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陕西蚕桑生产情况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12-28 08:32:00
在中央1号文件精神鼓舞下,陕西省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条主线,与主产市、县业务部门齐心协力,抓好蚕桑产业,使今年蚕桑生产,摆脱了连续8年低迷徘徊的局面,取得了产茧量和蚕农收益大幅增长的好收成。据统计全年发蚕种56.5万张,同比增长12.48%;生产鲜茧18637吨,同比增长11.73%;创历史最好水平。农民获茧款2.4亿元,同比增长41.1%,仅此一项蚕农增收7000万元,蚕农户均增收200元。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几点:
1.关注市场导向,抓好信息引导。自去年茧丝价格大幅回升,今年又取消了农业特产税,蚕农养蚕积极性得到恢复性提高。全省新建桑园3万亩,投产桑园面积增加5.8万亩,发种量大幅增加。省园艺蚕桑站利用下乡指导和召开全省蚕种工作会的机会,向各级业务干部和广大蚕农宣讲市场信息,提出要巩固现有桑园面积,着力在低产桑园改造和提高桑园亩产上下功夫。尤其是县、乡镇主管领导,把蚕桑生产作为增加农民现金收入的骨干项目,从资金上给与重点扶持,着力抓好技术培训和省力化养蚕技术推广工作。白河县的11个乡镇,实行分片包干,抓点示范,送技术到户,使蚕农在桑园管理和养蚕技术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县上投入60多万元资金,引进优质方格簇70余万片,赊销给蚕农,使茧质和茧价大幅提高,仅此一项,蚕农增收39.2万元。不仅增加了农民现金收入,而且从整体上提高了白河县的养蚕水平。
2.加强了桑园管理和技术培训,积极推广实用技术。各地普遍加强了桑园春管,及早动手进行补植、嫁接改良、施肥灌水和防虫工作。今年春季桑园管护面积达80%以上,改造低产桑园11.23万亩,桑树长势明显好于往年,桑叶产量增加,质量提高。全省共举办各种类型蚕桑技术培训班550期,参训人数达到32.7万人次。推广小蚕共育技术,提高普及率,覆盖蚕种11.5万张,共育率20.35%。推广省力化蚕台5万套,普及方格簇350万片。大棚等设施养蚕技术在千阳、平利等县进一步普及推广。
3.切实搞好蚕种检疫检验工作,蚕种质量稳步提高。省园艺蚕桑技术工作站在做好蚕桑技术推广工作的同时,重点抓了蚕种质量管理和检疫检验工作,使全省蚕种质量优良。深受蚕农欢迎。各蚕种场家技术实力不断增强,为各用种单位做好代催青工作,提高了实用孵化率。同时加强售后跟踪服务工作,确保蚕农满意。对蚕种生产环节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各场普遍采用全奖全赔合同制,把责任落实到每个饲育点、每个职工,并且与蚕种合格率挂钩,从而使蚕种质量稳步提高。
4.配合有关部门,加强了蚕茧收烘管理工作。通过下乡调研,为制定合理的蚕茧收购价格提供了依据,并与有关部门进行了沟通。5月28日,省物价局、省经贸委、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和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发出通知,对陕西省2004年春茧收购及收购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和安排。确定2004年春茧鲜茧中准级(茧层率21%,上车茧率100%)收购指导价为7.00元/500克,允许收购企业在指导价的基础上可上下浮动10%。各地也在逐步推行订单蚕业,实行保护价收购。从各点反映的情况看,今年的蚕茧收购秩序是近几年来最好的一年,也是收购量最大,外流量最少的一年。
从目前情况看,虽然陕西省蚕桑生产发展势头很好,但仍然存在着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蚕桑生产作为该省的特色产业,在陕南山区更是支柱产业。而蚕茧又是上市最早、增加农民现金收入最有把握的商品。但自1993年蚕桑技术改进费无法落实之后,缺乏最基本的经费投入,很多基础工作无法开展。特别是在最需要扶持的桑园、蚕种、科研和蚕技推广等基础环节,未能建立起有效、长期稳定的投入机制。二是从事养蚕的农村劳动力日趋紧张。随着劳务输出不断增加,蚕茧主产区农村有文化基础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养蚕业这一技术要求较高、劳动密集性产业,受到较大冲击。三是蚕桑产业在陕西省可以说是弱质产业,其终端产品质量无法与南方发达省份相齐并论,所以市场占有率低,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应尽快建立蚕桑产业发展基金,促进这一特色产业健康稳步发展。
信息来源:中国蚕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