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桑西移基地出炉 重庆六区县榜上有名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8-31 15:48:00
记者从近日在石柱召开的重庆“东桑西移”工作会上获悉,全国首批50个“东桑西移”工程基地名单“出炉”,我市涪陵、黔江、丰都、奉节、巫溪、垫江六区县榜上有名。
茧丝绸行业“版图”生变
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产业梯度转移的需要,今年3月下旬,商务部启动了“东桑西移”工程。
该工程的主要构想为:在中西部建设200个万亩蚕桑基地,形成川渝、云黔、陕甘宁、赣皖等九大新兴蚕茧产区,改变目前传统产区主要分布于东部沿海地区的状况。用3年时间形成一批万担以上蚕茧生产基地,5年后,中西部茧丝绸业稳步发展,东部地区腾出空间提升丝绸深加工水平和品牌建设,全国形成东中西茧丝绸优势产业带。
事实上,“东桑西移”不仅关乎区域产业结构调整,更关乎一个丝绸强国的梦想。
数据显示,在重庆,鲜茧价格每千克一般比东部要低4元钱左右。由于劳动力成本等比较优势下降,近年来,山东、江浙等东部地区的产茧量以每年10%的速度递减。
“要保住丝绸强国的地位,必须通过‘西移’获取成本优势。”市外经委茧丝绸处负责人说,近年来,印度通过实施总投资约7亿美元的“全国蚕丝工程”,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丝绸生产国,直接威胁着我国的地位。
给“东桑西移”算账
算完大账算小账,“东桑西移”工程能给重庆带来什么好处?
黔江区林业局副局长高健的算盘是这样拨拉的:
以1亩桑园养蚕10张、增收2000元计算,万亩桑园将为蚕农直接增收2000万元;新建桑园将带动蚕农改造旧有桑园,可再增收3000万元左右;龙头企业效益和产茧量成正比增长,到2010年,黔江区蚕业有限公司年销售额可达近2亿元,利税约1300万元。
“通过‘东桑西移’的实施,我市蚕桑产业‘多的不好、好的不多’的局面也有望改变。”市外经委茧丝绸处负责人说。
据了解,目前我市50万蚕农人均养蚕不到2张、收入仅1000元左右,由于集约化、专业化水平较低,增收效果不够明显,蚕农积极性不高;此外,蚕桑主产区集中在渝西,相对更宜桑宜蚕的渝东南、库区种植、养殖规模均偏小。
而通过“东桑西移”,将形成更多的专业户———“每户蚕农有三五亩桑园,年产蚕茧10担、收入上万元,占家庭收入40%以上”,“如此一来,形成了‘中流砥柱’,发展蚕桑产业的基石就稳固了。”
此外,业内人士还算过一笔账,桑树在中西部比一般的经济作物更容易产生较大效益。蚕桑业每亩现金收益约是棉花的2倍、稻谷的3倍、小麦的4倍。
【链接】“十百千万”工程
事实上,在六区县进入国家“东桑西移”第一批试点名单之时,我市的“十百千万”优质蚕茧工程也同时启动。
“十百千万”工程是一个直接面向50万蚕农、以推进我市蚕桑专业化进程为目标的庞大项目。据悉,未来5年里,我市25个宜桑宜蚕区县(自治县、市)将分期获得总额为2000余万元的扶持款项,用于万担镇、千担村、百担社和十担户的建设,14个库区、渝东南区县(自治县、市)成为这项工程的重心所在。
“十百千万”工程推进地的蚕农将在桑园建设、实用技术、咨询服务等方面获得来自市外经贸发展促进基金的非现金形式直接补贴。与此同时,我市蚕桑生产重心也将逐渐从过去的渝西地区,向库区、渝东南等更为宜桑宜蚕的区县(自治县、市)转移。
按照工程推进计划,5年后我市将出现20个万担乡、200个千担村、2000个百担社和2万个十担户。
信息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