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就中国丝绸业——访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沈爱琴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3-01 08:43:00
在2001年-2004年,万事利开发新产品300余个、设计新花型4000余个、设计品牌女装500多种,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其中省级以上新项目26项。
完成申报专利53项,其中外观专利50项。公司还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17个
丝绸作为承载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国宝,其产业的发展历经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作为民族工业的传统丝绸业碰到了许多新问题,很多企业在竞争中被逐步淘汰。用万事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沈爱琴的话说,那就是中国的丝绸企业几乎全部换了一轮。而万事利却30年屹立不倒,并成为中国丝绸工业的龙头企业。"只有不断的创新,企业才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中国的企业平均寿命只有三五年,万事利如果不创新的话,就不可能存在并发展30年。"沈爱琴对万事利的成功这样点评。
理念创新:把丝绸产业做成丝绸文化
作为一个在传统的丝绸产业倾注了30年心血的"丝绸女",中国丝绸业的发展、中国丝绸业在世界中的地位、中国丝绸业的未来发展方向等等问题,一直是沈爱琴不断探索的命题。
"全球经济的发展要求中国的企业不断地创新。带着老框框搞企业,那肯定是发展不了的。我们的产品要是老是按原来的套路的话,那30年早就完蛋了。再者,服装是个很善变、很个性化的东西,倘若没有创新,那就没有市场了。"
"要创新首先要认清丝绸的发展规律。"沈爱琴说,"丝绸能在中国存在这么多年,必定有它存在的原因。做丝绸产品的人要如何去理解呢?丝绸不是一个普通的商品,它是一个文化商品,正是因为万事利把丝绸产业做成了丝绸文化,从观念上、营销上、技术上、管理上加以不断创新,才获得了长久的生命力。"
沈爱琴打了个比方,市场上蚕丝的价格如今涨到30万元/吨,而去年的同期只有15万元/吨。涨幅这么大,很多企业就撑不住了。但如果认识了丝绸业的规律,你就能顺势而上,并且从中得到效应。所以,现在的丝绸业,好的企业非常好,不好的企业日子很难过。
技术创新:传统产业高科技化
沈爱琴认为,企业要具有市场主动权,就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
一直以来,不断创新成为万事利企业科研工作巨大的惯性。公司根据市场需求,开发高档丝绸新产品、新花色、新技术,形成科技与生产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据初步统计,在2001年-2004年,万事利开发新产品300余个、设计新花型4000余个、设计品牌女装500多种,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其中省级以上新项目26项。完成申报专利53项,其中外观专利50项。公司研究开发的新产品"丝绸精文印面料(silk-FIP)"、"真丝数码双面织锦"获得2003年中国国际丝绸博览会全国丝绸新产品金奖;"全真丝数码双面织锦"、"纺绒呢"、"真丝绸微胶囊香料印花"、"雨露丝麻绸"、"松蝶飞舞"、"柔性条形布"、"弹性彩条柳绉绒"、"全涂料真丝印花绸"等产品通过了省级新产品、新工艺鉴定。
万事利还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17个。目前公司已将数码印花、提花等技术引入产品,并形成批量生产。并且还将纳米技术引入丝绸,以加快新产品的开发与老产品的更新。
思维创新:跳出企业做企业
沈爱琴认为,创新关键在于其主体---人,只有人的观念创新了、人的思维方式创新了,其他的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等等才有可能,企业才会蒸蒸日上。
"国有企业的创新会比民营企业差一些,因为它是国家投入的,做不好也没有多大问题、没有风险,是在"保险箱"里过日子的。民营企业是要拼命、拼命、拼命地去做,创不出来就没有工资、没有奖金,企业就会被市场所淘汰。"沈爱琴一连用了三个"拼命"。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万事利的未来发展,沈爱琴以一句俗语来概括:打开天窗说亮话。打开用小看大的天窗,善于用大看小。用大思维做小企业,打开思维的天窗,成就"十一五"事业。用差异的观点做丝绸市场,用差异带动丝绸,用差异来成就创新。
沈爱琴说,自从中国申奥成功以后,万事利一直在找寻与奥运会契合的机会。集团从2004年开始,就抽调办公室有关人员调研,争取奥运会特许经营的有关条件和政策。同年12月,奥组委专门派人到集团进行考察。2005年元月,奥组委初步确定万事利为奥运会特许商品经营商。如今,万事利的丝绸福娃礼品已经在市场上取得了很好的业绩。
信息来源;中国企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