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铜梁县发春蚕种3万张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4-18 11:29:00
今年,铜梁县春蚕发种又上新台阶。到4月中旬,全县春蚕发种量达到3万张,比去年同期增长20%。
养蚕业是铜梁县的传统产业。为了把铜梁打造成重庆市的蚕桑高地,铜梁县从战略高度把蚕桑业摆在农业产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从1999年开始,经过3年努力,组织农民成片建设标准化良种桑园10多万亩,为振兴蚕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5年,铜梁县全年养蚕量已达8.9万张,产茧350万公斤,农民养蚕收入6701万元,养蚕户人平收入331元。发种、产茧、农民蚕业收入的人均占有量均居全市第一位,蚕桑生产已成为该县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铜梁县蚕业快速发展的经验,铜梁县为推进20万担优质茧基地建设而采取的“四个创新”,给铜梁蚕桑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技术服务创新
为大面积提高农民养蚕技术水平,铜梁县每年都组织相关部门开展科技赶场、科技讲座、现场参观等大型宣传活动,并实施了对全县1万名科技养蚕专业户的系统培训。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县蚕业部门每位技术干部联系1-2个乡镇、每月下基层和农户技术指导10天以上,指导建立一个100亩桑园示范片、指导建设一个年养蚕100张的社、联系指导1-2户年养蚕10张以上大户。
蚕业科技创新
近年来,铜梁县随着农民外出务工人数的大量增加,一些地方因举家外出而出现桑园撂荒、有桑缺劳不养蚕或少养蚕,造成了桑树资源的大量浪费。针对这一情况,县蚕业局组织蚕业科技人员探索试验和研究,已成功地探索研究出了大蚕省力固定蚕台育与自动上簇新技术。去年,白羊镇梧桐村8社22户采用了大蚕省力固定蚕台育与自动上簇技术,全社养蚕202张,其中使用这一技术的达176张,占养蚕量的84%。该社去年农民养蚕收入达到17.52万元,同比增收7.23万元,全社人平仅此一项就增收337元。使用这一技术能降低养蚕劳动强度60%-70%,能减少养蚕用工50%以上。同时,还能降低养蚕成本和减少蚕病、提高养蚕单产和养蚕效益。
发展格局创新
前些年,铜梁养蚕主要分布在33个乡镇的13.7万余户,分散零星的饲养方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近年来,县里集中在17个乡镇的4.8万余户实施集中规模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琼江流域和小安溪流域为主的两个万亩蚕桑主产区,并在少云、大庙、石鱼等建成蚕桑标准化示范生态园4000余亩,17个乡镇养蚕量已占全县的85%,其中年养蚕5张以上已达2800余户,年养蚕100张以上的重点专业户386户、年养蚕40张以上大户3户。万担茧基地镇安居镇去年已实现发种10805张、产茧8314担、农民蚕业收入实现784.8万元、全镇人平251元。
分配机制创新
蚕桑丝绸业这一产业链条中,各环节的利益分配历来存在矛盾,尤其是鲜茧收购者与生产者(蚕农)之间的利益分配矛盾最为突出。去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以搭建蚕茧生产者与收购经营者公平竞争平台为手段,蚕业局会同县供销联社协助各乡镇组建了蚕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统一销售,提高了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实现了通过市场来引导和推动蚕业发展;另一方面建立了蚕茧收购价格听证、协商机制,收购价格趋向市场化,从而缓解了蚕农与收购业主之间的诸多矛盾,进一步理顺完善蚕茧收购体制,使全年蚕茧收购者所付茧价接近市场价,鲜茧收购均价较全市平均每公斤高出近2元。从而调动了广大蚕农的养蚕积极性。
信息来源: 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