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蚕宝宝”重获农民“宠爱”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11-30 10:52:00
今年盐城市发蚕种80万张,生产蚕茧64万担,实现蚕茧产值9.5亿元,蚕茧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经过十多年的恢复性增长,盐城市农民的“旧爱”——“蚕宝宝”又重新赢得了农民的“宠爱”:今年全市共饲养蚕种80万张,比上年增长17.6%,生产蚕茧64万担,产值达9.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3%和58%,产量居全国第四位;蚕茧生产为全市农民实现人均增收60元,比上年增长75%。
蚕桑重新成为盐城市农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从目前的现象看,是国际国内茧丝绸市场回暖,需求旺盛,栽桑养蚕的比较效益较高——盐城市桑园亩平产值达4000元,是粮棉田块的3倍左右。从深层次看,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蚕桑生产主管部门的正确引导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盐城市蚕桑生产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曾经达到过历史顶峰:全市共有桑园达67万亩,蚕茧产量达69 万担。但随着国际市场需求的急剧下滑,1995年前后,全国各地出现了大规模的毁桑潮,盐城市的蚕桑生产也大伤元气:桑园面积锐减到 18.5 万亩,众多乡镇缫丝厂纷纷破产、倒闭。在这种情况下,盐城市主要蚕区的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蚕桑生产主管部门一方面耐心地向蚕农宣传市场经济潮涨潮落的道理,尽量避免“一哄而下”带来的损失,保存一些复兴的希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桑园高效套种模式,使保留下来的桑园产值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准。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对天然丝绸需求的增大,该市的蚕桑生产也终于走出了长期的低迷状态,迎来新一轮的发展高潮。
盐城市今年的蚕桑生产,也是在克服了春季严重缺种和秋季大范围的农药污染等重重困难的情况下,才实现了全面增产增收的。市林业局蚕桑站技术人员今年春天先后4次赴陕西、四川、云南等地,行程2万多公里,调进优质蚕种12万张,确保了全市的蚕桑生产需要。针对秋季持续高温、农作物大面积频繁治虫、农药污染严重、蚕桑生产受到严重威胁的实际情况,蚕桑技术部门通过艰苦地排查,一一摸清了与桑园相邻田块的用药情况,指导蚕农对症下药,把农药污染对桑园的污染降到最低程度。在这其中,盐城市在前几年蚕桑生产低潮时着力建设的蚕桑生产技术推广网络在向蚕农传达市场行情、推广应用新技术、及时防治桑蚕疾病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信息来源:盐阜大众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