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桑:金阳农民增收的新希望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3-30 08:13:00
(一)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意浓。
精明的金阳人在“一青(青花椒)一白(白魔芋)”撑起农民增收一片艳阳天时,居安思危,积极拓展新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特色农业产业,为农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
如何开辟新的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调查研究后认为,蚕桑是无“缺陷”的绿色农业产业,符合金阳发展生态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于是,蚕桑业成为金阳“三带”经济促农增收的第三个支柱。
从构想到现实,最关键的是苦干实干。金阳发展蚕桑的思路确定后,就像抓青花椒和白魔芋产业那样,宣传开道,服务为先,干部苦帮,群众苦干,任何风吹草动决不动摇信心。仅3年时间,金阳的蚕桑业由小到大,优势明显,桑园面积已达3.5万亩,产茧连续3年翻番,泛绿的桑园让农民看到了增收的新希望。
(二)
花好月圆,好事多磨。金阳县委、县政府在蚕桑业发展形势大好之时,审时度势,清醒地认识到金阳虽然蚕桑适宜区达7万亩,区内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形成了金阳桑茧茧丝长、解舒率、上车率高等特点,但也存在政府投入难、科技人员紧缺、经营机制不灵活、蚕农技术水平低等不利因素。要按照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要求,仅靠县上的财力人力难以在短期内把蚕桑业做大做强。
有矛就有盾,有困难就寻觅解决的办法。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开展“三项整治”,走市场配置资源之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于去年11月通过新闻媒体向省内外30多家有资质从事蚕丝生产的民营企业或已改制国有企业发出邀请,对有意向的企业互相进行了考察,蚕桑办经营性资产按评估价转让,蚕业生产经营权委托拍卖公司拍卖,通过拍卖,由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成都天友丝绸有限公司竞得。
蚕业生产经营权转年限为30年,从今年1月16日至2035年1月16日,经营权转让金40万元,相关资产出让金为62.3万元,并交纳建缫丝厂保证金10万。
拥有5亿总资产的成都天友发展(集团)为何青睐金阳的蚕桑业?天友人的回答是金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分明,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是中国西部最适宜栽桑养蚕的区域之一,除自然气候得天独厚外,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蚕桑生产已经起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县委、县政府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对蚕桑业的发展具有坚定的信心和强烈愿望。
天友人还认为:天友丝绸随着加工能力和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把握丝绸产业发展机遇,顺应“东桑西移”的历史潮流,充分利用金阳蚕业的发展空间,发挥天友丝绸的诸多优势,倾力发展金阳的蚕茧丝绸产业,导入国际市场,迅速做大做强已成为天友丝绸和金阳蚕业的共同愿望。
今年2月,成都天友丝绸有限公司不仅派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走村入户开展工作,而且在金阳成立注册分公司,其名为金阳拓展丝绸有限公司。
天友丝绸向金阳县委、县政府承诺:5年内新栽桑园5万亩,全县产蚕茧量达到5万担以上,蚕农蚕桑收入3000万元以上。在蚕茧产量达到1.5万担后,投资兴办缫丝企业,年产生丝100吨以上,工业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全力打造金阳茧丝品牌。
天友丝绸还向蚕农承诺:利用天友自身的蚕桑科技知识产权,提高栽桑养蚕经济效益,通过多种形式使亩桑收入2000元左右。在行情低迷时实施优质鲜正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每公斤11元;行情上涨时,蚕茧价格随行就市,不低于周边县市茧价水平,并且全额现金收购,不打白条。
(三)
蚕业作为金阳的支柱产业之一,加之天友丝绸的进驻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宜桑工委、乡镇成立了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联乡县级领导、县级联乡部门齐抓共管,明确职责,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考核,年终兑现奖励,确保蚕桑生产任务的完成。
县委、县政府积极支持成都天友丝绸有限公司按照合同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蚕业发展规划,优化蚕业布局,突出重点,集中在最佳适宜区栽植,在蚕区内实施的水土保持等项目要继续纳入规划,积极推广大行桑,四边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完成栽桑目标。抓好良桑嫁接和狠抓桑园管理,继续采取聘请部分专业突击队完成嫁接任务,积极推广蚕桑专用肥。加大行政服务力度,确保蚕业生产稳步快速发展,真正让金阳的蚕业生产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蚕农增收、财政增税、企业发展的目标。
县委书记杨洪清、县长龙伟告诉记者:“经营权转让前,完全靠市场定价,受市场波动大,市场疲软时,收购价格低,挫伤了群众发展桑蚕的积极性。经营权转让后,按不低于保护价收购群众蚕茧,保障了群众利益,增强了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壮大蚕业生产、扩大蚕茧规模作用巨大。”
栽桑养蚕,富民之道。金阳的蚕桑业将与青花椒、白魔芋托金阳金色的未来。
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意浓。
精明的金阳人在“一青(青花椒)一白(白魔芋)”撑起农民增收一片艳阳天时,居安思危,积极拓展新的支柱产业,做大做强做优特色农业产业,为农民增收注入新的活力。
如何开辟新的农业支柱产业?近年来,县委、县政府认真调查研究后认为,蚕桑是无“缺陷”的绿色农业产业,符合金阳发展生态经济强县的发展战略,于是,蚕桑业成为金阳“三带”经济促农增收的第三个支柱。
从构想到现实,最关键的是苦干实干。金阳发展蚕桑的思路确定后,就像抓青花椒和白魔芋产业那样,宣传开道,服务为先,干部苦帮,群众苦干,任何风吹草动决不动摇信心。仅3年时间,金阳的蚕桑业由小到大,优势明显,桑园面积已达3.5万亩,产茧连续3年翻番,泛绿的桑园让农民看到了增收的新希望。
(二)
花好月圆,好事多磨。金阳县委、县政府在蚕桑业发展形势大好之时,审时度势,清醒地认识到金阳虽然蚕桑适宜区达7万亩,区内光热条件好,昼夜温差大,形成了金阳桑茧茧丝长、解舒率、上车率高等特点,但也存在政府投入难、科技人员紧缺、经营机制不灵活、蚕农技术水平低等不利因素。要按照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要求,仅靠县上的财力人力难以在短期内把蚕桑业做大做强。
有矛就有盾,有困难就寻觅解决的办法。县委、县政府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开展“三项整治”,走市场配置资源之路,按照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于去年11月通过新闻媒体向省内外30多家有资质从事蚕丝生产的民营企业或已改制国有企业发出邀请,对有意向的企业互相进行了考察,蚕桑办经营性资产按评估价转让,蚕业生产经营权委托拍卖公司拍卖,通过拍卖,由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成都天友丝绸有限公司竞得。
蚕业生产经营权转年限为30年,从今年1月16日至2035年1月16日,经营权转让金40万元,相关资产出让金为62.3万元,并交纳建缫丝厂保证金10万。
拥有5亿总资产的成都天友发展(集团)为何青睐金阳的蚕桑业?天友人的回答是金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干湿分明,昼夜温差大,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是中国西部最适宜栽桑养蚕的区域之一,除自然气候得天独厚外,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且蚕桑生产已经起步,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县委、县政府以及广大干部群众对蚕桑业的发展具有坚定的信心和强烈愿望。
天友人还认为:天友丝绸随着加工能力和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把握丝绸产业发展机遇,顺应“东桑西移”的历史潮流,充分利用金阳蚕业的发展空间,发挥天友丝绸的诸多优势,倾力发展金阳的蚕茧丝绸产业,导入国际市场,迅速做大做强已成为天友丝绸和金阳蚕业的共同愿望。
今年2月,成都天友丝绸有限公司不仅派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走村入户开展工作,而且在金阳成立注册分公司,其名为金阳拓展丝绸有限公司。
天友丝绸向金阳县委、县政府承诺:5年内新栽桑园5万亩,全县产蚕茧量达到5万担以上,蚕农蚕桑收入3000万元以上。在蚕茧产量达到1.5万担后,投资兴办缫丝企业,年产生丝100吨以上,工业产值达2000万元以上,全力打造金阳茧丝品牌。
天友丝绸还向蚕农承诺:利用天友自身的蚕桑科技知识产权,提高栽桑养蚕经济效益,通过多种形式使亩桑收入2000元左右。在行情低迷时实施优质鲜正茧收购最低保护价每公斤11元;行情上涨时,蚕茧价格随行就市,不低于周边县市茧价水平,并且全额现金收购,不打白条。
(三)
蚕业作为金阳的支柱产业之一,加之天友丝绸的进驻后,县委、县政府进一步加强领导,层层落实责任制,宜桑工委、乡镇成立了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联乡县级领导、县级联乡部门齐抓共管,明确职责,层层签订责任书,严格考核,年终兑现奖励,确保蚕桑生产任务的完成。
县委、县政府积极支持成都天友丝绸有限公司按照合同开展工作,进一步完善蚕业发展规划,优化蚕业布局,突出重点,集中在最佳适宜区栽植,在蚕区内实施的水土保持等项目要继续纳入规划,积极推广大行桑,四边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完成栽桑目标。抓好良桑嫁接和狠抓桑园管理,继续采取聘请部分专业突击队完成嫁接任务,积极推广蚕桑专用肥。加大行政服务力度,确保蚕业生产稳步快速发展,真正让金阳的蚕业生产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实现蚕农增收、财政增税、企业发展的目标。
县委书记杨洪清、县长龙伟告诉记者:“经营权转让前,完全靠市场定价,受市场波动大,市场疲软时,收购价格低,挫伤了群众发展桑蚕的积极性。经营权转让后,按不低于保护价收购群众蚕茧,保障了群众利益,增强了群众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壮大蚕业生产、扩大蚕茧规模作用巨大。”
栽桑养蚕,富民之道。金阳的蚕桑业将与青花椒、白魔芋托金阳金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