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蚕宝宝”撑起农家乐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4-01 08:20:00
“蚕宝宝”撑起农家乐
——镇雄县培植蚕桑产业促农增收纪实
  蚕茧交了,钞票到手了。细细算来,来年买化肥的钱够了,娃娃的学费也有了着落……久违的笑容再次浮现在农民的脸庞。镇雄县茧丝绸公司内的一幕使人联想起一年来的种种历程。
寻找新的经济支柱
  近年来,镇雄广大农民经受了烤烟“双控”的阵痛,全县经济大幅滑坡。为培植新的产业支柱,稳定农民收入,县委、县政府决定把蚕桑产业作为新培植的“五大产业”之一,把发展蚕桑产业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结合县情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有效措施。确定了蚕桑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发展目标,立足资源条件,把握市场规律;理顺管理体制,壮大龙头企业;强化基地建设,适度规模发展;实施科技兴蚕,完善服务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合力培育支柱。蚕桑产业发展遵循的原则:一是坚持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实行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的经营模式;二是以产业化开发为方向,以农民受益、企业发展、财政增收为目的,不断加快发展步伐;三是坚持基地为主,大面为辅,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水平管理、高标准生产、高效益产出标准,实行区域化分布、工厂化生产、规模化发展。
  经过近一年的努力,全县共建设优质桑园10000亩,养蚕25000张,比上年增加9000张,增长56.25%,产鲜茧800吨,比上年增长66.67%,实现产值1100万元,企业实现利润80万元,上缴增值税突破10万元,养蚕农户人均增收50元,拉动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元。
            蚕农观念有了转变
  镇雄地处云南省东北部,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该县曾被列为国家级特困县,现属国家“八七”重点扶贫攻坚的山区农业大县,境内地形错综复杂,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峰峦起伏。全县35个乡(镇),244个村中有149个海拔在15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14.3度,相对湿度80%,年日照1343小时以上,年降雨量915毫米,全年无霜期250—300天,具有栽桑养蚕得天独厚的条件。镇雄有悠久的栽桑养蚕历史,所生产的蚕茧茧层率、茧丝长、解舒率、白厂丝等级等指标优良,过去曾多次被省政府列为全省蚕桑基地县和重点县。
  但是,由于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蚕桑业一直未能成为镇雄的支柱产业。直到近年烤烟“双控”,广大农民的收入锐减,对谋求新的增收门路有了迫切需要,确认了发展蚕桑产业,全县才由被动认识变为主动的强烈愿望,由过去的政府出钱买桑苗送上门也不栽,变为自己出钱要求栽桑。过去农民把栽桑养蚕作为家庭副业,大多以零星的“四旁”桑、地埂桑为主,实行粗放管理,现在蚕农已把栽桑养蚕作为主要产业谋求发展,不惜用好田好地栽培密植桑,实行科学管理经营。全县蚕桑产业在市场疲软的前两年,仍然呈现强劲发展态势。
  盛夏,在坪上,五德、坡头等乡(镇)的田间地头,都可以看见大片大片郁郁葱葱的密植桑田。在收鲜茧的季节,交售茧子的队伍排成了长龙。蚕农们欢喜地说:“即使烤烟卖不上好价钱,也不必再为来年的开支发愁。”
希望与挑战并存
  据茧丝绸公司董事长郑启平介绍,镇雄县蚕桑产业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虽也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但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困难和问题:广大蚕农无专用蚕房,无增温设施,无先进蚕具;集中催青和小蚕共育步履艰难;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技术指导力量薄弱;科技示范园建设困难,低产老桑园多,需嫁接改良;龙头企业的起步相当困难;鲜茧收烘点少且设施落后,严重制约着全县蚕茧质量的提高。但说到蚕桑业的发展,郑启平仍满怀信心地说:“困难是存在的,但相信前途也是无限光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