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云南省楚雄州十五茧丝产业开发建设工作总结暨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11-15 08:47:00


    楚雄州十五茧丝产业开发建设工作总结暨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


省茧丝绸协调办公室:

  2001年,楚雄州委、州政府决定把蚕桑列入全州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培育的八大基地之一加以开发建设,五年来,在各级各部门 的关心支持及州县业务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机遇,择优布局,突出重点,扩大规模,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努力把蚕桑业培植成富民兴州的产业”的指导思想,产业开发建设成效显著。现把十五茧丝产业开发建设工作总结暨十一五发展规划建议分述如下。

  一、“十五”茧丝产业开发建设工作总结

  (一)蚕桑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1、面积、产量、产值大幅增长。到2004年,全州有桑园61400亩,其中投产桑园34600亩,当年发种33883张,鲜茧产量1016吨,鲜茧产值1627万元。全州8776户养蚕户,户均养蚕收入1850元,较上年户均增收800元(+76%)。去冬今春全州完成新栽桑5000亩,到2005年5月,全州有桑园65000亩,2005年预计全州发种38400张,鲜茧产量1170吨,鲜茧产值1870万元,与2000年相比,桑园面积净增36000亩(+118%),鲜茧产量增854吨(+270%),鲜茧产值增1410万元(+305%),养蚕户增4826户(+122%),户均养蚕收入增680元(+58%)。虽然离州委、州政府确定的十五期间建设8万亩桑园的目标仍有一定距离,但五年来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

  2、区域布局更趋合理。2001年初,按照州委、州政府十五期间发展蚕桑基地的总体要求,楚雄州茶桑站在州农业局的指导下,组织人员编写了《楚雄州2001-2005年蚕桑基地建设实施方案》,按照“择优布局,突出重点,讲求实效”的原则,明确了重点发展区域,把原来确定的30个基地乡镇调为22个。目前全州涉及栽桑养蚕的有8个县市(元谋、牟定没有),但主要产区集中在姚安、大姚、楚雄、永仁四县市,四县市的桑园面积、鲜茧产量之和占全州总量的85%以上,重点更加突出,区域分布也渐趋合理。

  3、基础设施有较大改善。十五期间,州县业务部门加大了对小蚕共育室、蚕茧收烘设施的改造建设力度。到2004年,全州有小蚕共育室(点)307个,较2000年增215个(+233%),姚安、大姚、楚雄、永仁、双柏、南华6县市相继对蚕茧收烘设施都进行了改扩建,四个主产县市(姚安、大姚、楚雄、永仁)一共购置了五台自动循环热风烘茧机,日处理鲜茧可达40吨,既缓解了烘力不足的矛盾,又彻底告别了过去煤烘火烤、影响蚕茧质量的老式烘茧技术和方法,烘茧设备实现了更新换代。

  4、栽桑养蚕科技含量得到明显提升。

  第一,栽桑技术有了大的进步。表现在一是注重了规划布局和栽桑立地条件;二是大力推广新优桑品种。2002年起在全州推广农桑8号、12号、14号、盛东1号四个新品种,2003-2005年,全州发展桑园21650亩,其中推广上述四个新优桑品种的有17830亩,占发展面积的82%,提高产叶量15%以上;三是推广新植桑园覆膜技术,2002-2005年全州发展新桑园39100亩,覆膜33600亩,占86%,较好的解决了楚雄州冬春干旱造成栽桑成活率低,长势差,投产慢的问题。

  第二,养蚕技术有了大的改进。一是小蚕共育技术得以巩固提高,共育率从2000年的82%提高到2004年的93%;二是省力化养蚕技术(使用活动蚕台)推广取得大的突破。2002年-2004年共推广省力化蚕台4883套,全州使用面已达57%(每套降低蚕具成本300元左右);三是纸板方格蔟推广有较大的进展,2002年开始推广,到2004年,共推广方格蔟39.6万片,州内使用面达25%,对提高茧质效果显著。

  5、招商引资共同开发蚕桑业取得实效。到目前为止,州内已有永仁、大姚、南华、双柏与州外客商开展不同形式的合作,对缓解州内开发资金短缺,加快基地步伐效果明显。

  (二)制丝企业改制顺利完成

  始建于1956年的楚雄州丝绸厂于2004年初完成了改制工作,实施民营化经营管理。现有1440绪的自动缫生产设备,年生丝生产能力120吨,年需干茧360吨,2004年生产生丝50吨。

  1996年筹建,1997年底投产的姚安县蛉腾丝业有限公司也于2002年实行民营化改制,原有800绪自动缫生产设备,2004年生产生丝36.4吨,今年又扩建800绪,目前正在安装调试,现有1600绪自动缫生产设备,年生产能力120吨,需干茧360吨。

  两个丝厂共有3040绪自动缫生产设备,2004年生产生丝86.4吨,实现产值1300万元。

  (三)存在问题

  一是对发展蚕桑产业思想认识还不统一;二是资金扶持力度不够,政策连续性差。据州茶桑站的不完全统计,2001-2005年由州农业部门下拨的扶持资金200万元左右,只满足十五计划实施方案中申请扶持资金560万元的36%,与实际需求缺口较大;三是原料(蚕茧)生产满足不了制丝企业的需求,州内二个制丝企业按现有生产能力,年需干茧720吨,现每年原料(干茧)缺口420吨,影响企业正常生产;四是公司+基地+农户的利益共同体还未真正建立,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比较有限。

  二、“十一五”茧丝产业发展规划建议

  (一)指导思想:围绕建设楚雄州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优化产业布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行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以蚕桑基地建设、培植壮大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抢抓机遇,推动茧丝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二)目标任务:到2010年,桑园面积发展到14万亩(其中新发展7.5万亩),投产桑园12万亩,鲜茧产量7800吨(6万亩单产按80公斤、另外6万亩单产按50公斤计算),确保州内制丝企业原料需求,鲜茧产值1.3亿元;十一五期间,新增自动缫2400绪,缫丝生产能力合计5440绪,年产生丝420吨,生丝产值7000万元。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亿元。

  (三)茧丝产业规划布局

  十一五期间全州茧丝产业发展围绕《云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和《云南省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投资指南》,立足现有基础,总结十五发展经验,以姚安、大姚、楚雄、永仁四县市为重点,形成茧丝产业带,双柏、南华为补充,蚕桑基地发展布局如下:

       “十一五”蚕桑基地发展规划布局表


  附:蚕 桑基地规划布局示意图(见文件末尾)

  (四)主要政策措施

  1、统一思想认识,坚定发展信念。项目区党委政府把培植发展茧丝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工作来抓,抓住国家“东桑西移”战略机遇,加快茧丝产业的发展。

  2、加大资金投入,强化扶持政策。按照政府引导扶持一点,企业拿一点,农户筹一点的思路,整合现有的投资政策,制定相对稳定的投资机制,共同筹集基地建设资金。十一五期间,争取省州县蚕桑扶持资金1500万元,其中1200万元用于栽桑种苗补贴(7.5万亩, 160元/亩),另外200万元用于蚕桑科技推广,100万元用于扶持龙头企业。

  3、优化区域布局,发展高优桑园。选择有水保障的土地发展新桑园,在此基础上,抓住植沟开挖、品种选择、规范定植、桑园管理、适时投养几个关键环节,建设优质高产桑园,宁可少点,但要好点。

  4、加强体系建设,促进科技进步。一要加强和完善州县乡三级蚕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加速蚕业增产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二要根据蚕桑基地发展需要,加快蚕茧收烘基础设施建设;三要加大对蚕农技术培训,提高蚕农管桑养蚕技术水平。

  5、培强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化经营。争取把州内主要茧丝经营加工企业列入十一五期间省州扶持的农业龙头企业,增强企业实力,发挥龙头的拉动作用,提高行业综合效益。

  6、加强行业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各相关部门从发展的规划布局、扶持政策的落实、蚕种的繁育供应、对外招商开发、蚕茧经营秩序等方面加强调研,进一步明确行业管理办法和规程,加大监管力度,确保茧丝产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楚雄州商务局 楚雄州农业局



                       二OO五年六月二十七日

信息来源:楚雄州商务局商务运行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