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2005年蚕桑生产情况及2006年工作重点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3-15 14:01:00
一、2005年全省蚕桑生产情况及特点:
2005年以来,在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委三号文件精神的指导下,我省蚕桑工作围绕全省茧丝绸产业化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求,紧扣蚕农增收的主题,一手抓蚕种质量监管,一手抓优质蚕茧基地建设,全省蚕桑生产在遭遇罕见的自然灾害和蚕病偏重发生的不利条件下,呈现出春夏茧增产增收,秋茧减产未减收的良好局面。全省31万户蚕农户均养蚕收入1815元,比上年增收321元。据初步统计,全省全年累计养蚕发种79万盒,生产蚕茧2.9万吨,年均收购价970元/50kg,较上年发种量增长5.3%,蚕茧产量下降2%,鲜茧收购年均价增长24.4%,蚕茧产值5.63亿元,比上年增长21.6%。全省桑园面积达69、6万亩,比上年新增1、6万亩,增幅为2、4%。其中春蚕发种34.22万盒,生产蚕茧1.43万吨,盒种平均产茧41.8kg,鲜茧收购价880元/50kg,饲养量、产茧量、单产及收购价格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1.2%、2.9%、1.59%、17.3%;夏蚕发种5.2万盒,生产蚕茧1982吨,发种量和产茧量与上年同比分别增长57.6%、62%。秋蚕发种39.58万盒,生产蚕茧1.2718万吨,盒种产茧32.6kg,鲜茧收购价1050元/50kg,与上年同比发种量增长3.9%,蚕茧收购价增长19.3%,蚕茧产量和单产分别下降 24%、14%。2005年我省蚕桑生产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蚕桑生产延承近年来良好发展势头,继续出现恢复性稳定上升的态势。由于我国加入世贸后,丝绸产品出口不受配额限制,出口增幅较大,受国际市场拉动,干茧价格一路走高,2005年国内干茧价格已接近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受市场价格的拉动,我省蚕桑生产继续呈现出恢复性增长,但由于蚕桑兼具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特点,同时还要相关产业配套,因此增幅较为平稳。
二是生产布局趋于合理,蚕桑生产区域规模初步形成。
全省近70万亩桑园主要分布在皖南、皖西两大蚕区的金寨、霍山、金安、裕安、绩溪、泾县、宣州、广德、旌德、歙县、黟县、潜山、岳西、青阳、肥西15个县(区),占全省总量的90%左右,其中金寨、霍山、绩溪、泾县、歙县、黟县、潜山、岳西、青阳9个县占全省总量的近70%,全省蚕桑生产布局趋于合理,优质蚕茧区域带初步形成。15个蚕桑重点县蚕农户均蚕茧年收入1500~2500元,占家庭农业收入的30%_50%之间。
三是蚕桑比较效益较好,同时兼具生态效益,成为山区和丘陵地区特色农业的亮点之一。我省年可养蚕2至3季,平均每季养蚕种1-1.5盒,亩桑年可产鲜茧200斤左右,按2005年平均价格计算,亩桑产值2000多元,是水稻的1、5倍,不低于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其投入产出比也较高。同时蚕桑不与粮争地,不与农争时,既可专业生产,也可兼业经营,是山区和丘陵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中最具发展前景的经济作物之一。
二、2005年以来我省发展蚕桑生产的主要措施:
(一)、坚持依法治种,保障蚕农用种安全。
一是加大贯彻落实《安徽省蚕种管理条例》的力度。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起草并报经我委发布了《安徽省蚕种生产和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和《安徽省蚕品种审定管理办法》等两个配套实施办法。按照两个管理办法的规定,协助委农业局,依法对全省12家蚕种生产单位和22家蚕种经营单位进行审核并分别发放了生产许可证和经营许可证,同时通过了两个新蚕品种的审定。
二是开展全省蚕种市场专项整治工作。根据全省农资市场整治工作的总体安排,我省各级蚕桑服务部门与各主产市县有关执法部门一起,加大蚕种市场整治力度,规范生产经营秩序。3月31日我站制定了《2005年安徽省蚕种专项整治工作方案》,按照方案的统一部署,主产市县认真做好本地蚕种市场的整治工作。全省共开展各种形势的宣传活动70多起,执法检查30多次。经过春秋两季的专项整治,全省违规经营的现象得到初步遏制。
三是加强蚕种质量检验检疫工作。省站组织省蚕种质量检验站,加强对全省蚕种生产单位生产的蚕种和外调蚕种的检验检疫工作,原种母娥做到了每娥必检,原种每批必检,一代杂交种季季抽检。全年累计检测原种57批,微粒子病卵检验合格率100%,均未发现微粒子孢子。共抽查13个蚕种生产单位的一代杂交种227批,平均良卵率99.34%,与去年持平;平均实用孵化率97.68%,比去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全部符合行业质量标准;平均盒种良卵数28471粒,全部超过标准规定的上限。成品微粒子病卵检验70批,其中67批未发现微粒子孢子,3批带毒合格,批合格率100%,是1998年以来成绩最好的一年。在农业部组织的全国12个主产省春用一代杂交种和原种质量抽样检验中,全部5个批次的检验结果都在合格标准以上,综合成绩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原种抽检结果也全部在合格标准以上,并居全国前列。―
(二)狠抓优质蚕茧基地建设,夯实蚕业发展基础。
为贯彻落实《安徽省茧丝绸产业化发展规划(2003年-2007年)》的精神,2004年我省在蚕桑主产区启动优质茧基地建设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加快省级蚕茧基地建设步伐,2005年省农委下发了《关于印发省级蚕茧基地建设实施意见的通知》,各地在接到通知后,按照优质茧基地的建设标准,积极开展创建工作。一是加大投入。金安区、金寨县、青阳县等地积极运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退耕还林项目,扶贫开发资金等捆绑使用,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据不完全统计,全省用于蚕桑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达到300万元。二是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改造和建立优质高产蚕桑基地示范片(点)。各地在重点乡镇建立高产优质示范片,全省累计建立示范片七十余处,面积二万多亩。青阳县在省级蚕茧基地建设中,采取统一高产桑园栽植模式和低产桑园改造方案,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技术服务指导,统一苗木调运等,同时严格加强低产桑园改造的管理,统一验收标准和考核办法,去冬今春,发展新桑园1574.6亩,低改桑园1000亩。三是以科技服务为载体,着重提高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黟县以抓优质茧基地建设为契机,通过老桑园改造,更新桑树品种,推广桑蚕新品种和省力化养蚕技术为重点,进一步提高桑园单位面积产量和蚕茧质量。全县已推广育71-1、农桑系列品种4000多亩,春蚕饲养黄山×平湖8000盒,占全县春蚕饲养量的40%。金安区在三十山岗镇的刁岗村、椿树镇草庙村建设优质蚕茧示范基地,春季举办蚕业科技培训班三期,发放技术书籍150本,技术资料500份,受训群众500人次,投放方格簇6万片。为创建省级优质蚕茧基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05年春秋蚕期我站对全省优质蚕茧基地建设进行了实地督查和指导,各县建设和申报的热情都比较高涨,近期我站将按建设标准,进行验收,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适当扶持。
(三)、积极推进科技兴蚕工程,大力推广蚕桑新品种、新技术
一是积极引进推广桑蚕新品种。各地在老桑园改造、新桑园发展和蚕茧生产中,积极把好种苗关,桑树的主导品种为育71-1、农桑12、农桑14,2005年全省新栽桑用苗80%以上都是上述优质品种。蚕的主导品种为春蕾×镇珠、黄山×平湖、871×872、菁松×皓月、皖夏2号、秋丰×白玉、新杭×科明、苏三元等丝质优的品种。
二是大力普及蚕桑适用技术。要求主产蚕区蚕期以抓养蚕大户(年产茧200公斤以上)示范带动,推动桑园高产高效模式栽培技术、蚕茧优质高产综合配套技术、小蚕共育、养蚕省力化和方格簇营茧技术。肥西县蚕桑办以大棚养蚕和方格簇营茧技术为重点,抓示范户带动,以市场经济的手段,推动大棚养蚕技术和方格簇营茧技术的普及,目前全县方格簇覆盖率已达95%,养蚕大棚已发展了1500多棚。方格簇茧价比普通茧价每公斤高出4元。黟县、歙县通过层层办培训班,小蚕二回育、大蚕三回育、蚕台条桑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在初步得到了普及。
三是加快蚕桑标准化建设步伐,推动蚕桑标准化生产进程。2005年我们制定并通过了三个蚕桑技术质量标准和操作规程,使我省蚕桑产业标准达到了8个,初步建立了蚕桑行业标准化体系。黄山市还建立了纸板方格簇上簇技术操作规程示范区,有力推动了歙县、黟县等主要蚕区的方格簇营茧技术的应用。
四是加强乡镇蚕业服务站基础建设和村级服务网络建设。黟县、青阳、潜山、岳西县通过乡镇政府服务中心支持和配合,逐步规范蚕业服务窗口,创优质服务,同时养蚕大村聘请蚕桑辅导员,创新服务方式,增强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服务到位率,扩大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通过大力实施科技兴蚕工程,我省蚕业生产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科技对蚕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
四、积极探索全国蚕桑生产出现东桑西移、南桑北桑区域布局调整情况下的我省蚕桑发展问题,为我省蚕桑产业创造适宜的发展环境。
随着近年来全国蚕桑布局出现的东桑西移,南桑北移的布局调整倾向,年初我站进行了认真地分析讨论,认为我省地处中部,有着发展蚕桑生产的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因此,适度发展蚕桑生产,承接东部发达省份蚕桑面积减少的部分,是我省东向农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围绕蚕桑产业成为安徽农业实现中部崛起新亮点的总体发展要求,我们进行了大张旗鼓地宣传,先后在《送阅材料》、《现代农村报》互联网络和各地举办的培训班上进行了有力地宣讲。为了让蚕桑行业发展具备良好的环境,我们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还积极争取有关部门对蚕桑产业的投入,继去年申报合肥蚕种场建设项目后,2005年我们又申报了黄山蚕种场建设项目,省茧丝绸发展基金也对青阳县蚕种场和肥西县蚕农合作组织建设进行了扶持。由霍山源牌集团申报的桑树新品种开发及产业化项目,已通过专家评审,成为农业部和财政部优先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鼓励江淮分水岭地区发展蚕桑生产,我们还协助裕安区申报了把结构调优工程中的桑园建设项目。年底我们还与省蚕桑研究所合作,共同申报了家蚕暗化型夏秋用高抗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化“十一五”科研攻关课题。同时还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交流活动,既引进了日本的家蚕新品种资源,又派出高级技术人员前往巴西等国实地考察国外蚕业发展情况。
通过努力,我省蚕桑产业在全国保持了排名第六位的成绩,省内发展蚕桑产业的气氛有所浓郁,目前一些主产县有扩大种养规模的趋势,一些过去有基础、且具备一定加工消化能力的地区也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方式发展蚕桑基地。
五、加强对蚕种场改制工作的研究和指导,成功实现了合肥蚕种场的划转工作。
2005年我们加强了对蚕种生产单位发展状况的调研,分析了蚕种生产单位面临的种种压力。我们在全国召开的蚕桑会议上进行了呼吁,得到了农业部的重视,农业部计划明年召开专门会议研究蚕种生产单位的发展问题。合肥蚕种场是我站直属事业单位,近年来由于逐步失去了生产蚕种的环境条件,加上单位历史包袱重,生产陷入困境。在委党组的直接领导下,在委属有关单位的大力帮助下,我站积极组织实施了合肥蚕种场的划转工作,按照省政府会议纪要确定的四不原则,于9月6日成功实现了平稳移交。
三、当前蚕桑产业存在的问题
蚕桑生产为我省茧丝绸主产省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何做大做强我省的茧丝绸产业,必须大力推进蚕桑基地建设,提高科技含量,多产茧,产好茧。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蚕桑这一古老的产业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面临着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一个薄弱、两个不到位”。
一是蚕桑生产基础地位薄弱。突出体现在蚕种生产出现严重滑坡,蚕种生产单位普遍陷入经营困境。我省蚕种市场基本放开,在外省尚未放开情况下,蚕种时常面临外省种场计划外蚕种的冲击,导致省内蚕种价格混乱,同时经营成本和质量风险还在不断加大,蚕种场多生产多亏本,少生产少亏本,不生产也亏本,与去年同期相比,我省蚕种生产量下降了近2成。05年秋市场缺种,就是蚕种生产企业经营困难的一个反映。
二是蚕种市场管理不到位和生产技术服务还存在不到位的现象。蚕种管理经过2005年的着力整顿有所好转,但是无证经营和私人贩种比例还近达25%,外省调种报检有所增加,但还是有一些未经所检的蚕种流入市场,市场管理工作仍然任重道远。我省蚕桑技术服务体系虽较为齐全,但是基层蚕桑辅导员主要依靠订种收入维持生存,国家没有建立公共的技术服务体系,各地还不同程度存在以经营代替服务的现象,一些蚕桑生产上具有良好实用价值的生产技术没有得到有效认真地推广和普及。
四、2006年工作重点
据市场专家分析,我国茧丝库存下降,国内外市场对真丝产品需求量稳中有升,预计今后一段时间蚕丝和蚕茧价格将继续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另外随着劳动成本的提高,和我国在国际丝绸行业的垄断地位,茧价保持在较高水平也在情理之中。茧价高调必然刺激扩大种养规模,但是东部地区发展的空间有限,西部发展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下一步我省蚕桑产业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蚕农增收为核心,以蚕业科技进步为手段,以蚕种质量安全监管和蚕病综合防治为重点,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提高蚕农组织化程度,加快蚕种场改制步伐,合理调整蚕种生产和蚕桑产业布局,适度扩大种养规模,着力推进蚕桑产业化进程,争取蚕桑产业在全国位次有新的提高,蚕桑产业在农民增收中作用进一步加强,蚕桑产业成为我省农业实现中部崛起的新亮点。为此我们要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在适度引导蚕桑扩大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继续抓好省级优质蚕茧基地建设。在总结省级蚕茧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合理修正明年省级蚕茧基地建设的工作内容,适度增加基地建设增长幅度,科技服务体制创新等方面的内容,争取再新增3-4个省级优质茧基地县, 为2007年实现茧丝绸产业化发展的规划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继续搞好蚕种市场的整治工作,确保蚕种质量安全。蚕种质量纠纷事件每年屡有发生,为确保蚕种质量安全,明年省蚕种质量检验站要进一步改善检验条件和检验手段,把好源头关。省站还将继续配合相关农业执法机构,加大对违法经营蚕种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蚕种市场经营管理秩序。
三是创新蚕桑产业发展新模式,大力发展订单蚕业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我省有较大的茧丝加工处理能力,同时又靠近江浙等传统丝绸加工大省,为及时规避市场风险,解除蚕农生产的后顾之忧,明年要鼓励蚕桑生产基地与收烘部门或茧丝绸生产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产供销一体关系,促进市场导向对蚕桑生产的引导作用,促进茧丝绸企业加大对生产基地投入。同时也要鼓励具有市场意识的蚕农通过联户自愿成立专业技术合作组织,开展集体购买和共同贩卖,通过自身的经营和积累实现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四是加快蚕业信息网建设步伐,积极推动信息网络在建立茧丝价格联动机制和新技术宣传推广应用中的便捷作用。蚕业信息框架已初步建立,明年计划全省各主产区站均要加入蚕桑信息网络,通过网络及时把握了解市场动态和技术信息,努力实现各县站与省站能站在信息和技术的同一起跑线上,发挥网络的低成本的信息交流功能,促进各地在互相取长补短中提高科技种养水平。
五是加大关键技术的推广普及力度。蚕室消毒、高抗夏秋用品种推广、方格簇营茧技术和省力化养蚕技术是当前蚕桑生产上,提高产品质量,保障生产安全,增加蚕农收入的重要的关键技术,明年全省科技兴蚕工程将重点对这些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信息来源:安徽省蚕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