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06年1-6月丝绸出口情况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7-17 08:30:00
2006年1—6月全市丝绸产品出口1952.25万美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7.7%,完成年度目标的32.54%,占全市农产品出口的24.3%。

从上半年出口的品种、市场、每月走势的情况看,出口量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一、是国内蚕茧和生丝价格大起大落造成的。近年来,国际市场丝绸产品库存大幅度下降,我国茧丝生产跟不上内外需求的增长,供求矛盾逐渐加深,引发了去年下半年11月以后的茧丝价格暴涨,到12月底干茧价格达到8.8万元/吨,厂丝价格达到29万元的历史新高,厂丝价格在一年内上涨11.5万元/吨,上涨幅度达到65.7%,这种暴涨行情一直持续到2006年2月底,干茧和生丝的最高价分别达到11万元/吨、34万元/吨。由于原料价格的暴涨,1—3月全市的丝绸生产企业近70%处于停产状态。国内价格的非理性冲高,严重背离了其价值和市场的供求实际,没有得到印度和其它主销市场的认可,进口国的丝绸生产相继出现了减产、转产等一系列调整,进口停滞。另一方面业内对今年春茧增产的预期炒作,国内丝价从3月开始持续了一个月的暴跌,生丝价格二个月内下跌了14万元,最低时跌破了20万元/吨的关口。价格如此的暴涨暴跌使业内各方无法对行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客户普遍观望,出口急剧下降。
二、5月2日印度公布了对我国出口绸缎实施反倾销的初裁结果,在公布前,进出口商都不愿承担让货物滞留在途中的风险,一个新政策的出台需要一定时间来消化,造成绸缎出口大幅下降。
三、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对劳动密集型、原料性的丝绸产品的出口也有较大的影响。
随着春茧收购结束,夏茧收购的开始,鲜茧收购价格同比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春茧并没有象预期的大幅度增产,加上国外原料库存的减少,从6月开始生丝价格已逐步上升并稳定在23万元左右,加工企业已恢复正常生产,丝绸出口已逐步恢复。
信息来源:重庆市外经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