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江苏省茧丝绸行业运行情况及2006年工作思路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2-27 11:17:00
一、行业运行状况
1、蚕桑生产:春蚕形势较好,秋季受灾严重,全年蚕茧减产。2005年全省桑田136万亩,较上年减少约5万亩,全年饲养蚕种297.4万张,其中:春季139.9万张 夏秋157.5万张,饲养量较上年增加约2%。从各产区情况看,南通、盐城的桑田面积有所增加,较上年各增加约2万亩,两市的饲养量较上年增加约15万张,其余大部分市县的桑田面积和蚕饲养量都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春蚕生产期间,江苏各蚕区气候适宜,温度、雨水都较有利于桑树生长和家蚕饲养。全省春季产茧5.5万吨,较上年同期增长6%,各重点产区春茧张单产高、蚕茧质量好,蚕农收入高于去年同期。入秋后,气候对蚕桑生产十分不利,高温、台风等灾害性气候对蚕桑生产造成严重影响,各蚕区还不同程度的发生农药、污染中毒损失,中秋蚕普遍单产下降,全省夏秋季产茧 4.5万吨,较上年同期减产近20%,全年产蚕茧10.05万吨,较上年减产10%。由于茧丝市场行情坚挺,蚕茧收购价格上升,全省蚕茧收购均价比上年提高约200元/50公斤,达到1100元/50公斤,增幅近20%,集中产区蚕茧价格上升幅度较大,南通蚕茧收购均价1221元/50公斤、盐城蚕茧收购均价1289元/50公斤,分别比上年提高295元/50公斤和325元/50公斤。从全省情况看,全年蚕茧生产总值增加约2亿元,但由于各地蚕桑生产水平和秋季减产损失程度差异较大,一些蚕区的蚕农收入比上年有所下降。
蚕种生产春期基本正常,但秋季遭遇严重自然灾害,加上受劳动力、生产条件和经济承受力等因素制约,17个安排蚕种秋繁生产计划的蚕种场全部减产,减产幅度大的仅完成计划的20-30%。全省计划秋繁生产的75万张蚕种仅繁育完成了40多万张,形成2006年春期全省供种30多万张的缺口,2006年春期我省蚕桑生产面临了严重的缺种问题。
2、丝绸工业:生产上升迅速,经济效益增加,运行状况良好。近几年丝绸业通过结构调整、科技进步和产品多元化的发展,生产能力、经济效率和市场应变力有较大提高。据省统计局资料:2005年丝产量23273.29吨,同比增长20.77%,丝织品产量291265.23万米,同比增长10.77%。丝绢纺织及精加工累计现价产值272.58亿元,同比增长16.1%,其中:缫丝加工累计现价产值54.26亿元,同比增长31%,绢纺和丝织加工累计现价产值190.43亿元,同比增长11.50%,丝印染精加工累计现价产值27.90亿元,同比增长23.66%。纳入省统计局统计的498家丝绢纺织及精加工企业,利税总额11.65亿元,较上年增长14.94%;亏损企业数减少20家,下降21个百分点。经绢纺缫丝企业准产复审,我省缫丝总能力399400绪,其中自动缫317600绪,占79.5%,较2003年提高21个百分点;以织造装备无梭化为代表的丝织业技术改造也有较大发展。由于丝绸加工业运行良好,吴江老丝绸生产基地丝绸企业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民营资本、社会资本的加入,加快了丝绸企业的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步伐,巩固了吴江从纺丝、织造、印染到服装、制成品一条龙的丝绸优势产业链群,配套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海安等苏中地区蚕茧优势集中产区的丝绸工业发展步伐加快,真丝绸产品深加工的生产聚集效应进一步增强。2005年,海安鑫缘丝绸集团投资建设具有优势产业集聚群的鑫缘高科技丝绸工业园,建成丝绸织造、真丝绸服饰、捻线丝、真丝绸印花、蚕茧资源综合利用、炼白、印染等特色和优势产业项目,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利税4600万元、出口创汇3400万美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8%、53.4%和157%。2005年鑫缘茧丝绸集团还获得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的“国家免检产品”和“鑫缘”牌真丝绸、“鑫缘”牌桑蚕丝“中国名牌”称号,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
3、内外销市场:市场持续稳定增长,总量增加、单价提高。当前茧丝绸产品出口处于恢复性上升周期,加之丝绸外贸体制的多元化改革、国际纺织品贸易配额制取消,以及美国和欧盟纺织品设限对丝绸出口基本没有影响等有利因素,2005年大宗丝绸产品出口继2003、2004年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长以来,出口总量继续较大幅度增长,出口单价继续稳定上升。据海关统计:2005年,我省丝绸产品出口总值11.80亿美元,同比增长26.98%,其中:丝(线)出口11901.31万美元,同比增长62.04%;真丝绸出口12105.57万美元,同比增长12.95%;真丝服装出口28025.18万美元,同比增长51.63%。大宗商品出口量增价长,较上年相比,丝(线)出口5938.83吨,同比增长48.55%,真丝绸出口4712.65万米,同比增长12.98%,真丝服装出口3205.54万件,同比增长15.35%。丝(线)出口单价增加1670美元/吨,真丝服装平均单价增加2.3美元/件。外销市场稳定增长的同时,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国内市场的开发,传统的和非传统的丝绸产品消费热点不断恢复和增加,丝绸产品的内销需求也出现了较快的增长。今年吴江的“中国东方丝绸市场”销售额增长迅速,预计将突破300亿元,名列全国纺织专业市场第一。全国茧丝交易市场的期货价格稳定攀升,厂丝达到25万元/吨以上,干茧达到8万元/吨以上的历史最高价位。
二、茧丝绸的主要工作
今年是茧丝绸管理调整到市场运行调节处的第一年,在人员减少、事务性工作增加的情况下,根据国家商务部茧丝绸办的要求和茧丝绸管理工作职责,围绕委中心工作,针对我省茧丝绸行业的特点开展了各项协调管理和专项业务组织工作。克服了一些困难,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取得了应有的成绩。
1、保持茧丝绸日常管理工作正常运行。
年初,根据工作职能和人员的调整情况,我们及时落实了茧丝绸日常管理工作。蚕种生产、经营资格认定、鲜茧收购资格认定、企业名称变更注册、茧丝绸生产经营动态情况的统计分析整理、总结等保持了正常进行。针对茧丝绸行业的特点,积极开展了多项组织与协调活动。年初,根据国家茧丝生产指导性计划通知精神,积极进行了贯彻与指导;根据省政府“优势农产品发展规划”的工作部署,完成了“2005年桑蚕茧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的延续工作,对“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桑蚕茧规划项目提出了年度工作意见和工作计划;生产季节,积极组织市县管理体系和生产体系,处理协调了多起蚕种、蚕茧生产经营方面的违规查处和行政争议事项;针对行业运行状况,组织了“桑病虫防治工作会议”等交流指导活动和组织协调工作。组织召开了重点市县“规范秋茧收购市场秩序工作”等工作会议,部署和组织了蚕茧收购市场的管理工作,组织开展了茧站审批和“鲜茧收购资格”的复审等。一年来,茧丝绸日常管理和组织协调工作保持了正常运转。
2、组织完成国家茧丝办多项专项工作任务。
根据国家茧丝绸办的部署,配合完成了国家茧丝办组织的各项专项工作。组织省内相关企业参加10月在杭州举办的“2005丝博会”,是历次参会企业较多、参展较好的一年,受到好评;配合做好了国家茧丝绸监测系统的建设、组织协调、培训和督促样本企业完成信息上报,得到商务部的表彰(网站上);配合完成了国家茧丝办“国家茧丝绸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调研、资料收集整理和提供工作,完成了国家农业部要求的茧丝绸十一五规划(农业部分)省级蚕桑规划稿;组织并完成了《全国缫丝、绢纺企业生产准产证》复审的省级初审工作;完成了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项目的实施项目的检查、验收,以及新批、新报项目的管理工作。国家新批准下达我省的第六批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发展性项目的计划、资金落实与实施工作顺利开展。
3、重点开展法规、规章的衔接与修订工作。
2005年是《行政许可法》实施的第一年,蚕种、蚕茧相关现行行政审批事项的法规、规章、规定与《行政许可法》的修改衔接工作任务繁重,与茧丝绸行业的改革和行业保持规范运作、正常运行息息相关,是一项较为紧迫的工作。我们提前准备,积极反映,加强协调。蚕种管理方面,在情况汇报的基础上,进一步向省政府提交了规章修改和地方性行政法规的申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了相关建议文本;在《畜牧法》出台后抓紧了江苏省蚕种管理与国家、省的相关法规、规章的衔接。针对国务院令明确的鲜茧收购资格核准事项,积极根据改革的要求和行政许可法的规定,对《江苏省鲜茧收购资格认定细则》进行了修改,并依据修改后的《江苏省鲜茧收购资格认定细则》组织实施了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工作。
三、行业面临的一些问题
1、当前全省春季蚕种供应问题突出。受自然灾害、生产条件、经济承受力等因素影响,2005年蚕种严重减产,今春蚕种供应缺口较大,矛盾较多,问题突出,直接关系到蚕桑生产安全、农民增收和社会稳定。尤其是各主产区的生产比重大、涉及农户多,可能受到的影响及危害也大。当前,面临着大量的组织与协调工作,包括:合理平衡供种计划,维护蚕种市场秩序,把好蚕种质量关,有针对性地贯彻饲养技术,及时应对技术事故,确保春季蚕桑生产安全等。
2、行业投入不足、基础建设工作欠账较多。蚕桑的基础投入、行业投入、政策扶持欠账较多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蚕桑生产技术创新不足、科技服务力量薄弱、技术队伍不稳、蚕种生产运行困难等困扰着行业的发展。三级原种的建设问题日益尖锐,稳定桑蚕母种、原原种繁育基地,加快筹建、重新布局我省桑蚕三级原种繁育体系的工作艰巨。在产业化经营方面,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蚕农的组织化程度,企业与蚕农的联接方式,利益分配机制等需要完善。蚕种、蚕茧流通体制改革和规范市场运行方面的工作有待加强。
3、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足。江苏茧丝绸成品的产量和市场占有率与浙江相比处于明显劣势,特别是在营销策略、品牌建设和新品研发与产业化方面有很大的差距。面向市场多样化需求的适用产品和应用技术开发滞后,原料性产品及大众性产品比重过大,缺乏精品、名品,丝绸产品附加值偏低。丝绸企业生产规模偏小,缺乏具有产品优势、市场优势和经济技术优势的企业集团,企业的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不强、技术研发投入不足。总体上,缺少吸纳和整合资源,促进茧丝绸产业协调发展,发挥整体优势的政策与措施。
四、2006年茧丝绸管理工作的思路
2006年,一是积极履行协调和管理的工作职责。充分发挥茧丝绸管理体系、生产组织体系和相关行业组织的作用,推进茧丝绸行业的规范、平稳运行,促进茧丝绸行业的各项改革与发展。认真完成国家茧丝绸办和省政府有关茧丝绸的各专项工作。二是针对行业特点和运行状况,积极发挥省级主管部门的组织和协调作用,着重开展三方面的工作:
1.努力夯实基础。一是巩固蚕桑基础。积极争取相关政策,在稳定生产规模、避免和化解矛盾、保证生产安全的基础上,促进蚕桑生产布局和结构的调整,改善生产条件,鼓励蚕业生产的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充分发挥蚕茧主产区的产品优势和区域优势,按照最适生态和比较效益的原则,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推进生产方式的转变,推进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加大新桑、蚕品种、先进实用生产技术的推广力度,通过提高蚕茧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蚕农的经济收入。二是促进企业发展。总结交流,进一步探索在主产区以优势丝绸企业为龙头,建立茧丝生产基地,实施贸工农一体化的有效组织形式,推广成功经验。衔接政策,加快建设和扩建以特色和优势产业为集聚群,推动以产品为集聚源,带动丝绸高地和垂直产业链的项目建设,提高丝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强企业的影响力,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增强我省丝绸业的发展后劲。
2、加强规范管理。一是促进蚕种生产经营和茧丝流通体制改革,着重于完善管理体系和管理规范,营造良好的市场秩序和发展环境。依照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出台配套实施细则,严格执行蚕种生产、经营、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制度和缫丝企业生产准产证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和运行规范建设。二是推进桑蚕、茧丝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通过充分发挥我省苏中、苏北蚕茧生产区域集中、质量好、市场竞争力强、生产稳定的优势,在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等方面形成特色,完善体系,带动产业运行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3、积极协调引导。充分发挥行业组织和相关部门作用,积极协调引导。一是引导企业深化改革,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更多地利用资本市场,外资、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发展丝绸技术创新风险投资;更多地运用税收、金融等手段,加大对优势企业重点技术创新工程的支持。二是抓住国际丝绸生产格局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引导丝绸深加工企业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拓宽丝绸产品的应用领域;引导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江苏丝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积极巩固苏南深加工优势区域,发挥丝绸产业具有良好的生产基础和深厚的人文底蕴;积极引导蚕茧优势区域因地制宜发展丝绸加工业,鼓励苏中、苏北蚕茧生产基地发展丝绸加工业;积极引导通过南北联动,优势互补,提升我省茧丝绸产业的整体水平。
信息来源:江苏省茧丝绸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