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认识 借鉴经验 探求创新 共谋发展“蚕桑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论坛”举行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10-19 16:52:00
10月16日,由国家商务部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主办,浙江大学和湖州市人民政府等协办的“蚕桑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论坛”在湖州国际大酒店隆重举行。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舒惠国、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副司长、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副主任王北鹰、湖州市委书记、人大常委会主任孙文友、浙江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陈子辰、浙江省农业厅副厅长杨晓彤、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经作处处长周普国、中国丝绸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钱有清等有关部门的官员、专家学者、企业家共15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中国是世界蚕桑业的发源地,具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丝绸是中华民族之瑰宝,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种桑养蚕至今仍然是广大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和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近几年,中国的蚕桑业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趋势、新特征:蚕桑业格局不断调整与区域不断优化,出现了“东南部持续稳定,中西部着力发展”的局面;苏浙等东部蚕桑主产区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蚕桑业资源不断向西部辐射和渗透,全国性蚕桑丝绸业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逐步形成;蚕桑生产技术趋于省力化、高效化,经营方式趋于规模化、产业化;家蚕作为生物反应器的优异特性逐步得到社会的肯定,利用家蚕生产具有高科技含量的生物制剂已经取得重大进展,蚕业的外延进一步扩展;蚕、桑、丝新用途的综合开发与利用,使传统的以利用茧丝为主要目的的蚕业内涵得到进一步的充实。总之,21世纪的蚕桑业将是建立传统蚕桑业基础上的具有全新概念的蚕桑业。
面对中国蚕桑业的新形势,国家商务部适时提出并实施了“东桑西移”工程,旨在重点扶持西部地区蚕桑业的基础性建设与发展,促进东西部地区的和谐发展,现已取得良好的开局。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湖州市与浙江大学于2006年5月开始在国内率先共建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地市合作创建了“湖州市蚕桑科技区域创新服务平台”,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湖州素有“丝绸之府”、“中国绸都”、“东方丝魂”等美誉,蚕丝业在湖州市具有非常特殊的重要地位。本次论坛由动物科学学院提议并和浙大中国农村研究院等单位共同承办,所以,全国性论坛选择了湖州,湖州选择了蚕桑业论坛。论坛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个字方针,组织国内著名专家学者和领导以及企业家共同探讨蚕业改革、创新与发展问题,以提高蚕桑业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地位与作用的认识;思考蚕业在生产、生活、生态中的作用等系列问题。论坛对于扩大蚕桑业的影响,提升蚕桑业的地位,发挥蚕桑业的作用,深化蚕桑业的改革,推动蚕桑业的创新,促进蚕桑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论坛邀请了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舒惠国作《培养人才支持农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报告;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教授作《茧丝绸产业一体化的理论、实践与绩效》报告;浙江大学生态规划与景观设计研究所所长严力蛟博士作《在新农村建设中蚕桑产业的生态旅游价值及其开发》报告;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原副所长李奕仁研究员作《融入新农村建设进程,提升蚕桑业整体素质》报告。部分省(市、区)农业厅系统蚕业职能部门领导和商务主管部门(茧丝办)领导以及湖州市蚕桑主管领导共12人在论坛上发言。通过本次论坛,与会领导和代表在许多问题上形成了共识,提高了认识,借鉴了经验,创新了思路,转变了观念,进一步增强了发展蚕桑业的信心,进一步明确了发展蚕桑业的方向。总之,蚕桑业的发展潜力不容低估,只要业内人士明目扩胸,坚持创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小行业也可作出大贡献,老行业也可焕发新活力。
信息来源:浙江大学合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