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河南淅川桑蚕产业稳步复苏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3-16 07:57:00
位于豫西南边陲的河南省淅川县,地处秦巴山余脉地段,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结合部,域内有亚州第一大人工湖—丹江口水库,调节小气候,常年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降雨充沛,是植桑养蚕的适宜区。该县1984年开始引进湖桑在丹江两岸试种,到目前已有20多年历史,期间几经波折,有过沧桑与辉煌。高潮时期的1995年桑园面积曾达到7万亩,年饲养蚕种10万张,成为河南省桑蚕第一县。但由于当时蚕业生产经营体制不理顺,行业管理混乱,没有龙头企业作支撑,桑蚕产业缺乏可靠的依托,缺乏科学化养蚕技术和管理水平,蚕茧产量和质量不太高,效益偏低,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有限,面对突如其来的国际国内疲软形势,束手无策,很快跌入低谷,到2000年,全县仅剩桑园面积1.5万亩。2001年后,该县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全面实施桑蚕振兴工程,使得这一传统产业迅速复苏。2004年该县桑园面积恢复到4万亩,饲养蚕种6万张,产鲜茧450万斤,产值3375万元,加上收烘销售,总效益突破4200万元。他们主要采取的措施是:
一、理顺体制,加强领导,加大宏观调控力度。2002年借机构改革的东风,县政府充实了“淅川县特产作物管理办公室”的人员,强化了职责,完善了功能,作为县桑园产业的主管单位,在产、供、销各环节,为广大蚕农搭起了通往市场的平台,其作用愈来愈明显。同时县政府成立了桑蚕产业领导小组,加强对产业的全面领导,及时为产业发展解决实际问题。
二、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大力推广实用技术。随着小蚕共育、方格蔟推广、热风烘茧技术、大田病虫害综合防治、省力化养蚕等实用技术在桑蚕主产区的推广应用,使一些优质桑园亩产鲜茧由原来的200斤提高到250斤,上车率由70%提高到85%,解舒率达60%以上。该县蚕茧的整体质量效益明显提高,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提高。
三、健全服务体系,拉长产业链条。2004年他们以“达丰桑蚕公司”为依托,成立了“淅川县桑蚕协会”,一方面走上了公司+农户的产业化路子,形成了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激发了服务活力,提高了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水平,从此协会与蚕农形成了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共同体,相互协作,相互负责,共同摶击市场风浪。2004年又恢复了一座缫丝厂,新建了一个丝绵厂,每年就地消化鲜茧1700吨,占全县总产量的75%,填补了该县桑蚕产业后续加工的空白,增加了产品的附加值,必将进一步拉动该县桑蚕产业的发展。
四、坚持用工业管理理念来管理桑蚕产业。从桑园规划发展、桑园管理到养蚕技术,消毒防病和收烘茧仓贮,针对不同时期的各个生产环节采取相应的技术标准,责任到人,量化到位,有章可循,有的放矢,将工业管理中的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质量化、效益化引入桑蚕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管理中,目的在于提高产品质量和产业效率,保证产业的持续发展。2005年,将新增桑园面积1.5万亩达到5.5万亩。
五、实施品牌战略,打造精品产业。淅川县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源头县(引丹江口水库之不至北京),又是国家级贫困县、扶贫县,同时又是河南省首批行政审批扩权县。他们2003年开始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抓住战略机遇,在提高蚕茧产量的同时,全面提升蚕茧质量,打造“丹淅牌”桑蚕系列产品,使淅川县桑蚕产业在全省、全国都有很大的知名度,产品供不应求,淅川桑蚕产业正从低谷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