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全国蚕业生产总结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1-24 13:58:00
中国蚕业信息网办公室于2006年12月下旬对广西、江苏、浙江、四川、山东、广东、重庆、安徽、云南、陕西、江西、河南、山西、贵州和宁夏等15个省(市、自治区)全年蚕业生产情况进行了调查和统计。现将2006年全国蚕业生产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蚕桑生产
全年发种量约为1926.2万张,同比增长约14.44%;生产蚕茧约72.1万吨,同比增长约18.60%;桑园面积为1218.2万亩。
2.蚕种生产
全年生产一代杂交蚕种1930.5万张,比去年增产326.2万张,同比增加约20.33%。
3.蚕茧收购
全年收购桑蚕茧51.3万吨,比去年增收9.4万吨,同比增加约22.54%。
春期统茧均价基本在每50公斤950-1250元之间,个别省份达到1400元以上;夏秋期基本在每50公斤1000-1320元之间, 个别省份达到1450元以上。
2006年全国蚕业生产成绩明显,取得了蚕种饲养增、产茧总量增、收购茧量增、茧款收入增、蚕农收入增的“五增”佳绩,蚕农增收、蚕业发展,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生产情况分析
1、全年发种量大幅增长,主要蚕区增幅明显
由于2005年蚕茧价格上涨,今年蚕农生产积极性高涨。各级政府、蚕业管理部门、生产部门对2006年的蚕茧生产也十分重视。商务部下达了《2006年度全国桑蚕种桑蚕茧桑蚕丝生产指导性计划》,商务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做好2006年蚕茧收购价格与收购管理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06年秋茧生产与收购工作的通知》。各地区根据以上文件精神,结合当地具体情况,下发了相应的政策指导性文件;同时在蚕种供应紧张的情况下,积极筹措蚕种,努力提高产量。根据十八个主产省(市、区)的统计,全年发种量1926.2万张,比上年增加14.44%。从各地情况看,除重庆、陕西略有减少外,其他省区均有所增加。各省(市、自治区)发种量的前五位与去年相同,分别为:广西、江苏、四川、浙江、广东。发种量幅度在15%以上的省(区)有:贵州(40.17%)、广东(31.43%)、广西(27.95%)、云南(26.98%)、山西(17.53%)。
广西区:第三年蝉联全国发种量第一。全年发种505.39万张、同比增长27.95%,其中上半年发种251.43万张、同比增长33.89%,下半年发种253.96万张、同比增长22.56%。2006年蚕桑生产继续向优势区域集中,南宁市、河池市、来宾市、柳州市、贵港市五大蚕桑优势区域的桑园面积占全自治区84.4%,发种量占89.9%。蚕茧产量占90.6%。南宁市和河池市的蚕茧产量超过了全区的一半,占53.8%。
江苏省:今年出库蚕种300万张,同比上年增加31万张,增幅11.52%。今春全省缺种37万张,在行业主管部门的积极调度和兄弟省的大力支援下,补足了蚕种供应缺口,并保障了蚕种质量安全。今春全省出库蚕种137万张,未发生蚕种质量事故。江苏蚕业生产的区域化优势比较明显,重点集中在南通、盐城市,2006年饲养蚕种210万张,产茧8.3万吨,占全省蚕茧总量70%以上。由于生产区域集中,规模化程度较高,促进了蚕业生产的标准化基地建设和省力化等饲养技术创新,蚕茧生产效益提高。海安县现有桑园15.3万亩,2006年饲养蚕种60.6万张,产茧2.4万吨,全县平均亩桑效益高达4818元。
浙江省:2006年全省饲养蚁量12.5万克,生产蚕种231.3万张,同比分别增加1.6万克、43.5万张,分别增14.7%和23.2%;其中春期饲养蚁量8.0万克,秋期饲养蚁量4.5万克。
四川省:虽然该省今年秋季遭遇干旱灾害,但总体仍然取得了“蚕茧产量稳中有升,蚕茧价格大幅上升,蚕农收入大幅增长”的好成绩。全省全年发种260万张,较2005年增加5万张,增幅为1.96%。
广东省:今年发种138万张,顺利度过蚕种紧缺难关。
2、蚕茧产量普遍增加,蚕茧质量好于往年
春蚕生产期间,东部主产区和中西部大部分省区气候条件总体来说较为适宜,各地加强桑园管理和饲养管理,精心养育,努力提高单产量。夏秋蚕生产期间,虽有陕、川、渝地区严重干旱;浙江沿海强台风、杭嘉湖地区农药污染等不利因素出现,但对全国总产量未造成重大影响。从全年产量来看,产量均实现增加,十五个主产省区蚕茧产量为72.1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18.60%。其中蚕茧产量在1万吨以上的省(市、自治区)有:广西18.6万吨,江苏11.8万吨,浙江9.3万吨,四川8.0万吨,广东6.9万吨,山东4.0万吨,安徽3.5万吨,云南2.8万吨,重庆2.5万吨,江西1.1万吨。增幅15%以上的有广东(+100.4%)、贵州(+44.5%)、广西(+25.1%)、云南(+24.4%)、山西(+20.7%)、江西(+18.0%)、江苏(+17.2%)、浙江(+15.8%)、宁夏(+15.0%)。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实践,中、西部蚕茧生产地区在蚕种催青、小蚕共育、蚕茧收烘、仓储等生产设施上有所改善和提高。很多中、西部主产县加大了对蚕农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的力度,组织蚕桑技术人员走村串户向蚕农进行面对面的宣传与指导,积极动员农户认真抓好桑园的栽培管理、病虫防治及蚕室消毒工作。提高了管理和技术水平。东部主产省区加强了对蚕种质量的监管力度,严禁不合格蚕种出库;同时做好蚕桑生产中的防病、防中毒工作,确保春蚕生产安全。加上大部分地区气候适宜蚕桑生产,保证了蚕茧的质量。山东、江苏、浙江等主产省茧质与历史同期最好年份相近。山西、陕西、河南等省蚕茧个体较大,茧层率、解舒率、光泽度都比较好。
广西区:由于大力推广优质茧生产技术,2006年方格蔟应用率已达到51.3%,蚕茧质量比去年有一定的提高,生丝等级已达到3A、4A级,环江、蒙山、东兰、浦北县的缫丝厂约有10-15%的生丝达到5A级。
浙江省:全年茧质总体呈现“三高、一短、二低”的特点,毛茧出丝率、上车茧率、解舒率比去年明显提高,茧丝长比去年短了较多,茧层率、内印茧率比去年低。春茧、夏茧茧质今年与去年基本接近,特别是出丝率、解舒率、上车茧率、茧层率等主要指标,提高十分明显。
山东省:全年气候比较适宜养蚕,特别是受蚕茧价格大幅上涨的影响,蚕农对管桑养蚕的积极性较高,茧质普遍较好,单产高。春期,一般县(市、区)张种产茧量达到90斤,秋茧达到80斤。
3、收购价创历史新高,蚕农丰产增收显著
今年全国所有产区收购价格均比去年同期大幅提高,创下历史新高。茧价的提高,使得蚕农增收显著。初步统计,仅收购春茧使全国蚕农增收约15.35亿元。浙江省湖州市夏秋茧与2005年同比增收5亿多元。统茧均价排名前三位的分别为:山东、江苏、浙江。
山东省:茧价在2005年一路上扬的基础上,2006年再创历史新高。全省中秋茧收购均价达1460元/50公斤,晚秋茧收购均价达1750元/50公斤。与其他作物比较,蚕桑的经济效益优势明显,蚕农生产积极性显著提高,基本达到了蚕农、政府、企业三满意。
江苏省:全年蚕茧统茧均价1520元/50kg,同比上年增加30%;全省蚕农仅蚕茧收入达36亿元,同比上年增加53%。
广西区:全区全年蚕茧平均收购价为1208元/50公斤,同比上升22.27%,其中上半年平均茧价为1111元/50公斤,下半年平均茧价为1291元/50公斤;蚕农售茧收入达44.86亿元,同比增长52.92%;全区养蚕农户76.27万户,户均养蚕收入达5882元。
四川省:蚕茧收购均价1000元/50公斤,比去年增长200元,增幅25%;蚕农总收入将达到17.7亿多元,较2005年增加4.7亿多元,增幅36.2%。
4、蚕种生产量大幅提高,主产省调整蚕种价格
由于“东桑西移”政策的扶持,加上茧价走高的带动,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高涨,使得2006年蚕种生产保持了“数量大增,质量稳定,供需基本平衡,略有缺口”的良好局面。2006年生产一代杂交种产量在100万张以上的省(市、自治区)有:广西(416万张)、江苏(319万张)、四川(270万张)、浙江(231万张)、山东(200万张)、广东(143万张)。桑园面积前三位是:广西、四川、江苏。
广西区:全区23家蚕种场共生产一代杂交种416万张,比去年同期增长37.75%,其中上半年制种188.6万张、同比增长38.37%,下半年制种227.4万张、同比增长37.24%,秋制种入库量161.4万张,同比增长44.20%。今年全区播桑种2万多公斤,育苗量超过20亿株,预计今冬明春桑园扩种面积将超过30万亩。
江苏省:2006年全省共生产一代种319万张,比合同计划增产6.4%,各级原种繁育计划均超额完成;2006年全省优良蚕种统一供种率达95%以上;经省法定蚕种质量检验机构对全年生产的1369批319万张一代种进行母蛾检疫,合格率达99.68%;经对今年出库的本省生产的蚕种进行成品卵检疫,合格率100%;全省平均蚕种孵化率98.72%,抽检杂交率98.68%、良卵率99.79%。全省现有桑园137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
四川省:2006年共有40家持证蚕种场生产,共生产原种6.9万张,一代杂交种270万张(春220万张,秋50万张)。现有越年一代杂交种约102万张,基本能满足2007年春夏用种需要,但夏季将使用部分即时浸酸种。坚持四川特色,走四边桑、间作桑、小园桑三结合的发展路子,现有桑园170万亩。
浙江省:全年生产蚕种231.3万张,同比增加43.5万张,增23.2%;其中春期生产蚕种161.8万张,秋期生产蚕种69.5万张。2006年蚕种生产量的增加,一是结构调整,各生产经营单位为提高供种的安全性,加大春期生产量,据统计,春期蚕种生产量同比增加13%;二是秋期恢复到正常水平,2005年秋期由于受自然灾害等影响仅完成计划任务的2/3,2006年秋期虽然出现了桐乡、海宁两市中秋农药污染,造成10000余克蚁量的原种损失,仍通过补养秋蚕、加强管理等措施,完成了计划任务。全年蚕种质量保持较好水平,据省蚕种质量检验站检验,全省微粒子病检验无毒率为83.5%,同比提高8.65个百分点;超标淘汰率为1.06%,降低1.52个百分点,为近10年来最好的年份。春、秋两期181个批次一代杂交种的质量抽检,四项主要质量指标均全部合格,良卵率平均为98.91%-99.45%,盒装卵量平均为27538-28150粒/盒,实用孵化率平均为98.75%-99.20%,杂交率平均为99.37%-99.47%。目前,全省2007年春用蚕种准备量为106.8万张,基本能确保供应。全年生产原种3.1万0张,完成计划任务的219%。
针对近年来茧丝绸行情持续上扬,蚕茧收购价屡创新高,蚕种生产成本逐年提高的现状,部分主产省适当调整了蚕种价格。四川省桑蚕原种出场价调整为每张90元,桑蚕一代杂交种出场价调整为每张21.5元,桑蚕一代杂交种对农民销售价调整为每张23元;陕西省原种销售价每张调整到80元,一代杂交种出场价每张调整到33元,零售蚕农价每张调整到35元;浙江省将一代杂交种最高限价确定为40元/张,建议蚕种收购结算价调整为30元/张,冷藏、浸酸收费标准调整为0.70元/张;江苏省将一代杂交蚕种春用品种调整为每张39元,秋用品种调整为每张39元,从2007年春季蚕种供应时开始执行。
5、“十一五”开局之年,“东桑西移”工程正式启动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我国蚕业发展面临许多新机遇,业内人士抢抓机遇,蚕业生产取得了新的发展。首先,我国于2006年正式启动“东桑西移”工程。“东桑西移”工程是我国茧丝绸行业有史以来实施的规模最大的一项工程;其次,我国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战略,蚕业发展得到了当地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另外,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蚕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日益显现;其他,《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等相关法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我国蚕业迈入了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等等。总之,我国蚕业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
近年内国家先后下发了《商务部关于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通知》、《商务部关于“东桑西移”工程国家支持蚕桑基地建设规范的通知》、《关于做好2006年茧丝绸基金工作的通知》、《关于建立“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制度的通知》、《关于做好2006年度“东桑西移”工程项目验收工作的通知》,以保证“东桑西移”工程按预定计划有条不紊地展开,同时启动建设项目、搭建合作平台、明确责任制、落实验收工作,充分调动了中西部地区发展蚕业的积极性。2006年商务部国家茧丝办在广西召开工作会议;在云南召开东中西部桑蚕基地建设洽谈会;在四川召开政策说明会;会同农业部在浙江组织了“蚕桑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论坛。并正式确定和启动50个龙头企业、建设50万亩桑园、7500个养蚕大棚、2500个小蚕共育室,推广7500万片方格蔟;支持50个配套蚕种场更新改造制种仪器和设备,覆盖中西部15个省、区、市的50个县。“东桑西移”工程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四川、湖北、陕西、广西等省(自治区)重点加强了对“东桑西移”工程工作的部署,相关各省在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也进行了大力支持。据初步统计,各地确定的配套资金规模已近2亿元。“东桑西移”工程启动后,随着桑蚕基地的建设和国家投入的加大,中西部地区种桑养蚕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过去较为落后的传统生产方式逐渐被现代先进的方式所取代,使中、西部产区蚕茧产量和质量得以全面提高。同时,东部传统优势产区和中西部产区根据各自的优劣,密切合作,共谋发展。东部的丝绸企业到中西部建立蚕茧加工企业和蚕桑生产基地,使中西部的蚕桑生产得到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中西部的蚕桑生产在国家政策和东部地区的支持下,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目前“东桑西移”工程已取得初步成效,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得到社会各界的积极评价,被誉为“农民得实惠、企业得效益、产业得发展、政府得人心、生态得保护”的民心工程,是政府部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利民之举,有利于提高我国丝绸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应对国际挑战打造丝绸强国的重要措施。
2006年是《行政许可法》实施的第二年,全行业积极开展蚕种、蚕茧相关现行行政审批事项的法规、规章、规定与《行政许可法》的修改相关衔接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其第三十四条明确了蚕种生产经营管理适用该法,并授权国务院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相应的具体管理办法。2006年6月28日农业部第68号部长令公布了《蚕种管理办法》,也于7月1日起施行,将蚕种的保护、繁育、生产经营和使用纳入了法制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和《蚕种管理办法》的实施,标志着我国蚕业迈入了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并为各主产省制订相关法律条例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依据。如浙江省于12月11日实施了《浙江省蚕种管理条例》,确立了该省蚕种管理的基本法律框架,对具体的管理过程和制度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蚕种储备、检疫检验、确保供种等方面均有创新。
此外,在做好春、夏秋期指导工作的同时,国家为应对茧丝价格大幅波动,及时发布预警信息,还适时投放茧丝储备,增强行业调控能力和效果,保证行业的平稳运行。
6、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专业合作组织方兴未艾
2006年各主产省的蚕业生产结构进一步优化,蚕茧生产的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省力化和标准化程度得到提高,为蚕业的产业化经营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各种形式的蚕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长足发展。在“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合同交售、二次返利”的经营理念下,这类组织把分散的蚕业生产联结起来,以市场为导向组织、引导生产,为蚕农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系列化服务,通过组织化运作、社会化服务降低蚕桑生产成本,提高产量和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东部老蚕区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推行“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经营模式,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和经营机制,促进种、养、加全面协调发展。中西部新蚕区,在国家“东桑西移”政策扶持下,抓住机遇建设蚕业生产基地,根据自身特点,逐步建立起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产供销、贸工农利益紧密结合的多种形式和类型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提高蚕业综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东、西部蚕区的联系更为紧密,从生产、经营到科研、培训全面开花,共谋发展。
江苏省富安镇现有桑园3.3万亩,2006年发种15.68万张,生产蚕茧12万担,平均亩桑饲养蚕种4.75张,平均亩桑产茧182公斤。由于实行“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收购秩序稳定,蚕茧质量提高。目前富安茧丝绸公司生产的生丝平均等级5A60,其中70%以上达6A级,“富安”牌桑蚕茧被评为江苏省名牌产品,“富安”牌桑蚕丝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2006年富安茧丝绸公司给蚕农的二次分配金额高达1000多万元,全镇蚕农仅蚕茧收益2亿多元,平均亩桑收益6000多元。传统蚕业今天成为富安镇的高效、特色、致富产业。
在安徽省太湖县蚕业合作社的引导下,全县共引进了优质蚕品种5个,兴建了小蚕共育室50座,养蚕大棚100个,推广方格蔟30万片,优质蚕品种普及率达到100%;引进优质桑品种3个,累计改造桑园5000多亩,新桑园优良品种普及率100%,在技术的进步带动下,提高了单位桑园的桑叶产出和蚕茧的质量,单位桑园产茧量和干茧解舒率与“九五”末相比,分别提高了8千克和5个百分点。
三、值得注意的三个问题
1、茧丝价格暴涨暴跌,其后患应该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
2006年,茧丝价格出现非理性波动,暴涨暴跌,跌宕起伏。3月上旬3A级白厂丝价格涨到历史最高点34万元/ 吨。从4月开始,白厂丝价格快速下滑,6月份跌至每吨20万元左右,价格缩水三分之一。进入7月份以后,受市场炒作的影响,致使生丝价格开始加速上升,从七月初的20万元/ 吨左右上涨到9月底的27 万元/ 吨左右,涨幅达35%,10月中旬后,茧丝价格在各种利空因素打压下连续走低,至12月上旬,价格逐步回暖 。2006年茧丝价格的大起大落,可能会给行业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甚至危害。首先,原材料的高价位可能导致丝绸产品的高定位,从而制约了国内外丝绸消费市场的拓展;其次,行情的剧烈震荡使产业链各环节间的利益失衡,盛极而衰,衰极而盛,行业将可能重新洗牌,原料需求将可能进一步萎缩;第三,全国的蚕茧生产受蚕茧价格高涨的刺激和其它因素的推动会有较大的增长,并可能带来盲目扩桑养蚕的情形。确保价格稳定是当前行业发展的头等大事,然而如果茧丝价格水平长期处于低位稳定运行,则蚕农、缫丝企业、蚕茧经营者利润太薄,甚至亏损,将不利于调动蚕农种桑养蚕积极性,也影响缫丝企业、蚕茧经营者在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方面的投资能力。因此,行业需要的不仅仅是价格稳定,而且是相对合理高位的稳定。打破低价位状态使茧丝价格适当走高,对行业来说是有利发展的。所以,如何保持茧丝绸行业各环节的供求相对平衡,各部门的协调发展,依然是值得人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2、中西部蚕区规模扩张较快,基础薄弱的状况没有得到改变
“东桑西移”工程是茧丝绸行业管理的重要抓手,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2006年,中西部地区抓住“东桑西移”带来的机遇,大力发展桑蚕业,提升产业档次,助农丰产增收。然而,由于西部桑蚕产业化服务体系出现了“短板”现象,表现为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产业化服务体系的缺失,以及高档丝绸生产厂家的缺乏,蚕农与收购、加工企业之间的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蚕种市场垄断、鲜茧市场收购大战现象仍时有发生,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东桑西移” 效应的有效发挥。西部个别蚕区由于蚕业发展的规模扩张过快,生产上养蚕技术和管理不到位,大面积发生桑蚕疫病的潜在威胁依然存在,应该引起业内人士的高度重视。
2006年,桑园面积有所增加,基地建设初见端倪。但蚕业生产仍是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农户与基地还没有形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行业尚未形成规模发展。基地建设还处于基础薄弱的态势,抵御自然灾害和行业风险的能力还相对较弱。此外,利益驱动力不是掌握在龙头企业和基地的整体手中,而是在千家万户的农户手中,易遇小利而影响大局,是一个极大的隐患。
3、蚕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国内外市场形势不容乐观
尽管当前蚕业发展面临许多新机遇,具备许多有利因素,但是展望2007年的国内外市场形势,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从国际形势看,国际经济仍将处于高速增长周期,但增速将有所回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等机构预测,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至少下降0.2个百分点;全球贸易量有望保持快速增长,但贸易失衡状况难以改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对我国出口和投资将产生不利影响,如果影响丝绸出口,则必定给全行业带来风险。从国内形势看,随着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系和消费环境不断完善,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旺盛,带动经济持续增长。但是,预计明年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将有所减弱,投资增速下调,出口制约因素也比较多,生产过剩的影响会进一步显现;由于居民收入分配不尽合理的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扩大消费需求的难度很大;经济运行的结构矛盾仍然存在,特别是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直接影响经济快速增长的可持续性。
信息来源:中国蚕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