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柳城蚕茧业今年"高歌猛进"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9-01 08:51:00
柳城蚕茧业今年"高歌猛进"
预计年内桑叶面积将突破10万亩,产鲜茧15万担
柳城县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和广西实施"全国第一桑蚕生产大省、向强省跨越发展"的机遇,通过市场引导、企业带动、政策扶持、科技推动,在五年内建成优质桑园18万亩,打造"全国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县"和"广西桑蚕强县",今年的发展形势,让柳城人看到了美好的前景。
碧波荡漾的桑叶,欢快进食的小蚕,数着钞票欢笑的蚕农……时下,走进柳城县乡村,随处可以看到蚕茧丰收的喜人场面。今年,该县通过延长产业链,使桑蚕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因势利导再筑支柱产业
今年的蚕茧销路一直很"火爆",使冲脉镇瑞村屯养蚕能手陶幸乐不可支。提到养蚕的收入,陶幸信心十足:"去年的小蚕共育收入有近20000元,今年要突破这个数!"从2004年开始,他凭借自己过硬的养蚕技术,一口气种下1 0多亩桑园。今年,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 他又新建了一幢两层楼房做蚕房。
瑞村屯素来以种植水果、甘蔗为主。近年来,当地政府因势利导,将桑蚕作为主导产业重手培植,通过无偿供给桑苗、扶持低息贷款、实行优质蚕茧价外奖励等措施,激发百姓养蚕热情。如今,全屯桑园种植面积840亩,养蚕户175户,占农户总数的85.4%,人均屯收入近3000元。
瑞村屯是全县的一个缩影。据统计,目前全县全县桑园面积8.8万亩,已建成桑园示范基地120个,种桑养蚕遍及12个乡镇380个村屯 ,占全县农户总数的30%以上。今年上半年全县桑园面积达8.8万亩,生产鲜茧3700吨,产值6687万元,2万多养蚕农户受益。为当地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打开了"瓶颈",使桑蚕业成为该县继蔗糖业之后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新型培训让农民增产增收
最近,太平镇10多名年轻人成了冲脉镇党员养蚕大户韦美芬"忠实粉丝"。他们整天跟在韦美芬身后,从采摘桑叶到病虫害防治进行"全天候"的跟踪学习。而在古砦仫佬族乡新维屯,短短一个多月里,就有四批本乡和外地农民到屯里的小蚕共育点"取经"。
这种农民培训农民,从而延伸农村党员致富能人的传、帮、带作用,是柳城县县委、县政府决策者的新探索。由县桑蚕发展服务中心和县扶贫办等政府部门出资,将刚种桑养蚕的农民送到党员养蚕大户家里接受培训,吃、住、学均在大户家里,让学员和种养能手"三同",在生产实践中学科技、用科技。这样的"套餐"让农民觉得很实惠:"把培训课堂搬到农家,让农民教农民,有党员致富能人手把手地教,不仅让我们获得养蚕技术,还提高我们在生产中遇到的突发问题。这样的课堂,我们喜欢!"
通过农家院里开课堂、农民培训农民等形式,今年上半年,该县组织举办桑蚕技术培训班40期,培训农民2500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800多份,发放种桑养蚕技术光碟2000多张。通过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蚕农种养技术得到了明显改善,促进了新技术和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上半年,引进"桂桑优62"、"桂桑优12"1200多万株;引进新蚕品种"桂蚕一号"、"桂蚕二号"3000张;推广方格族4万片。
据了解,这些技术可让每张蚕茧增产15至20公斤,卖茧纯收入增加200多元。由于提高了技术含量,不少农民一张蚕的产茧量高达60多公斤,全县平均每张蚕产茧38公斤。
"招蜂引蝶"舞活产业链
如何强化引导产向新的方向发展,该县决策者把目光放得更加长远。
在加快步伐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将桑蚕业原料生产基地进行转移,保持丝绸产品的品种、质量及成本优势,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引进一批集蚕茧生产、收购,茧、丝、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使本地的蚕茧就地加工增值。以石门山丝绸厂为例,目前共有8组自动缫丝机投入运行,年可加工干茧1200吨,生产白丝380吨,实现产值8000万元,纳税300万元。
目前,该县石门山、日田和鹏鑫源三丝绸有限公司,共实现工业总产值6687万元,同比增长133%,实现利税1200万元,同比增长234%.今年下半年,三家企业自动缫丝生产线将达30组,预计全县全年产鲜茧15万担,仅桑蚕一项,可望实现全县农民收入1.5亿元。
今年,该县政府部门加大服务力度,新增茧站15个,使全县茧站达39个,确保农民不出村就能销出蚕茧。另外,通过引导发动,共建成120个桑园示范基地,带动引导广大养蚕户自发组建农村桑蚕协会,形成"公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使县、乡、村、屯四级桑蚕生产技术服务不断更新,由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转变成规模化、批量化的有序生产经营,使桑蚕业的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信息来源:柳城县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