集团公司、吴江华佳丝绸集团、浙江新丝路集团、江苏恒源达丝绸公司、横县桂华茧丝绸有限责任公司、柳州市柳城县鹏鑫源丝绸有限责任公司、广西蒙山华虹丝绸有限公司、浙江花神丝绸公司、浦北县桂合丝厂等都是有实力、有市场、有基地、有品牌的企业。是实实在在的丝绸企业对促进广西茧丝绸发展起到重要保证作用。
(四)广西党委、政府十分重视茧丝产业的发展
广西党委、政府将发展蚕业定位是继糖之后又一个新兴的优势产业。抓住国家蚕业发展战略转移和西部大发展的机遇,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为重点推动全区的茧丝业健康发展,特别是在产业链的延伸得到重视。近3年已建成60多家缫丝加工企业,年产生丝8000多吨,06年并已延伸到筹建有一家丝绸厂开始生产丝绸产品。
(五)省市县三级贸、工、农、科十分重视密切配合
从自治区经委、农业厅、商务厅、科技厅发挥各部门作用,围绕打造广西茧丝绸产业大省强省召开重要会议,制订发展规划,颁发政府文件,增加投入,确立重大科技项目和产业紧密配合,为加工企业发展,产业链延伸,推动了“东桑西移”工程的进展,为实现公司+基地+农民产业化发展作出贡献。
(六)蚕业科技十分重视坚持实事求是原则
广西地处亚热带,高温多湿与江浙主产蚕区相比,无论从品种,饲养技术都各有不同。广西科技创新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因地制宜培育出适合广西的蚕桑品种:强健性品种“两广二号”,优质高产品种“桂蚕一号”、“桂蚕二号”,桑树“桂桑优12”等。采用适合广西小蚕共育、方格簇上簇的新技术。同时也重视蚕病防治、改造旧蚕房增加通风排湿设备,建造封闭式蚕沙池高温发酵,净化养蚕环境等一系列的措施,保证蚕业安全生产。
二、今后工作重点
(一)广西蚕业发展之快是空前的,在这发展的过程中要有节奏,也就是在数量增加时要注意质量的提高。希望政府、企业、科技等各有关部门都应将质量提高作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为进一步延伸丝绸产业链做好准备。
(二)在科学养蚕方面,也要围绕提高蚕茧质量为中心,继续加大小蚕共育、方格簇推广的力度,同时要科学地安排养蚕批次,不是批次越多越好;要加强桑园管理,提高桑叶质量,要综合防治蚕病,净化养蚕环境;蚕沙要进行高温发酵,无害化处理。在气候好的区域和各地好季节时候多养优质高产品种“桂蚕一号”、“桂蚕二号”建立优质茧基地。
(三)政府在延伸产业链要注意茧丝绸企业的结构要如“金字塔”型。塔基是蚕业生产茧,塔中层是缫丝加工企业。塔尖是丝绸织造服装加工企业。因此,塔尖企业要引进几个大的有实力、有资金、有品牌、有市场的丝绸集团,这样有利于产业链拉长,有利于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大做强茧丝绸产业。
(四)抓好两个组织化,一个是技术指导体系组织化。从自治区农业、工业技术部门到市县农业、工业部门要指导到位,坚持技术培训。培养人才,指导到田间农户。另一个是企业组织化。要建立丝绸加工企业协会会员制,经常通过这组织活动分析研究总结产业发展经验和问题,共同商讨策略,谋求更大发展。
7月25日上午,王副司长应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的邀请,前往总站参观指导。先后参观总站的普种场、品种桑园、蚕种冷库、原种场、催青楼和桑叶自动化消毒车间等情况,并听取祁广军站长简要汇报后。王副司长对总站今后工作寄予厚望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为广西蚕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为政府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特别在全区的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品种选育和繁育,人才培养都起到决定性作用,现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是广西蚕业生产的第一责任人,肩负重任,在这大发展时期,要树立质量意识,为基础服务,要将技术服务建成一个组织化的体系,将市、县的技术力量组织起来,开展高起点的服务,既要创新又要服务,要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作为重中之重,为建设广西蚕业打省强省再作新的贡献。现在世界蚕业发展,特别是东盟几个国家,越南、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等国都希望中国来牵头发展,广西又地处这亚热带地区。为此,王副司长对总站寄予厚望,广西不仅要成为我国重要茧丝绸基地中心甚至有可能将来成为世界亚热带地区蚕业发展中心。
信息来源: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