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实施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重庆市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工作总结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1-12 14:40:00

  2006年重庆市共有6个区县承担“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在商务部、国家茧丝办的正确领导下,在重庆市外经贸委的高度重视和精心组织下,通过项目区县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共同努力,6个项目均完成了规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明显成效。日前,重庆市外经贸委会同市财政局组织专家对6个项目进行了验收,全部通过。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项目目标任务完成情况
  (一)桑园建设。新建桑园69142亩,完成目标的115 %。其中:涪陵13046亩、黔江12182亩、奉节10350亩、丰都10680亩、垫江10508亩、巫溪12376亩。
  (二)小蚕共育室建设。建设共育室17792m2,完成目标的119%。其中涪陵2518 m2 、黔江5000 m2 、奉节2583 m2 、丰都 2510 m2 、垫江2615 m2、巫溪2566 m2。
  (三)养蚕大棚(蚕房)建设。共建设59258m2,完成目标的110%。其中涪陵11698 m2 、黔江9000 m2 、奉节9152 m2 、丰都10980 m2、垫江9371 m2、巫溪9057 m2。
  (四)方格簇推广。共推广947万片,完成目标的105%。其中涪陵163万片、黔江150万片、奉节150万片、丰都180万片、垫江154万片、巫溪150万片。
  (五)蚕种场设施设备改造。6个配套蚕种场已按规定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添置了空调、蚕台、蚕网、蚕匾、簇具、显微镜、换气扇、干湿计等设施设备。

   二、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效及项目建设特色
  (一)桑树基础进一步巩固
  一是桑树种植区域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新栽的6.9万亩桑树均在我市渝东南和三峡库区区县,按照我市茧丝绸“十一五”发展规划,该区域均属于大力发展和优化提升区县,极大地推动了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
  二是桑树栽植更加标准化。今年的新栽桑树均是高起点、高标准,全部采用密植桑园或大行桑栽植,并且在不侵占基本农田和农民自愿的条件下,争取利用膀田好土集中规模栽植,一改四边桑栽植模式。
  三是桑树品种实现了百分百的良种化。所栽桑树品种全部符合国家规定和要求的良桑品种。黔江等部分区县还不惜高价栽植嫁接苗,确保早投产。
  (二)养蚕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小蚕共育、养蚕大棚(蚕房)、方格簇是我市及全国主推的三大蚕桑实用技术,对促进设施蚕业的发展、蚕业标准化生产以及提高蚕业的科技含量具有重要意义。3个项目建设内容的推广,促使我市三项蚕桑实用技术的推广比例分别提高了12%、15%、 20% 左右。其中,部分区县养蚕设施建设实现了三个百分百,较大地提高了我市养蚕的科技含量。
  (三)蚕桑效益更加明显
  一是蚕农售茧收入大幅增加。6个项目区县蚕农售茧收入达17606万元,同比增加18.5%,大大超过全市基本持平水平。其中黔江区增收幅度达到71.8%。
  二是实现了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出效益。从年初栽植的高产桑园实际生产效果来看,平均亩桑养蚕在1.5张左右,亩桑产值在1000元以上。
  三是每个劳动力创造的纯收益实现翻番。由于省力化养蚕技术和丰产桑园栽培技术的强力推进,单个劳动力养蚕量大幅增加,每个劳动力在一张蚕种上创造的纯收益由过去的100元,提高到400左右,极大地调动了农民栽桑养蚕的积极性。
  (四)确保了大灾之年蚕桑减产不减收
  2006年入夏以来,我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全市产茧2.38万吨,同比减少20.6%。但由于推进“东桑西移”工程和“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蚕茧质量有所提高,加之行情较好,蚕茧收购综合均价大幅提高,蚕农售茧收入达4.22亿元,与去年基本持平,确保了大灾之年蚕农减产不减收。其中6个项目区县中有4个区县增产增收,如黔江产茧量增加24.3%,蚕农增收71.8%;奉节产茧量增加10.6%,蚕农增收34%;丰都产茧量增加5.1%,蚕农增收40%;巫溪产茧量增加2.5%,蚕农增收22.4%。另外2个区县减产幅度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增收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如涪陵产茧量下降3.7%,蚕农增收3.7%;垫江产茧量下降19.9%,蚕农增收9.3%。
  (五)蚕种场设施设备得到了较大改善
  全市近三分之一的蚕种场设施设备得到了改善,为提高蚕种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多数蚕种场认为,多年来想改善而未有资金进行改善的设施设备,如空调、显微镜、蚕台、蚕网、浴种设备等,在这次“东桑西移”工程项目中得到了解决。
  (六)各区县因地制宜,实施项目各具特色
  6个项目区县结合自身的实际,在桑树栽植、小蚕共育室、室外大棚建设等方面,因地制宜,充分发挥了各自的特色。如黔江区总结出了“六化五配套”养蚕技术路线,即实现了“桑蚕品种良种化、桑园管理规范化、小蚕共育专业化、大蚕大棚简易化、方格簇上簇自动化、消毒防病统一化”以及要求一个季养蚕3张的农户配套“一个室外大棚、三套纸板方格簇、一口消毒池、一个除沙坑、一名专职养蚕员”;垫江县为解决劳动力大量外流问题,探索出了“多批次滚动养蚕”技术,由传统的4季养蚕增加到6—8批次;丰都县探索出了“速成密植栽桑”,亩栽桑达到3750株,提高亩桑产叶量,快速实现蚕农致富;涪陵区大力推广“桑—菜”间作模式,提高了复种指数,提高了亩桑经济效益;巫溪县针对高山气候特点,选用经济实惠的火炉加烟道加水盆作为升温补湿设施;奉节在山区集中好土成片栽植1000亩以上桑园。
  
  三、值得总结的经验
  (一)科学合理推荐有基础的区县申报,是确保项目完成的基础。
  “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建设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要保证完成规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需要具备一定的基础条件。为此,我们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一是公开项目申报信息,达到告知信息和宣传的作用;二是明确项目申报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并严格执行;三是邀请西南大学、重庆市蚕桑站、重庆市财政局、农业局、市纤检所等单位有关专家参与项目初选论证。同时,我们坚持“优化蚕桑布局、支持库区产业发展”的总体原则,做到“二推三优先”。“二推”既等额推荐和重点推荐,按照商务部下达的7个指标,今年我市共推荐7个蚕桑基地建设项目;按照“巩固渝西、提升库区、发展渝东南”的原则,推荐渝西1个、库区4个、渝东南2个。“三优先”既产茧规模优先、贸工农一体化优先、百万工程基地区县优先。
  (二)强化组织领导是顺利推进“东桑西移”工程的保障
  “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项目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工作牵涉到农业、财政、国土、林业、水利等多个部门,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工作。为此,市级明确了重庆市茧丝绸小组为我市实施“东桑西移”工程的领导小组,由副市长吴家农任组长,下设办公室,挂靠外经贸委,并明确一名委领导和专人负责抓这项工作。6个项目区县也成立了以县长或副县长为组长,茧丝办、财政、国土、林业等有关综合部门负责人组成的领导小组。如垫江县由县长任组长,亲自过问该项工程。县委书记也专门听取了工作汇报,并实地了解进展情况。丰都、奉节分管书记、分管县长不定期听取工作汇报,深入项目村社检查了解情况,现场办公解决具体问题。项目实施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承担单位也成立了相应的项目实施工作组。
同时,在领导小组的领导协调下,各项目区县相关职能部门均以积极的姿态大力支持项目建设。如巫溪、奉节、奉都、涪陵、黔江国土部门同意将大棚(蚕房)、共育室占地按临时用地处理,由乡镇审批,不收取任何税费。林业局在绘制桑园小班图和使用退耕还林指标上给予支持,财政、扶贫等相关部门通过项目资金给予配套。
  (三)明确建设内容、落实责任是确保“东桑西移”工程推进的前提
  本次“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内容具体,要求较高,必须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实施。为此,我们制定了实施意见,细化了工作方案。市级下发了《重庆市茧丝绸协调小组关于加快推进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 6个项目区县先后与乡镇村社拟定了详细的项目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建设内容、标准、地点、进度安排以及核心示范桑园建设规范。同时,各区县分别与项目实施乡镇签定了项目建设责任书,层层分解落实了目标任务,并强化了监督考核力度。
  (四)强化宣传,营造氛围,提高项目区蚕农积极性是顺利推进项目建设的关键
  为争取做到本次“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家喻户晓,营造浓厚的发展氛围,市级要求各项目区县要利用宣传会、动员会、新闻媒体、简报等多种形式宣传东桑西移工程,以此调动广大蚕农积极性。市级召开了3次专题会,发布简报、简讯10余期。各区县宣传也各具特色。如涪陵区召开乡、村、社干部及蚕农工作会117场次,发放公开信6万余份,书写标语275处,出动宣传车22驾次,办墙报20期,在《巴渝都市报》、涪陵电视台广泛进行宣传。巫溪县召开村社干部、群众会32次,悬挂大幅标语30幅,印发简报10期。奉节县制作了VCD光盘。黔江区在武陵都市报社“蚕业之声”专栏多次对“东桑西移”进行报道。
  通过广泛宣传,充分调动了广大蚕农的积极性,纷纷表示要定购桑苗。奉节县管家村从事养猪的支部书记姚家斌带领全村农民新栽桑600余亩。黔江区原计划栽桑1万亩,目前蚕农要栽桑1.5万亩,各乡镇也积极争取建立核心示范园区,并已经整理好土地,等待桑苗栽植。涪陵区仁义乡原计划栽桑1300亩,目前蚕农已订购桑苗1500亩。垫江县坪山镇由500亩增加到900亩。
  (五)积极落实配套资金是“东桑西移”工程按进度推进的根本动力
  “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项目建设内容多,涉及的面积广,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我们按照“四个一块”,即“国家投入一块,市县配套一块,龙头企业拿出一块、农民自筹一块” 的方式,筹措了项目建设所需要的资金,保障了工程按计划推进。2006年,市外经贸委利用重庆市“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高效生态蚕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资金以及生产自救资金共计1000万元,区县配套750万元,支持“东桑西移”工作建设。
  (六)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减少旱灾对项目实施的影响是确保项目目标完成的重要前提
  今年入夏以来,我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 给“东桑西移”工程蚕桑基地建设项目推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提高了建设成本。但是,我们坚定一边组织抗旱救灾,一边开展生产自救,扎实工作,开拓进取,将旱灾对项目建设的影响降低到了最小程度。一是充分发挥科技减灾作用,委托市蚕桑站制定了《蚕桑生产抗旱救灾技术方案》,对高温干旱条件下如何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养蚕防暑降温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要求各区县蚕桑生产部门技术人员包片、包镇街,深入到村社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具体指导蚕农进行抗旱救灾和生产自救。二是争取了市级50万元的桑苗补栽资金,市外经贸委挤出500万元,直接补贴给蚕农,鼓励蚕农组织灾后生产自救。
  (七)加强监督检查验收,直面不足,是确保工程高质量完成的重要一环
  为确保项目顺利推进,市外经贸委先后3次赴项目区县检查项目进展情况,并委托区县主管部门随时监督项目建设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突出问题,确保高质量、按进度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同时,按照文件规定,本着对国家、重庆和区县负责的态度,市外经贸委会同市财政局组织了西南大学、重庆市蚕桑站、区县主管部门、财政等有关单位的专家于11月28日——12月8日对6个项目区县逐一进行了检查验收。采用“看、问、听、查”等方式,对每项建设内容逐一进行了检查。检查其是否按规定进行建设和蚕农是否真正得到补贴。我市6个项目均通过了验收小组的验收。同时,验收小组也指出了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地方。
  
  四、需解决和克服的主要问题
  (一)桑苗紧缺,价格较高,影响到栽植桑苗质量
  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灾以及全国较大范围栽桑影响,我市桑苗相当紧缺,需要大量外调桑苗,且价格较高,嫁接苗报价高达0.5元/株,杂交桑苗也达0.15元/株。部分区县迫于种种原因,不得不降低桑苗质量。同时大量外调桑苗,很容易把一些毁灭性检疫病虫害带入新栽桑区域。
  (二)资金压力较大
  “东桑西移”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我市虽然采取了多种方式筹措资金,但仍然感觉资金压力较大。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垫支大量的资金。
  (三)部分大棚养蚕配套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由于部分区县的部分大棚(蚕房)建设时间是安排在晚秋收茧后进行,时间相对较紧,加之今年蚕农不再养蚕,导致部分大棚主体建好,但蚕台等配套设施尚未到位。
  (四)部分建设内容尚未发挥效益
桑树栽了、共育室大棚建了、方格簇买了,但有一部分并未真正发挥效益。特别是桑树,需今冬明 春加强管理后才能真正发挥最大效益。
  
  五、几点建议
  (一)建立高标准的省级桑树良种繁育中心
  从明年的情况来看,桑苗的需求量仍然较大。为了确保桑苗质量,避免桑树一些毁灭性检疫病虫害,随着桑苗的长距离大量调运而传播蔓延,稳定桑苗价格,促进工程顺利推进,建议国家支持各省市高标准建设1-2个桑树良种繁育中心,贯彻“自育苗、自栽植”的专业规定,确保工程用苗质量和数量。
  (二)国家补贴资金分批拨付
  为使项目能够更快推进,建议国家补贴资金分2批进行拨付。下达项目计划后拨付30%,验收合格后再拨付70%。
  (三)各项建设内容的补贴资金额度适当灵活掌握
如规定桑园建设、小蚕共育室、大棚、方格簇等最低补贴额度,留出一定的额度(30%)由项目区县灵活掌握,以利于对症下药。
  (四)制定“东桑西移”工程后续管理规章制度
  如何确保桑树“栽得下、管得住、能致富”以及“养蚕设施设备充分发挥效益”,需加强指导、规范和管理。因此,建议国家出台一套完善的“东桑西移”工程后续规范管理规章制度。
  (五)将蚕种场蚕房(保种室、催青室)建设纳入补贴范围
  我市的蚕种场蚕房、保种室、催青室多数是70年代修建,相当一部分存在安全隐患,急需新(改)建。
  (六)项目申报和下达计划时间适当提前
  今年是“东桑西移”工程实施的第一年,需要做的准备工作较多,致使国家下达项目计划的时间推迟到了7月份。由于没有得到国家的正式文件,部分区县不甘贸然大面积实施,导致项目时间相对较紧。因此,建议明年下达项目计划的时间适当提前到3月底以前。
  (七)减少上报国家的项目材料
  从今年区县上报的材料来看,一个项目的材料厚度大约在20厘米左右,我市6个项目,一套资料高度大约就是1.2米,太多、太重。因此,建议减少上报资料。如减少农户花名册和小班图等材料,留省市备查即可。


                      二○○六年十二月十三日

信息来源:重庆市外经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