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阜阳:龙头高舞 蚕桑产业迎来艳阳天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3-27 09:08:00
冬春之际,京九丝绸公司的韦中魁经理在阜南、颍上等县区跑了个马不停蹄:在各地新发展的蚕桑基地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供应桑苗、提供技术指导等。正值冬桑、春桑栽种之机,对于正在开发区扩建生产线的京九丝绸公司来说,完成今年的蚕桑基地发展计划意义尤不寻常。
作为安徽省丝绸行业的龙头企业,京九丝绸公司蚕茧的需求量每年达2000吨以上,收购资金在亿元以上。韦经理说,多年来,公司所需原料均从外地购进,主要收购地在广西,占总需求量的80%以上。然而,从外地购进原料有许多不利的地方,长途运输增加的成本尚在其次,公司前些年即因多次运输出现问题影响到正常的生产经营。另外,由于原料从不同的地方购进,蚕的品种不一样,批次不一样,在生产中存在着质量上的重大区别,直接影响白厂丝的质量和产量,成为生丝生产的一大障碍。
2003年开始,京九公司开始了在本地的原料基地建设计划。京九丝绸是省内规模最大的丝绸加工企业之一,如今,这一高高舞起的龙头,正带动全市的蚕桑产业重振辉煌。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市的蚕茧产量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居省内第一位。市农委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阜阳土质肥沃,气候适宜,系理想的蚕茧优质高产产区之一。阜阳栽桑养蚕由来已久,早在1995年以前,全区桑园面积高峰时达到10万余亩,主要集中在阜南、太和及阜阳周边,太和县曾经是全省蚕茧生产大县之一,阜阳茧丝加工曾创造过辉煌。但九十年代后期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一些加工企业衰败,全区桑园逐渐萎缩,直至灭迹。
与此同时,蚕桑业的良好经济效益,使其在江苏、浙江等发达省份的农村经济中仍占有一席之地。专家介绍,茧丝绸产品是绿色、安全、环保产品,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丝绸产品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蚕桑生产为一次性投入,多年受益,生产稳定,收入较高,在江浙一带工业发达的地区至今仍保留大量的蚕桑生产基地,也进一步证明了其产业的高收入和低风险,是一条较好的致富之路。
市农委专家指出,桑树系多年生植物,我市养蚕可一年两季。最保守测算,每亩桑园年产桑叶3000公斤,成熟桑园每年可养蚕3-5张,只要科学养蚕,每张可产鲜茧65斤以上,全年亩产最低可达200斤,按最低每斤8元计算,亩均收入皆在1600元以上,远远超过一麦一豆的收入。我市劳动力资源丰富,蚕桑业系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要求不高,但管理要求精细,男女老少皆可,更适宜于打工家庭在家留守的中老年人。作为劳务输出大市,我市具有发达地区无可比拟的劳力资源优势,发展蚕桑业得天独厚。
实际上,京九丝绸公司近两年的蚕桑基地建设也证明了这一条。从2004年春季开始,就进行着手试点工作,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无偿提供优质桑苗,免费提供第一年的蚕种、蚕药,优惠供应蚕具,前两年每年每亩补贴200元,同时公开承诺最低保护价,并由公司与农户直接签订鲜茧收购合同。2005年试点基地第二年的桑园,有一半的农户收入超过了2000元。桑园的达产期是三年,2006年一些农户的收入突破每亩3000元大关。
栽桑养蚕的效益初步显现,引来各地农户的积极响应。从2006年冬至2007年春,京九公司开始实施每年发展万亩的宏大计划,计划在5-8年的时间内在全市发展蚕茧生产基地5-7万亩,这不仅为企业提供充足的原料来源,更将直接带动全市蚕桑产业重振旗鼓。
市农委在调研报告中分析说,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劳力成本日益提高,这些地区开始重点向丝绸、服装深加工方向拓展,浙江、江苏、广西等全国茧丝绸生产大省蚕桑种植业日渐衰落,特别是嘉兴、湖州、佛山等重点主产区面积逐年递减,急需向内陆梯度转移。目前,浙江省实施了“东桑西进”工程,广东省提出了“南桑北移”战略,面对沿海蚕业产区转移带来的机遇,阜阳应采用市场化的方式,积极对接,抢先一步,捷足融入。
信息来源:阜阳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