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自贡市2006年蚕业生产情况及07工作要点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7-01-04 10:39:00
在过去的一年,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场行情的有力拉动,全市蚕桑行业科技人员的辛勤劳动,涉蚕企业的大力配合支持,战胜了五十年一遇的特大干旱,使我市蚕种、蚕桑行业取得了较好成绩,为农民增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6年工作总结
一、主要成绩
1、今年全市发种(含原种)71624张。其中荣县45395张,富顺县15938张,贡井区5404张(不含五宝镇1349张),沿滩区2344张,大安区2297张,自流井区246张。比2005年68746张增加2878张,增4.2%。
2、产茧1729.5吨,比去年1696.13吨增加33.4吨,增长2%。
3、农民售茧收入3199.5万元,比去年2549.28万元,增加650万元,增长25.5%。
4、两个种场制毛种14.5万张,比去年10.8万张增加3.7万张,增长34.2%。
5、新栽桑园4000亩,新桑品种嫁接800亩。
二、今年我市蚕桑生产的特点
1、今年我市遭受了历史上罕见的伏旱,给我市夏蚕,特别是秋蚕带来了巨大损失,第一,据初步统计全市4.94万亩桑园(其中小桑园2.31万亩,四边桑和间作桑2.63万亩)中有4.4万亩,受到不同程序灾害,其中有1.55万亩桑叶绝收不能养蚕。第二,正秋蚕发种18915张,其中有50%在四龄后倒掉,剩下部分由于高温影响产量低、质量差,全市正秋茧仅收购127.8吨,减产400吨左右,减产70%,且茧子质量极差,几乎不能上自动缫,直接经济损失800万元。第三,使晚秋蚕少发2000-3000张,少收入200万元。第四,给一步成园桑园和秋栽桑苗带来巨大损失。由于去年晚秋茧和今春丝价高位的有利拉动,今年我市调入桑种704斤(其中荣县525斤),育苗2000万株,一步成园8000余亩,秋栽6000余亩。但是由于春栽部分遇大旱后,只余下2000余亩;秋栽苗也损失70%左右。这样下来全年新建桑园为8000余亩。第五,干旱加速了衰老桑、弃桑、末养桑园的淘汰,据初步统计全市有4000余亩衰老桑园今后不再养蚕。这样下来2006年全市实际新增桑园面积4000余亩,使全市现有桑园面积达到5.3万余亩,具有15万张蚕的饲养潜力。
2、发种、产茧增加,产值和农民售茧收入大增。
3、晚秋蚕茧获丰收,单产和单张产值创历史水平,据贡井区统计晚秋蚕大面积单张产值上千元;荣县晚秋蚕单产38公斤左右,单张蚕最高产值达到1400余元。
4、蚕种制种数量增加,裕民种场蚕种质量稳定,绿盛种场质量迅速提高;新品种“两广2号”试制取得圆满成功,为我市蚕种拓展市场创造了条件。
5、沿滩区人民政府与博宏公司达成加快蚕桑蚕业化发展的共识,这种合作模式为蚕桑生产发展,技术的推广落实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6、蚕桑生产发展不平衡,荣县发种增长较快,部分区县发种有所下降。
三、主要工作
1、调入桑种704斤,育苗2000万株,新栽14000亩,由于遭受罕见特大伏旱,成活8000亩,加上老桑园淘汰4000亩,实际增加4000亩,使我市桑园面积达5.3余亩。
2、狠抓抗旱工作。
针对今年特大伏旱,各级蚕桑部门及时提出了抗旱保苗多产叶,降温消毒养好蚕的抗旱措施,并及时调整布局,加大晚秋蚕发种力度,力争秋蚕损失晚秋补。市农业局也及时发布了关于做好晚秋蚕生产工作的意见,为晚秋蚕丰收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3、狠抓蚕种生产质量,两个种场加强了防病消毒及各环节的镜检工作,制种抽样调查显示公斤茧粒数有所下降,死笼率明显下降。经检验检疫富顺裕民种场质量稳中有升,荣县绿圣种场质量得到迅速提高。这为全市的用种保证和用种安全提供了种源和质量保证。
4、加强执法监督管理。各区县农业局和蚕桑部门紧密配合市蚕桑执法部门,借宣传贯彻农业部蚕种管理办法的契机,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使全市蚕种供种秩序井然,确保了农民用种安全。
5、狠抓实用养蚕技术的推广应用,今年各区县狠抓了小蚕共育,薄膜防干育,大蚕省力化饲养,纸板方格簇、塑料折簇上簇,蚕病综合防治等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高产丰收,特别是抗御特大伏旱起了重要作用。
四、存在的问题
1、部分政策制约了产业发展
(1)没有按市场配置资源。在蚕种业实行国家定价;鲜茧收购上实行国家指导下的省级物价部门定价的原则;而产业链的后半部分实行市场定价。致使部分企业收茧时压级压价,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
(2)在行政管理上实行多头管理,把一个关联度极高的贸工农产业链分段成多头管理,互不通气,互不知情,缺乏对我市蚕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导致行政管理错位、缺位矛盾突出。
2、蚕茧总量小,质量差。一方面龙头企业缺乏原料,两大缫丝企业80%以上原料靠外调;另一方面,一半以上茧源流向市外。
3、投入不足,制约了产业发展。原来政府主要靠“蚕桑技术改进费”来支持和发展蚕桑生产,自2002年这一政策被错误地认为是行政事业性收费而被取消后,政府缺乏对蚕桑行业投入。而收购加工企业对当前以收茧许可证垄断形式下的收购方式,到底还能维持多久心有余悸;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法于2007年7月将正式实施,这对收茧的行政许可能否产生影响难以预料,故也不愿对蚕桑行业进行正常投入。
4、管理弱化,蚕茧收购秩序混乱,茧贩猖獗,蚕茧大战时有发生,致使个别地方蚕茧价格高企,收售倒挂,企业举步维艰。
5、蚕桑技术推广体系网断人散, 经费严重不足,使常规技术也难以推广落实。一方面农民渴求技术,另一方面技术推广部门无钱下乡推广技术,致使生产水平低下。
6、部分涉蚕企业贷款比例过大,增大了经营风险;个别招商引资企业实力不够,投入严重不足。
2007年工作要点
一、2007年蚕业生产目标任务
发种7.3万张,产茧1800吨,产值3400万元,制合格蚕种11万张,新栽桑苗6000亩,其中淘汰衰老桑4000亩,净增2000亩。
二、2007年蚕业生产工作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和机制创新,大力发展蚕桑生产专业大户,建设以村组为单位的高效蚕区,不断推进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保持蚕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
三、主要工作措施
(一)狠抓蚕种生产和桑园建设基础,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
2006年的伏旱充分暴露了我市蚕种生产和大面积生产的薄弱环节,给秋茧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为此,我们明年要做好以下工作。
1. 提高种茧生产抗御灾害能力,确保我市用种安全。两种场的原蚕队和自有桑园要加大施用农家肥、培肥地力,修剪养型。裕民安溪自有桑园要做好灌溉系统建设,提高抗旱能力,确保秋季制种安全。
2. 加强品种的引进、试验工作。近年由于“八字号”严重退化,制种困难加大,公斤茧制种量严重下降,要及时引进替代品种,确保制种质量和农民用种安全;进一步探索“两广二号”制种技术,提高制种效益。
3. 搞好大面积生产桑园建设,我市现有4.9万亩桑树中,小桑园仅为2.3万亩,其余多为间作桑和四边桑。由于桑树老化,品种过时,亩产叶量低,效益低下,全市平均每亩桑园养蚕仅1.4张。为此,要加大衰老桑园改造力度,提高产叶量和亩养蚕张数,提高效益,增加收益。
4. 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发展小桑园。计划2007年新栽桑6000-8000亩,其中淘汰老桑树6000亩,净增桑2000亩;避免与粮食作物争地矛盾。
5. 提高现有桑园利用率,由于缺乏技术,外出打工缺乏劳力,缺少养蚕场地等原因,我市桑园的实际利用率只有50%左右,致使亩平养蚕仅1.4张,效益低下。要加大技术培训,普及养蚕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桑园,对外出打工闲置桑园要做好流转工作。
(二)加强监管,确保农民用种安全
蚕桑行业涉及动物和植物两大领域,并延伸到茧丝行业,技术要求高,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各项政策保证是发展的基础。第一要严格执行《蚕种管理条例》,做好执法监督管理。第二,严格蚕种生产许可证和蚕种经营许可证管理,严防劣质蚕种流向市场,给生产和蚕农带来为害。第三,严格按照技术规程生产蚕种,对蚕种生产过程实行全程监督管理。
(三)抓好常规技术的普及工作,提高单产和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1. 在政府主导下,抓好新蚕品种、新桑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充分发挥良种的增产增收作用。
2.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蚕桑技术普及程度低,农民养蚕能力水平差,效益低下和蚕桑专业技术人员少、工作经费缺乏的现状,给予适当投入,加大技术普及力度。
3. 全面推广高产优质的养蚕组合配套技术。主要抓好小蚕共育和薄膜防干育,大蚕省力化蚕台育,纸板方格簇、塑料折簇上簇以及蚕病综合防治技术等关键环节,提高单产和蚕茧质量,增加农民养蚕效益。
(四)积极贯彻国家对蚕业发展的各项方针政策,谨慎对待蚕业专业合作组织这一新生事物,正确处理龙头企业与蚕业专业合作组织的关系,对蚕业专业合作组织的依法建立以及建立的目的、运作要正确引导,依法建立后的蚕业专业合作组织要遵守法律法规,依法从业。
信息来源: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