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蚕桑业风光不再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6-04 08:36:00
上世纪80—90年代,用“银丝”换钞票,曾是萧山很多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农村新兴产业的兴起,桑苗种植规模锐减,蚕农纷纷改行
“2001年,全镇共发放蚕种481张;2003年,发放203.5张;2005年,发放148.5张;2007年,发放95张。”
这组数字,是农技员张国春保存的进化镇近几年的蚕种发放记录。除了进化,南片的楼塔、河上、浦阳尚有部分村民在养蚕,而在东片地区,养蚕业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销声匿迹了。蚕种发放量的锐减,显示着蚕桑业在萧山正逐渐衰弱。
村民:蚕桑曾经养活过很多人
上世纪80—90年代,用“银丝”换钞票,曾是萧山很多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对此,进化镇泗化村村民汤国强记忆犹新。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老汤一家靠养蚕为生,养蚕收益很不错,全家人的日子也过得很滋润。“80年代,我们村2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养蚕。”老汤说,那时,大家见面打完招呼,还会顺带着交流一下养蚕经验。
据区农业局来志法介绍,那时,我区的蚕桑市场很红火,全区每年发放2万多张蚕种,收购蚕茧的茧站也有20多个。蚕桑员:养蚕人少了,我们空了下来“目前,全区可能只有我一个在任的老蚕桑员了。”在进化镇管了20多年蚕桑的农技员张国春说,“近几年养蚕的人越来越少,蚕桑工作人员的作用也越来越小。在养蚕的鼎盛期,区农业局有两名专门负责蚕桑的工作人员,各乡镇也有蚕桑技术员。现在养蚕人少了,我们空了下来。今年,我手头关于蚕桑的活只有蚕种的统计和发放工作。而在10多年前,养殖培训、技术指导、桑叶种植等工作,每天都让我忙不过来。”
蚕桑业为何“远去”
近年来,工业经济的发展给进化镇带来了新的活力。外资企业的引入,村办企业的壮大,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也开辟了当地村民增收的新渠道。几年前,在比较了养蚕和当工人的收入后,养了10多年蚕的汤国强转了行,进了镇里一家企业做工。老汤说,现在村里的大部分村民都在工厂干活,与养蚕相比,当工人不但工作相对轻松,而且收入也要高得多、稳定得多。
张国春说,前几年,蚕丝市场价格开始走下坡路,蚕丝收购价最低时只有6元1公斤,低于“正常价格”一半多。虽然从去年开始,蚕丝收购价已回升到20元1公斤,但是,蚕农的养殖积极性还是大大减弱,已经转行的蚕农大多数不愿意再回到养蚕这个行业中来了。
信息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2001年,全镇共发放蚕种481张;2003年,发放203.5张;2005年,发放148.5张;2007年,发放95张。”
这组数字,是农技员张国春保存的进化镇近几年的蚕种发放记录。除了进化,南片的楼塔、河上、浦阳尚有部分村民在养蚕,而在东片地区,养蚕业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就销声匿迹了。蚕种发放量的锐减,显示着蚕桑业在萧山正逐渐衰弱。
村民:蚕桑曾经养活过很多人
上世纪80—90年代,用“银丝”换钞票,曾是萧山很多农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
对此,进化镇泗化村村民汤国强记忆犹新。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老汤一家靠养蚕为生,养蚕收益很不错,全家人的日子也过得很滋润。“80年代,我们村200多户人家几乎家家都养蚕。”老汤说,那时,大家见面打完招呼,还会顺带着交流一下养蚕经验。
据区农业局来志法介绍,那时,我区的蚕桑市场很红火,全区每年发放2万多张蚕种,收购蚕茧的茧站也有20多个。蚕桑员:养蚕人少了,我们空了下来“目前,全区可能只有我一个在任的老蚕桑员了。”在进化镇管了20多年蚕桑的农技员张国春说,“近几年养蚕的人越来越少,蚕桑工作人员的作用也越来越小。在养蚕的鼎盛期,区农业局有两名专门负责蚕桑的工作人员,各乡镇也有蚕桑技术员。现在养蚕人少了,我们空了下来。今年,我手头关于蚕桑的活只有蚕种的统计和发放工作。而在10多年前,养殖培训、技术指导、桑叶种植等工作,每天都让我忙不过来。”
蚕桑业为何“远去”
近年来,工业经济的发展给进化镇带来了新的活力。外资企业的引入,村办企业的壮大,解决了村民的就业问题,也开辟了当地村民增收的新渠道。几年前,在比较了养蚕和当工人的收入后,养了10多年蚕的汤国强转了行,进了镇里一家企业做工。老汤说,现在村里的大部分村民都在工厂干活,与养蚕相比,当工人不但工作相对轻松,而且收入也要高得多、稳定得多。
张国春说,前几年,蚕丝市场价格开始走下坡路,蚕丝收购价最低时只有6元1公斤,低于“正常价格”一半多。虽然从去年开始,蚕丝收购价已回升到20元1公斤,但是,蚕农的养殖积极性还是大大减弱,已经转行的蚕农大多数不愿意再回到养蚕这个行业中来了。
信息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