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并非一马平川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1-27 11:18:00
尽管今年丝绸价格一路上扬,但是,四川省丝绸出口仍面临不少难题
“今年四川丝绸出口的走势看好,价格一路上涨,典型的卖方市场。因此,去年印度提出的‘反倾销调查’很有可能就此不了了之。然而,一旦市场疲软,企业又将面临印度等国家挥舞的反倾销大棒。企业丝毫不敢放松对市场的关注以及内功的修炼。”成都市佳泰丝绸贸易有限公司出口部杜先生谈到今年四川丝绸出口的情况时,欣喜中流露出一丝忧虑。
如何在贸易壁垒战中占据主动位置?如何让商务部日前出台的《出口丝绸技术指南》更好地发挥作用?这些都是四川丝绸出口企业需要思考的问题。
遭遇:反倾销调查从未停止
四川是丝绸出口大省,然而,反倾销始终像一个阴影挥之不去,为四川出口的“丝绸之路”设置了一道道障碍。从四川省商务厅公平交易处得到的数据显示,到2005年,印度以76起对华反倾销案高居各WTO成员榜首。
其中涉及四川丝绸行业的反倾销案有3起:2003年2A及以下生丝、2005年4月粘胶长丝和2005年5月绸缎,其中生丝反倾销案以我方败诉结案。2005年5月下旬,印度再次对中国绸缎发起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高达1.63亿美元,四川企业超过了20家。
就四川范围而言,2005年1月至10月,全省企业共遭到反倾销调查8起,“337”调查1起,案件数量为历年之最。另外,中美、中欧纺织品贸易争端也波及四川省纺织品出口。近年来,与印度、土耳其、墨西哥等国家的贸易摩擦也达到12起,而2000年以前只有3起反倾销案。
困境:“丝绸之路”障碍重重
四川丝绸商会秘书长潘杰介绍,“生丝是四川出口的拳头产品,被誉为‘软黄金’。四川生丝由于产量和质量方面的优势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在出口方面同样会遭遇壁垒。”
潘杰指出:“四川省丝绸出口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反倾销。长期以来,四川是国内对印度生丝出口的第一大省,印度市场在四川丝绸出口中占据一半以上的份额。但近两年来,印度对中国生丝采取反倾销的措施困扰着省内丝绸行业,同时印方设立的种种壁垒,让生丝出口额在短期内急剧下降。”
“反倾销仅仅是一个方面,技术壁垒也是四川丝绸出口企业目前不得不跨越的障碍。”四川省商务厅对外贸易处副处长高司华指出,一些发达国家以维护国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欺诈行为和保证产品质量为由,凭借自身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优势,通过制定技术法规、标准和合格评定程序等方式对商品提出苛刻的市场准入要求,提高市场进入门槛,给我国对外贸易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四川省隆昌县银华丝绸实业有限公司廖晓彬对此感受颇深,“丝类产品出口需要通过商检,以确认产品是否符合出口要求。根据双方约定,只要拿到检疫部门的CIQ证书(对丝类产品的等级进行鉴定的证书)即可顺利入关,实际上进口国可能找到理由,要求对进口的丝类产品进行复检。由于复检标准与国内商检时采用的标准不一致,就可能出现‘明明是3A的生丝却变成了2A’的情况,带给企业的损失不可低估。”
据了解,我国国标中关于生丝分级的规定是,名义纤度12D(13.3dtex)及以下的纤度偏差指标水平在1.30级别为3A,纤度偏差在1.45被定为2A。而印度生丝标准分级中,12D及以下的纤度偏差在0.95被定为3A,纤度偏差在1.10被定为2A,纤度偏差1.35定为A,而纤度偏差1.35以上被定为B。所以,我们的生丝到了印度有可能因为评定标准的不同而产生等级的差异。
廖晓彬介绍,实际上,丝绸行业而言,中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制定标准中国最有发言权。但遇到这种情况,企业却只有一方面无奈地应对,另一方面不得不提高生产工艺,调整产业结构,以应对各种壁垒。
尴尬:检测标准差异起“争端”
纵观国外给我国丝绸行业所设置的贸易壁垒,主要还是从标准方面做文章。而目前,在国际上,生丝却没有国际标准和技术规范。
“欧洲部分企业对生丝检验参照采用国际丝协的《生丝便览1995》,另有一些企业采用纱疵分级仪对生丝进行检验。而我国的GB1797-2001《生丝》国家标准是强制性国家标准,而且生丝是法定检验商品。”省商务厅公平贸易处副处长李晓鸿认为,从这个法规可见我国对传统丝绸行业的重视,但这也是我国生丝标准与国际生丝标准最大的差异。
目前,我国现行的生丝标准及检测方法基本上是参照采用日本传统的人工黑板检验标准。而现在国际上大多采用电子检测,它更能准确地检测出生丝条干均匀性、清洁、洁净等质量方面指标,也能避免人工检测中重现性差,人为误差等。但电子检测却因为对实验室的环境要求较高、检验效率较低、仪器成本高等问题,未能在我国广泛使用。
据了解,现行的GB1797-2001《生丝》中已经充分考虑了国内外用户对生丝比品质要求和我国现有原料茧状况及生产企业的实际情况。所以在等级设置、评定项目、纤度检验用丝长度确定、强伸、茸毛检验方法以及考核指标水平方面较之以前作了重大的修改、补充和调整,使标准更趋科学、先进、合理、可行。但由于我国检测方法与国际上的不同,使得国标与国际丝协的《生丝便览1995》相比,纤度偏差,清洁、洁净、条干均匀度,断裂强度,等级评定方法等都存在差异。
李晓鸿表示,“像我们主要出口国日本、印度和欧盟,他们的标准和检测方法上都有所不同。每个国家可能在这方面都会有细微的差别,但主要的差别就是《生丝》与《生丝便览1995》差别中提到的洁净、条干均匀度等。”
困难:壁垒具备隐蔽性
“由于丝绸是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劳动成本较低,制作工艺,水平在国际处于领先地位,而出口量也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国际上有很多针对我们丝绸产业的各种贸易壁垒。”四川丝绸进出口公司丝绸进出口部副经理陈文表示,“贸易壁垒的隐蔽性就在于,有时很难把握贸易壁垒的度。比如去年印度对我国绸缎的反倾销,事实是我们没有倾销,但要证明这一点却很难。”
廖晓彬分析说,印度认为我们出口的丝绸价格过低,实际上这是双方的协定,印度进口商要求出口企业低开出口发票,这样印度进口商就能少交进口税,而极个别小企业确实如此操作,导致国内企业陷入了倾销的困境。
据介绍,生丝是丝绸工业的初级产品,它是以桑蚕茧为原料用机械按一定的制丝工艺和质量要求,将若干根茧丝抱合胶着缫制而成的长丝,又称真丝。由于桑蚕种植在我省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传统优势项目,使我省丝绸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内在驱动力。此外,四川在成本上具有优势。随着我省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丝绸制造许多关键技术都有大幅度改进和提高,促进了生丝产品质量的明显提高、原料消耗减少、工本费用降低,特别是可大批量生产5A、6A级等高品位生丝。
但近年来,随着国际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自由贸易范围的不断扩展,国际贸易的门槛看似降低了,其实由于各国对民族产业的保护仍然存在,许多国家不断提高技术性贸易壁垒来阻止国外产品的进入。而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技术性强、隐蔽性高、透明度低、不易监督等特点,已逐渐成为发达国家采取的最主要的贸易保护措施之一。
对策:提高自身检测标准
印度市场既是四川省生丝出口的主要市场,也是因生丝检验标准与检验方法与我国的不同而产生贸易摩擦较多的市场。潘杰表示,“在应对贸易壁垒方面,我们有许多经验、教训,已经有了一套较完备的机制。对待反倾销方面,省丝绸商会对印方反倾销一案采取了积极措施,率先向国内发出预警消息,引起商务部高度重视,通过积极交涉和协商,使得印方最终决定有条件放弃反倾销调查。但目前困扰我省生丝出口的问题依然存在,国外反倾销随时可能发生等等,省内生产企业不可掉以轻心。”
针对现在我们以手工检测生丝为主的现状,高司华认为,首先要尽快研究并建立我国的生丝电子检测标准。还要开展生丝电子检测设备国产化的研究,以此来降低生丝电子检测设备的价格,从而尽快推广使用生丝电子检测;其次,培养人才,提高出口生丝质量,减少贸易摩擦。由于用手工检测,因此,检验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就相当重要,提高工人的素质和工艺水平才能提高生丝的产品质量。另外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研究各国生丝标准,加强与国际间生丝标准及试验方法研究的合作。共同探讨并尽快制定出统一的生丝国际标准,以减少生丝生产国与使用国之间的贸易摩擦。
作为生丝生产的大省,尽快提升四川省生丝的品位和档次,加强国际竞争力,减少因标准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贸易摩擦,在国际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强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相关链接
《出口商品技术指南生丝》中概述了目前我国生丝出口的基本情况。重点研究了欧盟、印度、日本等3个主要出口目标市场。分析并找出了日本、印度的生丝标准和国际丝绸协会《生丝便览1995》与我国的GB1797—2001《生丝》国家标准的差异,对主要目标市场的文化及其它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注意事项。
信息来源:四川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