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撑起蚕农一片天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6-30 08:24:00
一日,夹江县吴场镇养蚕大户伍利华指着雪白的新茧对笔者说:“这是前天才上的‘老蚕’,这季收它200多公斤茧子没问题,这多亏了蚕桑合作社的带动啊!”伍利华介绍,县里成立了合作社后,技术员一年四季三天两头地往他家里跑,除为他提供技术指导外,下茧后还会到家门口收购,并实行“二次返利”,“我们养蚕是一百个放心!”
蚕桑一直是夹江农业的传统优势产业,但近年来由于蚕茧市场价格起伏不定,该县蚕桑业整体效益相对其它行业下滑,蚕农的积极性受挫。为此,夹江县蚕桑专业合作总社于2003年7月成立。合作社依靠县丝绸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化模式,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实行“二次返利”的利益分配机制,为社员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建立“亲情”产业关系,因此被蚕农称为“贴心合作社”。
养蚕最怕的是“烂市”,不少蚕农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蚕茧卖3至4元一公斤还记忆犹新,自从合作社实行保护价收购和“二次返利”后,蚕农吃了“定心丸”。据统计,去年全省蚕茧价格在12.25元/公斤左右,夹江的收购价是13元/公斤,加上平均每公斤2元以上的“二次返利”,去年夹江的蚕茧价格在15元以上。仅“二次返利”全县蚕农就增加收入160多万元。同时,合作社还对养蚕10张以上、产茧300公斤以上的重点户每公斤再奖励0.2元。
“利益共享”把公司与农户联系到一起,而合作社开展的贴心服务,更是同蚕农们结下了“鱼水深情”。蚕儿娇气,消毒最麻烦,来不得一点马虎。不少蚕农对此深有感触:自己消毒,劳神费力,一不小心蚕就“扯拐”,损失得心痛。合作社成立后,公司按社员交售的蚕茧量,每公斤定额返利0.2元到基层合作社,用于统一购买消毒器具,实行“统防统消”,极大地方便了蚕农。养蚕劳动集中,强度大,合作社又实行“省力化蚕台”和“方格蔟”补助,1个省力化蚕台售价110元,公司补助30元;一片方格蔟售价0.8元,补助0.3元,下茧后凡是方格蔟产的茧,公司每公斤的收购价再上浮0.5至1元。合作社每年举行3次大规模、蚕农覆盖面达95%的技术培训。平时及时技术指导,更是让农民享受到“星级”服务。合作社社员都说:“我们养蚕,合作社操心,一个电话,他们比谁都来得快,这种服务以前想都不敢想。”扎实的服务和培训使得夹江蚕桑养殖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县已有50多个基层合作社配备了消毒器具,省力化蚕台应用面达到60%,方格蔟覆盖面达到95%。社员每亩桑园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目前,该县发展年产300公斤以上的养殖大户600多户。吴场镇龙华村四组58户农户每年茧产量高达5万公斤,实现收入75万元,户均养蚕收入上万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组”;宝灵六组去年开展统防统消试点,春蚕每张单产高达40公斤。到2004年底,夹江县蚕桑专业合作总社已经发展到9个分社、121个基层合作社,带动全县1.2万户蚕农养蚕增收致富。
县丝绸公司去年除了“二次返利”外,公司以合作社的名义,拿出100多万元支持蚕桑发展。吴场镇群星村七组,以前桑树少,公司每亩投入近200元,发展桑树种植300亩,去年村民养蚕80张,今年将突破100张。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蚕桑合作社的真情服务,换来了广大蚕农的真心。以前,每季蚕茧一摘下来,“茧贩子”便四处收购,茧子外“跑”利害。在比较偏远的木城片区,合作社成立之前,丝绸公司最多只能收到40%的蚕茧,成立分社不到一年,回收率就上升到80%。据统计,去年夹江蚕桑专业合作社蚕茧收购量达到100万公斤,占全市的1/3,成为全省首批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信息来源:乐山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