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桑西移”暖热云南桑蚕产业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6-06 14:40:00
在“东桑西移”工程东中西部蚕桑基地建设洽谈会期间,代表们实地考察了云南保山隆阳区八鸭塘基地和保山茧丝绸公司。
代表们来到八鸭塘基地正赶上收茧日,周围十里八乡的农户车载肩扛地赶到这里卖茧。一位农户一边数着钱一边告诉记者,她的20多斤蚕茧卖了503元钱。记者了解到,这里原本没有人家,也没有桑蚕业,更谈不上桑蚕基地,而整个隆阳区蚕桑业也是种了挖,挖了种,形不成规模。
2001年浙江省海宁市丝绸集团公司专门组织人员对保山市隆阳区进行了认真考察,发现这里无论气候条件还是地理位置都非常适宜栽桑养蚕。虽然隆阳区种桑养蚕只是小作坊形式,却有久远的历史,只要引导得当就能形成规模。于是,他们根据海宁和隆阳实际,与当地政府达成了“东桑西移”建设蚕桑基地的意向,并正式创建了保山茧丝绸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个到云南种桑养蚕的东部企业,成功地移植了东部地区农业产业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保山公司投入资金为隆阳区2000多户农民买来优质蚕种,对农民进行统一培训和推广海宁现行省力省工养蚕新技术,指导农民种桑养蚕,解决农民技术落后、资金短缺、信息不灵等弊病,同时与农户签订收购合同,按“随行就市、按质论价、现金兑付”原则,统一收购蚕茧,并承诺对优质茧子实行每公斤15元最低保护价,各种茧子收购坚持不打“白条”。
保山公司的一系列措施和做法给当地农户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当地政府积极进行引导,说服农民打破过去一家一户零星分散经营的传统模式,参与规模化的种桑养蚕生产,为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农户赵某,从2001年1月开始在公司指导下种桑养蚕。此前,他主要是种玉米和红薯,农闲时外出打打短工,一年也挣不了多少钱。自从养起了蚕,他口袋里的钱多了,日子过得红火起来,还雇了6个长期工帮他养蚕,去年他的收入达到了5万元。在八鸭塘像赵某这样的农户还有很多。而隆阳区蚕桑业在几经“种了挖、挖了种”沉浮之后,至今年年初,已新植桑园5.7万亩,涉及13个乡镇,129个村。蚕桑业已成为当地继蔗糖、烤烟之后的又一优势产业,实现农业产值1350万元,使2万余农户增收。
保山茧丝绸有限公司徐利根董事长说,他来到云南保山,第一个感觉就是响应国家“东桑西移”政策没错。他总结道,云南劳动力、土地资源非常丰富,“第一车间”蚕桑种植基地质量超过东部,能源也便宜,有一段时间浙江煤炭每吨价格600多元,云南才200多元。而且,公司首期租赁隆阳区5000亩土地开发建设八鸭塘示范桑园基地,当地政府对发展蚕桑业给予了实实在在的支持。入滇5年来,公司已顺利投产自动缫丝生产线10组,去年公司年销售收入近亿元,利润逾900万元。徐利根告诉记者,保山茧丝绸有限公司计划“十一五”
期间投资5500万元,再建成投产10组自动缫丝生产线和年产300万米丝绸制品的丝绸织造厂。
云南省商务厅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国家实施“东桑西移”战略拓展了云南蚕桑业发展空间,云南各级政府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蚕桑生产扶持力度。浙商在保山建丝绸厂,只是省外企业在滇共同发展茧丝绸产业的一个缩影。他兴奋地说到,得益于国家“东桑西移”产业政策引导,蚕桑业在云南已渐成规模,截至目前已有8家东部企业投资云南蚕桑生产,发展桑园15万亩,投资新建和改造缫丝生产设施设备,新增自动化缫丝生产设备40组,新增年缫丝生产能力16000绪,年产生丝1400吨。目前,云南省桑园面积共计80万亩,养蚕农户达17万户。
信息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