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产业的成功模式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3-03 09:24:00
陕西旬阳县蚕桑专业合作社是以乡镇供销社为依托,以养蚕大户为主体,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起来的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民主管理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全县已发展蚕桑专业合作社22个,入社社员2500多户,其中养蚕大户2400户,占全县养蚕农户的10%左右,入社股金25万元。在蚕桑生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动因与动力
旬阳县蚕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和供销体制改革的产物,是发展蚕桑产业的有效模式。其产生动因:一是蚕桑产业发展的需要。蚕桑生产分散在千家万户,生产水平落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很差,经过多年发展,虽然蚕桑面积达10万亩,但还是两亩桑一张蚕,亩收入仅200元,蚕农不增收。经常陷入栽桑、挖桑、再栽桑的恶性循环。二是供销合作社发展的需要。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原有的供销合作社经营模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寻求良策,解决全县供销系统613名职工生存生活问题,必须贯彻国家供销社等八部委联合发出的“通知”精神,立足“三农”,领办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实现自我发展。三是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政府职能也应由传统管理向服务转变,把政府不便管也管不好的事,交给合作经济组织来办,以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做法及运行方式
政府引导,大户带动。蚕桑专业合作社是蚕农自发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党委、政府对专业社积极支持,组建之初,党委政府的引导、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各地依托乡镇供销社,面向村组干部和养蚕大户,鼓励动员大户带头入社,并推荐乡镇分管领导通过选举担任监事会主任。
制定章程,建立组织。各蚕桑专业合作社从实际出发,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蚕桑专业合作社章程》,明确合作社性质,社员的权利、义务,规定理事会、监事会的选举产生办法及各自职责,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及利润分配方案。依照《章程》,选举产生理事会和监事会,理事会一般由7—9人组成,监事会由7人组成。理事和监事成员,半数以上为村干部和养蚕大户。双河镇蚕桑专业合作社理事会成员9人,其中蚕农6人;监事会7人,其中蚕农4人。
交纳股金,盈余返利。每个社员向合作社交纳身份股100元,对股金保本付息。对合作社的盈利,提留一定的发展基金,其余按蚕农交售的蚕茧数量返还给社员,使蚕农分享销售环节的利润,实现“分利补农,互惠互利”目标。2004年,全县22个蚕桑专业合作社向社员返利10万元。双河镇蚕桑专业合作社向132户社员返利6000多元,马家村社员施有亮年养蚕10张,交售蚕茧400公斤,收入6600元,专业合作社返利500多元。
自我管理,民主监督。蚕桑专业合作社是蚕农自愿组织成立的经济合作组织,在运行中,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蚕农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监、理事会由社员选举,且一人一票;合作社的经营情况、财务管理和红利分配等定期通过社员大会,向社员公布,接受监督,让社员真正成为合作社的主人。
成效及作用
蚕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实践证明,以农户为主体的合作与联合,是实现农民自我服务、保护和扩大农民利益、形成农村新的生产力、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有效模式。2004年,全县桑园面积10万亩;发种51856张,收购鲜茧125万公斤,收购总额2000万元。分别比去年增长10%,31%和40%。
架起了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桥梁。蚕桑专业合作社上连龙头企业,下接广大蚕农,用合同、契约规范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关系,较好解决了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一些矛盾和问题,接续了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断层,从而找到了一条组织千家万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效途径。
促进了蚕桑产业的发展。组建专业合作社,可有效地鼓励、扶持、指导社员(蚕桑大户)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益。专业合作社成立一年来,加大了蚕桑生产扶持力度。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全县投入蚕桑发展资金40万元,向蚕农供应省力化蚕具300套、小蚕温育箱200个、方格蔟80万片。各专业合作社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10万元,为养蚕大户(社员)配发省力化蚕具150余套,蔟具100万片。金寨乡蚕桑专业合作社组织各类培训20场次,参加培训达100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3000多份,提供生产物资达1.5万元,代购代销蚕药1万多元。
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蚕桑合作社作为连接农户与市场的中介组织,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增强农民经受市场冲击、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向社员发布市场行情,定期向农户提供准确的信息,使农户的生产与需求对接,避免了生产大起大落造成损失。在蚕茧价格回落的情况下,蚕桑专业合作社协调县蚕茧公司对用方格蔟生产的优质蚕茧,以每公斤高于0.8元的价格收购,保护了蚕农利益,极大地调动了蚕农推广适用生产技术的积极性。
强化了农村社会化服务功能。将服务延伸到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领域,在蚕茧收购期间,各专业合作社为搞好收购服务工作,推行阳光操作,把证照、价格、服务承诺都向社员公开,让社员监督,推进便民服务,深受社员好评。在收购中坚持随到随收,加班加点,在2003年秋茧价格回落的情况下,各基层社按县政府的要求,将价格上浮收购,让利给蚕农。仅此就向全县蚕农让利150万余元。
推广兴桑养蚕技术,提高经济效益。各专业合作社把提高蚕农科技兴桑养蚕作为重点来抓,深入村组举办蚕桑技术培训400余场(次),培训人数达1万多人次,印发技术资料2万份,组织播放科学兴桑养蚕光碟500场次。通过抓培训、抓指导、抓宣传,极大地提高了社员兴桑养蚕的科技含量,提高了蚕茧质量、产量,增加了农民收入。赵湾镇金坪村三组村民罗瑞波科学兴桑养蚕,成为远近闻名的养蚕致富能手,2004年养蚕14.5张,产茧600多公斤,销售收入达10300元。
信息来源:安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