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州蚕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4-13 14:53:00
“通过乡里技术人员对我们手把手的指导,我们村养的蚕在养殖过程中发病率低,上簇率高,解舒率好,养蚕周期短,随着蚕桑市场一路走好,鲜茧价格不断上升,我家一年的养蚕收入有5000多元。”祥云县云南驿镇棕棚村村民阿红说。
棕棚村通过六年的发展,全村有桑园1762亩,桑园面积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70.4%,栽桑户占全村总农户的80.89%。2006年,全村养蚕5373张,产茧230吨,鲜茧收入达600万元,亩均收入3405元。
从“十五”期间开始,国家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两烟“双控”、“东桑西移”政策给我州蚕桑产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依据云南省人民政府制定的《云南省茧丝绸产业发展纲要》以及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我州立足蚕桑生产的资源优势,加快全州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2001年11月,州委、州政府在祥云县召开了大理州蚕桑产业化建设现场会,以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东桑西移为契机,从实际出发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着力把蚕桑列为新的支柱产业进行培植。通过六年的快速发展,全州蚕桑产业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全州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由2001年的3.71万亩和1154吨,发展到2006年的23.03万亩和6125吨,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是2001年6.2倍和5.3倍。桑园规模跃居全省第一位,分布于全州四县33个乡镇,养蚕农户34604户。2006年,全州新植桑园面积19000亩,其中祥云县4000亩,鹤庆县5000亩,弥渡县5000亩,永平县5000亩。全州桑园面积达23.03万亩,比上年增9.8%,新建小蚕共育点100个。2006年,全州发种14.9万张,比上年增3.0万张,增25.2%;产鲜茧6250吨,比上年增1530吨,增32.4%;实现产值15625万元,比上年增6288万元,增40.2%。鲜茧平均单价每千克25元,我州成为全省蚕桑生产的主要州市之一。全州经过招商引资,先后建立桑蚕茧加工销售龙头企业7家,年加工鲜茧能力上万吨,拥有缫丝机7200绪,产丝500吨;建成蚕种场1个,年制种能力8万张,初步实现桑蚕茧丝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雏形。由于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蚕桑产业的思路正确,政策措施到位、扶持有力,全州蚕桑产业化建设初显成效,成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新亮点,蚕桑产业正在成为继烤烟之后的第二大农业支柱产业。
目前,大理州祥云、鹤庆、弥渡、永平四县桑园面积累计已达23.03万亩(其中祥云10.73万亩、鹤庆6.78万亩)。2007年,大理将新植桑园4.5万亩,其中,扶持祥云、鹤庆两县各发展1万亩,使两县的桑园面积达20万亩(其中祥云12万亩、鹤庆8万亩)。确保实现年养蚕75万张,产鲜茧3万吨,农民售茧收入达6亿元,工业产值8亿元,养蚕农民达5万户,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约15万人,养蚕户年均收入12000元,比2006年增长1.6倍,缫丝机达16800绪,年产丝达1500吨,并形成跨县跨区域强势企业集团,开展茧丝绸深加工及蚕桑综合开发利用的目标。为此,今年州政府将投入蚕桑产业扶持资金400万元,用于对达到建设标准要求的当年新植桑园,每亩扶持农户100元购苗款。同时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培训,确保适用技术的普及推广应用,推广行之有效的经营策略,加大扶优扶强力度,提高产品质量,培育打造品牌,努力提高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促农增收。
信息来源:大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