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安徽省2006年蚕桑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要点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2-08 11:29:00

  一、2006年全省蚕桑生产情况

  2006年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极大地调动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三农”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三年增产,农民收入保持连续三年较快增长。同样,2006年也是蚕桑生产形势大好的一年,农业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出台了《蚕种管理办法》,将蚕种管理纳入法制管理轨道,为蚕桑生产营造了良好的法制氛围;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工程项目对优质茧基地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茧价持续走高极大的调动了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虽然面临春季严重缺种、秋季高温干旱等不利情况,但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保证了春种供应,全省蚕桑生产取得了增产增收的可喜成绩。蚕桑生产已成为主产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家园,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新亮点。据统计,2006年全省桑园面积75万亩,比2005年69.6万亩新增5.4万亩,农村养蚕发种88.86万盒,生产蚕茧3.51万吨,鲜茧收购年均价1250元/50kg,蚕茧产值8.77亿元,全省31万蚕农户均蚕茧产值2829元。与去年同比,桑园面积增加7.7%,发种量增长12.5%,产茧量增长12.26%,蚕茧产值增长44.6%,蚕农户均蚕茧产值增加1013元,增长55.8%。全省10个蚕种生产单位,共生产一代杂交种65万盒,比去年增加7000盒。回顾全年生产,显著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蚕茧价格创历史新高,蚕桑生产全面增长,单产效益显著提高。今年茧价、蚕农收入均创历史记录,桑园面积、发种量、产茧量是近10年来的最高点。张种单产、亩桑产茧、亩桑效益都有明显提高。全省平均盒种产茧40公斤,主产区平均亩桑产茧岳西县78公斤,青阳县76.6公斤,歙县70.6公斤,一些重点乡村的亩桑产茧都在100公斤以上,如金寨县的槐树湾乡基本上亩产茧都达到150公斤;岳西县温泉镇桃岭村金狮组盒种产茧44.6公斤,亩桑产茧140.8公斤,户户养蚕过万元,人均3238元;金安区草庙村290户养蚕,亩桑产茧105.7公斤,户均收入7413元。

  二是项目争取有重大突破,项目带动作用明显。在委领导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2006年争取到了农业部种子工程《安徽省黟县桑蚕原种繁育基地项目》,总投资708万元,其中中央投资590万元,地方配套118万元;同时,2006年也是国家商务部实施“东桑西移”项目的第一年,全省有金寨、霍山、黟县、绩溪、广德、潜山6个主产县争取到该项目的支持(每个县200万元)。2006年争取到的行业项目和资金数量在我省蚕桑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在项目的牵动下,基地县掀起了新一轮的栽桑养蚕高潮,小蚕共育、大棚养蚕、方格蔟等实用技术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是蚕桑已成为主产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一村一品”的优势产业。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优势产品,推进“一村一品”,实现增值增效。5月份,农业部在南昌召开了全国“一村一品”经验交流会,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点。8月份,我省在宣州市召开了全省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暨“一村一品”推进会,赵树丛副省长参加了会议,并做了重要讲话。会上把皖南、皖西两大山区具有一定基础优势的蚕桑产业列为“一村一品”的主导产业之一来发展。因此,主产区各级政府已将蚕桑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蚕桑生产的优势和地位得到了重新认识和肯定,形成了领导重视、政策支持、农民积极性高涨的发展蚕桑生产的良好局面。

  二、主要工作

  1、狠抓优质茧基地建设,区域优势成效显著。

  继2004年我省在蚕桑主产区启动优质茧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后,2005年省农委下发了《关于印发省级蚕茧基地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2006年又下达了《安徽省优质茧基地县(区)评价指标》,各地积极开展基地建设工作,优质蚕茧区域带优势成效显著,金寨、霍山、绩溪、泾县、广德、歙县、黟县、潜山、岳西、青阳、肥西11个县的蚕茧产量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一些重点乡村蚕桑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50%以上,蚕茧生产已成为主产区农村家庭经济的主要来源,涌现出了一大批蚕桑专业乡镇和收入万元以上的养蚕大户。如岳西县年产茧4000担以上的重点乡镇6个,年产茧万担以上大镇2个,其中来榜镇年产茧达21200担,成为全省蚕茧生产第一镇。据调查,岳西县,蚕农户均蚕茧收入3618元,蚕桑万元户达2500户,潜山县蚕农平均户均蚕桑收入3310元,蚕桑万元户达3000户。蚕茧质量亦显著提高,尤其是肥西、太湖等县的蚕茧解舒率达75%以上,蚕茧供不应求。优质蚕茧基地建设和区域带的形成得到了商务部及省商务厅的关注,为“东桑西移”项目的争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我省有6个县争取到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项目数位居全国第二。

  2、保证供应优质蚕种,确保蚕茧生产安全

  一是积极组织种源,确保春种供应。2006年春季全国蚕种紧缺,我站得知信息后,及时向全省发布信息、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并下发保证春种供应的措施意见,在正确信息的引导下,各地蚕桑技术服务部门反应迅速,做到了动手早,行动快,联系广,南下江浙,北上河南、山东、陕西等地积极组织种源,为全年丰产奠定了基础。如岳西县政府拨款40万元支持蚕种采购,采取不计成本,只求质量,争取种量的对策,多渠道、多途径、不惜一切代价落实种源。由于蚕种紧俏,价格上涨,为了保证春蚕用种的需要,又不增加农民的负担,许多县的蚕桑站牺牲了部门的利益,按进价零利润销售,如泾县蚕桑站4月上旬在得知部分蚕农向私人订种未落实情况后,积极帮助排忧解难,花高价从浙江调进近千盒蚕种,按全县统一价供应,赢得了蚕农的普遍好评,树立了农业部门良好形象,也赢得了更多的用户。

  二是加大蚕种市场整治力度,规范生产经营秩序。根据全省农资市场整治工作的总体安排,我站制定了《2006年安徽省蚕种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按照方案的统一部署,各级蚕桑服务部门积极参与和配合执法部门一起,加大蚕种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查处违法案件,尤其是参与了宣州市春蚕种质量案件的查处工作,动手及时,措施得力,使劣质蚕种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共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100多起,执法检查60多次,查处重大蚕种质量案件1起,行政处罚5人。经过春秋两季的专项整治,不仅全省蚕种生产经营部门从宣州蚕种事件中得到了启示和教育,而且违规经营的现象也得到了有效遏制,全省蚕种主渠道供应率达85%以上,广德、太湖等县达到了95%以上。而且,蚕种质量安全意识明显提高,过去外调蚕种检疫属于行政许可项目,必须报检,2006年下半年虽然该项行政许可取消,但各地为了保证用种安全,反而送检比例上升。全年共检验了省外调入的一代杂交种69批130420盒,批合格率95.6%,对检出的三批超毒蚕种及时通知调种单位,重新换种,避免了蚕病的发生,有效地维护了经营者和蚕农的利益。

  三是加强蚕种质量检验检疫工作,确保用种安全。为了保证提供合格放心种,我站加强了对全省蚕种生产单位生产的蚕种检验检疫工作,全年春秋两季母蛾微粒子病检验共检原种58批,12467张,一代杂交种294批,753565张,依据检验结果核发蚕种质量合格证;在春季发种前对全省入库的春用种进行蚕种成品质量监督检验,共抽检原种16批,批合格率100%,抽查了9个蚕种生产单位的一代杂交种52批,平均良卵率99%,实用孵化率97.4%,盒种良卵数25873粒,全部符合质量标准,微粒子病卵检验批合格率94.2%。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12个主产省春用一代杂交种和原种质量抽样检验中,我省被抽检的9个批次的一代杂交种和2个批次的原种检验结果均在合格标准以上,综合成绩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3、创新服务方式,加快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

  一是建立了安徽蚕业信息网。2006年我站创建的《安徽蚕业信息网》正式开通,搭建了技术信息服务平台。全省现有信息员78人,电脑覆盖达70%以上,信息保有量1000多条,上网访问达30000多人次。通过信息网让全省蚕业工作人员及时了解政策法规、茧丝綢市场行情和蚕业最新科技动态,及时有效的为蚕农搞好科技服务;安徽蚕业信息网为各地搭建了交流经验、宣传自我的平台,同时也提高了网上办公的水平。

  二是加快了引智项目的成果转化。在国家和省外专局的支持下,我站申报的“新蚕品种及饲育技术的引进推广”列入省重点引智项目,在项目的带动下,加大了黄山×平湖的推广力度,推广量迅速增加,占发种量的22%。2006年中秋我站又安排了9个主产县进行新审定的蚕品种517×518的试养并取得了成功,这为今后大面积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517、518是一对强健好养,抗逆抗病性强的夏秋用品种,它比春用品种强健好养,比现行夏秋品种产量高,适合我省夏季和早中期饲养,是我省夏秋蚕品种更新换代的首推品种。

  三是大力推广蚕桑新品种及实用技术。今年在主推品种黄山×平湖、菁松×皓月、苏菊×明虎的基础上,加大了我省新育成的夏秋蚕品种517×518的推广应用力度和实用技术的普及率。据不完全统计,全省蚕桑主产区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700多次,培训9万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和光盘12万多份。主产蚕区以抓养蚕大户示范带动为重点,推动桑园高产高效模式栽培技术、蚕茧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小蚕共育、养蚕省力化和方格蔟营茧等实用技术的普及,如岳西县制订了《岳西县小蚕共育技术操作规程》,实行持证共育制度,规范小蚕共育管理,保证了共育质量,全县小蚕共育技术普及率达80%以上,保持全省领先水平;肥西、歙县的方格蔟推广率达到了95%以上;蚕茧生产效益和质量显著提高,重点蚕区今年平均亩桑产茧达到了100kg以上,高产达到150 kg,亩桑产值在2500-3750元之间。

  四是制定和完善蚕业系列标准,规范蚕桑生产,推进蚕桑标准化进程。随着蚕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的需要,首先对现有的蚕桑标准进行认真梳理,确定标准制定计划,在标准的制定过程中,结合我省实际吸收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提高标准的质量,真正体现出标准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2006年,我站主持制定了《桑蚕小蚕共育技术操作规程》、《桑蚕种茧育桑树栽培技术规程》2个地方标准,已于2006年12月底通过了专家审定。目前我省蚕桑生产标准已达10个,基本形成了蚕桑生产技术系列标准,这对规范全省蚕种及蚕茧生产,推广桑蚕新品种、新技术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4、创建蚕业合作经济组织,改进蚕桑生产服务方式

  各地蚕业技术服务部门,认真贯彻执行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抓住今年茧丝綢行情继续好转的有利时机,引导蚕农自觉自愿参加蚕业合作经济组织,据不完全统计,全省已成立43个蚕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8万个农户。通过蚕业合作经济组织,形成了以种子订购、农资配送、技术服务、蚕茧收购等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方式。如太湖县2006年成立了太湖县蚕业合作社,加入农户3200户,占80%左右,合作社为社员提供技术、信息服务,统一供应蚕种、蚕药等生产资料,统一收购蚕茧,并根据市场行情对蚕农进行二次返利,累计返利款32万元,与广大蚕农真正结成风险公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5、成立全省蚕种协会,做大做强蚕种业。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把我省蚕种业做大做强,我站积极引导联合全省10家蚕种生产单位,成立了“安徽省蚕种协会”,为全省蚕种行业搭建了一个共同的平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增强了行业的凝聚力,使原来个体分散的种场形成了合力,提高了抗御市场风险能力,达到了共赢。二是促进了生产发展,蚕种生产得到恢复性增长,特别是秋季蚕种生产,战胜了高温干旱等恶劣气候,生产量是近十年最多,微粒子病检验合格率100%,创1991年统检以来的最好成绩。三是提高了经济效益,通过加强行业自律,统一了价格,控制了装盒量,抑制了恶性竞争,经济效益提高了30%以上。四是规范了蚕种生产经营行为。

  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蚕桑生产基础薄弱,组织化程度不高,科技含量和生产水平较低,尤其是蚕种生产面临着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以及技术人员缺乏、质量和市场风险等困难。二是蚕种市场管理任重道远。蚕种管理经过近年的着力整顿有所好转,但是无证经营和私人贩种以及假冒伪劣蚕种时有发生。三是蚕茧收购渠道混乱,不能体现优质优价,制约了方格蔟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影响了蚕茧质量的提高。四是生产安全问题,微粒子病仍然是威胁蚕种生产的头号杀手,万万不可掉以轻心,秋季蚕茧生产农药中毒、病毒性脓病屡屡发生应引起高度重视。

  三、2007年工作思路及工作要点

  在刚刚结束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促进农村社会和谐,首先要发展农村生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总的思路和目标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素质、效益和竞争力。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立足蚕桑行业,找准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蚕桑的切入点,推进传统蚕桑生产向现代蚕桑产业发展。

  2007年蚕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市场为导向,正确引导和兴办蚕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蚕业产业化进程,以优质茧基地建设为抓手,发挥区域规模优势,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保持蚕桑生产持续稳步发展,充分发挥蚕桑生产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工作目标:全省新辟及改造桑园10~15万亩,桑园面积达85万亩,新栽桑树良种覆盖率100%,农村养蚕发种95万盒,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全年生产鲜茧3.8万t,方格簇营茧技术推广面达40%以上;生产一代杂交种70万盒,合格率98%以上,原种1.4万张,合格率100%;新增“东桑西移”项目县6个,新增省级优质茧基地县5个;蚕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比上一年增加15%。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搞好蚕种场基础建设,保证供应优质蚕种。

  发展蚕桑,种子先行,2007年是实施农业部种子工程《安徽省黟县桑蚕原种繁育基地项目》及商务部“东桑西移”蚕种场技术改造项目的关键一年,项目县蚕种场要严格按照项目要求,认真组织实施,保质保量完成任务,争取通过项目的实施,使我省蚕种场技术装备有明显的改善,生产能力有较大的提高,抗御自然灾害和防治微粒子病的能力有明显增强,争取微粒子病检验合格率达98%,无毒率比上一年提高10个百分点,为蚕农生产更多更好的合格蚕种。

  2、以“东桑西移”为契机,狠抓优质茧基地建设,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

  2006年列入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县的蚕桑主管部门要积极参与和配合有关单位按照项目的要求,认真组织实施,进一步巩固和扩大项目成果。未列入项目的县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2007年“东桑西移”项目,借“东桑西移”的东风,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各地在抓优质茧基地建设中,要高标准,高起点,认真实施蚕业系列标准,努力实现蚕桑标准化生产。重点抓示范大户,以点带面,大力推广桑品种育71-1、农桑系列和蚕品种黄山×平湖、菁松×皓月、苏菊×明虎、517×518,普及小蚕共育、壮蚕大棚育、方格蔟营茧、蚕病综合防治、省力化养蚕等实用技术,提高蚕桑生产科技含量,把我省建成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争取在“十一五”期间,使我省蚕桑生产再上新台阶。

  3、加大蚕种监管力度,为蚕农提供合格放心种。

  认真学习贯彻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及《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坚持“着力治本、标本兼治、打防结合、综合治理”和属地管理原则,强化蚕种的源头治理、市场监管、服务指导和信用建设;把握主产区域春秋主要季节,加大蚕种生产流通领域的执法力度,严厉查处违规案件,促进蚕种生产经营秩序进一步好转;着重抓好蚕种市场准入,尤其是从外省调购蚕种,一定要把握好4个环节:一是要看供种方的生产经营许可证,二是要求对方提供省级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单,三是核对蚕种包装标识,要求生产单位、品种名称、期别批次、合格证齐全并与省级蚕种母蛾微粒子病检验单完全吻合,四是及时检验和保留样本。严格把关,确保用种安全。省蚕种质量检验站要依法加强蚕种质量监督检验工作:一是配合农业部蚕种质量检测中心来我省进行春季蚕种质量监督抽查。二是对全省蚕种场入库的春用蚕种进行蚕种成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依法公布检验结果。三是依法对全省春秋两季生产的蚕种进行家蚕母蛾微粒子病统一检疫,根据检疫结果核发蚕种质量合格证。四是对检验检疫不合格的蚕种,监督烧毁,严防超毒蚕种流入市场,把好蚕种市场准入关。

  4、积极引导和支持蚕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推进蚕业产业化进程。

  一是选好典型,抓好试点示范。要按照“四个提高”即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经营水平,提高经济效益的要求,在抓措施落实上,突出增强带动能力,突出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紧密的运行机制。二是引导合作经济组织搞好规范化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已颁布,2007年7月1日正式实施,各地要认真组织学习宣传,依法指导各类蚕业合作组织建设,同时要进一步摸清情况,为规范登记做好准备。三是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各级蚕业管理部门要积极多渠道争取资金扶持蚕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真正把蚕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成为蚕桑主管部门进行技术推广、指导蚕桑生产发展的重要载体,形成“龙头企业+蚕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基地”的组织形式,促进龙头企业与蚕农的共赢,推动蚕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5、进一步加强蚕业信息网络建设,创新科技服务方式。

  安徽省蚕业信息网建立和运转一年来,已显现出了网络使用所具有的便捷、快速、经济的特点,今后,要进一步加强蚕业信息网络建设和管理,健全信息员队伍,加大培训力度,完善信息栏目,提高服务功能,加快网络办公进程,把安徽省蚕业信息网真正建设成为展示我省茧丝绸产业成果的窗口,提供科技信息服务、传递茧丝绸市场价格行情的平台,促进茧丝绸行业内部和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的快捷通道。
                安徽省蚕桑服务站
                2007年1月28号

信息来源:安徽省蚕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