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种桑养茧舞动丝绸业彩带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3-30 08:58:00
中国的茧丝绸资源、生产、加工、从业人员、贸易总量排名世界第一,生产量与出口量占世界总量的70%以上。目前,我国桑蚕生产的主产区东部地区却出现了明显的滑坡趋势,“东桑西移”随后应运而生。作为承接“东桑西移”老大的广西,能否把握好机会呢?带着这一问题,记者深入调查采访。
东部桑蚕失优势 广西产量占大头
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了打破我国茧丝绸业在国际上的优势地位,把大量资金和技术投向印度、巴西、东南亚和中亚一些发展中国家,这对我国茧丝绸业构成挑战。为了应对挑战,继续保持我国茧丝产品的品种、质量及成本优势,商务部决定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增强行业发展的后劲和竞争力,打造国际丝绸强国。
我国东部地区种桑养蚕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的桑蚕产区。但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土地资源的日益减少,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种桑养蚕在东部地区已逐步失去优势,出现明显的滑坡趋势。
与此相反,近几年西部地区蚕桑发展势头加快,特别是广西的产量已由2001年的52万担(占全国总量5.7%)增加到2005年的243万担(占全国21%),取代连续10年全国第一的江苏省,成为“新科状元”。种桑养蚕业的地区间梯度转移趋势已经形成,“东桑西移”是我国茧丝绸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有关部门决定实施“东桑西移”战略。
新品种适应气候 茧丝质量有提升
眼下,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暨全国茧丝绸工作会议选择在广西召开有着一定的意义。自治区经贸委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广西去年桑蚕业所取得的瞩目的成绩是此次会议选点的首要意向之一。
据了解,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广西一直用产量低、叶质差的土桑和茧小、丝短、丝质差、产量低的土种,亩产茧量难以提高。2000年以后,广西选育出了适合亚热带地区的“桂桑优12”和“桂桑优62”两个速生、丰产、叶质优良、适应性较强的桑树品种及“桂蚕一号”、“桂蚕二号”两个优质、高产、抗性强的蚕新品种,并在全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蚕茧业产量与茧丝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近年来,依托不断更新的蚕、桑品种以及栽桑养蚕技术,广西逐渐开始在一定范围内将一些单项技术加以组装并推广应用,使广西的单张蚕种产茧量由10公斤左右提高到35公斤以上,亩桑产茧量由55公斤提高到114公斤;蚕茧缫丝级别由2A级以下提高到3A级以上,且解舒率好,上车率高,彻底改变了广西蚕茧生产的落后局面,并为广西蚕桑生产技术整体奠定了基础。
2005年,广西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140.16万亩和14.03万吨,是2000年的4.67倍和4.75倍,蚕茧产量已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在全国的排位由“九五”期末的第六位上升到第一位,取代连续10年全国第一的江苏省,成为蚕茧产量的“龙头老大”。与此同时,广西的缫丝工业也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桑蚕丝产量从2000年的300吨发展到2005年的6153吨,是2000年的20.5倍,全国排位由第十四位上升到第五位。
蚕丝需求趋紧 广西桑蚕上乘
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副司长王北鹰举了个例子:目前冬季丝棉被出现一种现象,凡是卖冬季丝棉被的,基本上都标上“纯丝绸”字样。而国内各种丝类的需求量在12万吨左右,去年的需求还相对趋紧。另外,我国是丝织品的纯出口国,欧洲则是纯进口国,印度、巴西等国家也主要依靠向我国进口,因此国家有信心让广西发展桑蚕业。广西具有明显的气候优势,而且广西的种桑养蚕技术和蚕茧质量明显提高,蚕桑业的跨越式发展成为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途径。
中国丝绸协会秘书长钱有清也指出,广西处于南亚热带气候,日照、气温、降雨量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桑树生长期长,一年可养蚕7~10批,比长江流域地区多3~5批,而且蚕茧早上市1~2个月,晚收市1个多月,对全国蚕茧市场起到了调节作用。由于气候因素影响,广西蚕茧的茧层薄,每一颗蚕茧的丝长虽比东部地区短300米左右,但均匀度好,单纤变化小。这是提高丝绸产品质量的关键性指标,而东部地区的这些指标均不如广西。
据了解,目前广西全区范围内出现了宜州、环江、鹿寨、象州等一批优质原料茧生产大县(市)。2005年,仅南宁、河池、来宾、柳州、贵港五个桑蚕重点主产区,桑园面积就高达114万亩,占全区桑园的81.20%,蚕茧量超过了13万吨,占全区总产量的89.70%。2005年桑园面积达万亩以上的县(市)27个,年产鲜茧量达500吨(万担)的县31个。其中宜州市鲜茧年产量达2.7万吨(54.6万担),南宁市横县云表镇0.67万吨(13.5万担),分别成为全国桑蚕第一大县和第一大镇。
种桑养蚕不退劲 终端产品要发展
江苏华佳投资集团董事长王春花激动地表示,她一定要来广西投资。据了解,华佳集团创建于1970年,当时是一家镇办缫丝厂。王董事长告诉记者,广西具有地利、人力等优势,况且桑蚕的主要产区已经逐渐退出江苏,来广西投资潜力很大。
面对广西种桑养蚕业的快速发展,商务部市场运行调节司副司长王北鹰认为,广西目前仅仅是种桑养蚕,没有龙头企业的带动,商务部希望通过支持,提升广西桑蚕业的水平,再上一个台阶,即从种养到初加工,到出口和国内贸易,形成一条龙的产业链。
“广西还不适合过早地大力发展最终产业(桑蚕经过初加工之后的产业链发展),目前首要的是要做好做强‘东桑西移’的承接工作。”中国丝绸协会秘书长钱有清表示,产业发展要依据市场而定,产业结构、产业水平也要因地制宜,产业链的发展必须有一个过渡时期。一味地夸大深加工产品,目前对于广西来说只能是贪大求全。但不盲目发展并不表示不用发展,因根据实际情况,既抓“东桑西移”富民工程,也要促进丝绸消费;既要抓原材料生产,也要抓终端产品地发展。
信息来源:南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