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东蚕桑巧织“金边银角”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10-13 08:19:00
蚕桑产业是会东产业“网”若干产业链中的重要一条。而县丝绸公司,则是这条产业链下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优质桑叶
2003年,全县养蚕65224张,产茧42892担,蚕农收入2610万元,蚕桑产业是会东经济的一根重要支柱。
回顾会东蚕桑产业发展历史,同烤烟产业一样,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磨难。与烤烟产业不同的是,会东稳定蚕桑产业依靠的是国有企业——县丝绸公司的杠杆调节作用。也就是走“公司+农户”的路子。但会东的“公司+农户”,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司+农户”。
会东的“公司+农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公司与农户的链接不单纯是利益,会东的公司也好、农户也好,不过是会东蚕桑生产“工厂”中的两个车间。
上升到理论水平来说,作为会东蚕桑产业链条下端的县丝绸公司,被会东县政府所充分利用,充当起政府调控蚕桑生产、应对市场冲击、提升蚕农水平等的运作工具。
不管这种机制是否符合现代要求,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这条产业链的上端和下端都取得了好处,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优质蚕茧远销山东、江苏等地
还是以2003年为例,县丝绸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858万元,较上年净增1208万元,实现纯利润823万元,上交税费总额1070万元。
会东县县长李杰说,会东发展蚕桑产业的好办法和好局面是逼出来的。“前有宁南、后有德昌”,会东处在前后夹击的被动局面中。前面宁南县发展速度不减,会东一旦疏忽,就会被甩下很远;后有德昌强势追赶,会东稍有犹豫,就会在竞争中失去有利位置。
李杰县长形容说,蚕桑产业之于会东经济,是桌子和桌子的一条腿的关系,蚕桑产业一垮,会东经济这张桌子就立不起来了,“我们输不起呀”!
会东县丝绸公司的前身是县丝厂,职工不过80余人。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儿的县办小厂,却在会东蚕桑产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撇开公司自身生存和发展不说,首先它担负起了会东蚕桑产业的“水库”调节功能。当市场价格上扬时,公司作为蚕农的总代理,直接卖蚕茧;当市场价格下降时,公司就开足马力将蚕茧加工成生丝。不管在什么市场条件下,产业链上端的蚕农的利益是得到保障的。
其次,公司80多名职工的政治、经济利益与蚕农收入挂钩,形成一个紧密的经济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明显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农户”不一样,这样一来,公司职工的利益与蚕农的收入息息相关。公司又成了蚕农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公司职工就担负起了许多诸如科技辅导、后勤保障等等重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县丝绸公司是县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起码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业编制”单位。
会东养蚕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只是一个实施者和受益者。他们也是县丝绸公司的“编外职工”,至少在利益分配上,他们就是。
县丝绸公司经理吴建华介绍说,今年,公司将80多名技术人员的工资按月划拨到相关的乡镇,由养蚕区的乡镇代发工资。能不能领到工资、领多少工资,公司说了不算、乡镇说了不算、蚕农说了也不算、自己说了更不算。唯一的考核标准是蚕农养蚕收入的增加额。
你看,公司的内涵是不是减少了?减少到了只有蚕农增收这一组数据;而公司的外延则扩大了,扩大到了田边地头。
在会东,我们知道了企业还可以这样经营和运作。
公司职工还扮演着另一重要角色——产品的质量检验员。
在收烘工序,公司职工检验蚕茧的“上车率”、“含水率”等指标的合格率。
在养蚕工序,公司职工检验其消毒防病力度、“簇中管理”,甚至是用传统“草笼”还是先进的纸板方格簇。
优质蚕丝
会东蚕茧质量是出了名的,最好的达到了“6A”级标准。最好的蚕茧丝长达到1500米,四川最好的蚕茧,丝长不过1200米;茧舒率平均在80%以上,1公斤蚕茧售价高出全国平均售价5到7元。会东蚕茧很快蜚声山东、江苏等地市场。
那么谁又来检验公司职工自己的工作质量呢?
这问题问得好,前面说过,是蚕农的增收指标——就这么简单。
政府的作用和工作,就是这样通过县丝绸公司具体实现了,而且实现得淋漓尽致。
在会东采访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重新认识到了必须重新给国有企业定位。
优质桑叶
2003年,全县养蚕65224张,产茧42892担,蚕农收入2610万元,蚕桑产业是会东经济的一根重要支柱。
回顾会东蚕桑产业发展历史,同烤烟产业一样,也经历了大起大落的磨难。与烤烟产业不同的是,会东稳定蚕桑产业依靠的是国有企业——县丝绸公司的杠杆调节作用。也就是走“公司+农户”的路子。但会东的“公司+农户”,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公司+农户”。
会东的“公司+农户”有一个显著特点,即公司与农户的链接不单纯是利益,会东的公司也好、农户也好,不过是会东蚕桑生产“工厂”中的两个车间。
上升到理论水平来说,作为会东蚕桑产业链条下端的县丝绸公司,被会东县政府所充分利用,充当起政府调控蚕桑生产、应对市场冲击、提升蚕农水平等的运作工具。
不管这种机制是否符合现代要求,有一点是肯定的:即这条产业链的上端和下端都取得了好处,是一种“双赢”的结果。
优质蚕茧远销山东、江苏等地
还是以2003年为例,县丝绸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858万元,较上年净增1208万元,实现纯利润823万元,上交税费总额1070万元。
会东县县长李杰说,会东发展蚕桑产业的好办法和好局面是逼出来的。“前有宁南、后有德昌”,会东处在前后夹击的被动局面中。前面宁南县发展速度不减,会东一旦疏忽,就会被甩下很远;后有德昌强势追赶,会东稍有犹豫,就会在竞争中失去有利位置。
李杰县长形容说,蚕桑产业之于会东经济,是桌子和桌子的一条腿的关系,蚕桑产业一垮,会东经济这张桌子就立不起来了,“我们输不起呀”!
会东县丝绸公司的前身是县丝厂,职工不过80余人。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儿的县办小厂,却在会东蚕桑产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撇开公司自身生存和发展不说,首先它担负起了会东蚕桑产业的“水库”调节功能。当市场价格上扬时,公司作为蚕农的总代理,直接卖蚕茧;当市场价格下降时,公司就开足马力将蚕茧加工成生丝。不管在什么市场条件下,产业链上端的蚕农的利益是得到保障的。
其次,公司80多名职工的政治、经济利益与蚕农收入挂钩,形成一个紧密的经济共同体。“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这明显与一般意义上的“公司+农户”不一样,这样一来,公司职工的利益与蚕农的收入息息相关。公司又成了蚕农的一个组成部分。自然而然地,公司职工就担负起了许多诸如科技辅导、后勤保障等等重任。
从某种意义上说,县丝绸公司是县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起码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事业编制”单位。
会东养蚕人是幸福的,因为他们只是一个实施者和受益者。他们也是县丝绸公司的“编外职工”,至少在利益分配上,他们就是。
县丝绸公司经理吴建华介绍说,今年,公司将80多名技术人员的工资按月划拨到相关的乡镇,由养蚕区的乡镇代发工资。能不能领到工资、领多少工资,公司说了不算、乡镇说了不算、蚕农说了也不算、自己说了更不算。唯一的考核标准是蚕农养蚕收入的增加额。
你看,公司的内涵是不是减少了?减少到了只有蚕农增收这一组数据;而公司的外延则扩大了,扩大到了田边地头。
在会东,我们知道了企业还可以这样经营和运作。
公司职工还扮演着另一重要角色——产品的质量检验员。
在收烘工序,公司职工检验蚕茧的“上车率”、“含水率”等指标的合格率。
在养蚕工序,公司职工检验其消毒防病力度、“簇中管理”,甚至是用传统“草笼”还是先进的纸板方格簇。
优质蚕丝
会东蚕茧质量是出了名的,最好的达到了“6A”级标准。最好的蚕茧丝长达到1500米,四川最好的蚕茧,丝长不过1200米;茧舒率平均在80%以上,1公斤蚕茧售价高出全国平均售价5到7元。会东蚕茧很快蜚声山东、江苏等地市场。
那么谁又来检验公司职工自己的工作质量呢?
这问题问得好,前面说过,是蚕农的增收指标——就这么简单。
政府的作用和工作,就是这样通过县丝绸公司具体实现了,而且实现得淋漓尽致。
在会东采访的一个重要收获,就是重新认识到了必须重新给国有企业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