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桑西移工程实施 河南欲借东风重振桑蚕业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6-05-30 09:09:00
核心提示
土地紧张和劳动力成本的攀升,使种桑养蚕在我国东部逐渐失去优势。
目前,商务部正在打造“东桑西移”工程,计划用5年时间,通过政策、资金扶持等,加速东部桑蚕产业向中西部转移。
桑蚕业发轫之地河南也已吹响承接“东桑西移”产业转移的号角。其中,如何拉长茧丝绸的产业链条,对河南来说是避免这一产业大起大落的关键。
“东桑西移”总体目标确定
上周末,河南省贯彻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座谈会在郑州召开,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披露了商务部“东桑西移”工程的实施计划和扶持政策。
据介绍,为继续推进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加快茧丝绸行业结构调整,商务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实施“东桑西移”工程。
该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在中西部地区,建设200个技术先进、市场网络健全、万亩以上的桑蚕基地;发展50个以“公司+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规模的初级茧丝绸加工企业,30个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型丝绸工业企业;培育2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营销网络的国内外知名品牌。
“东桑西移”分两个阶段推进:2006~2008年打基础,形成一批万亩以上蚕茧生产基地,使桑蚕生产成为中西部一些地区的支柱产业;2009~2010年,中西部形成一批国家级重点蚕茧生产基地和具备一定规模的丝绸初加工能力,东部地区丝绸深加工水平全面提升,丝绸品牌加快发展,带动中西部茧丝绸业稳步发展。
为保证“东桑西移”稳步推进,国家将给予专项资金支持。商务部还将综合利用“国家茧丝绸发展风险基金”等多项扶持政策,推进茧丝绸科技创新,支持茧丝绸自主品牌发展。
据透露,一个通过验收的万亩桑园基地,将可获得200万元至240万元的资金支持。
“东桑西移”的战略选择
“东桑西移”是经济梯度转移的大势,也是我国丝绸行业增强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中国是丝绸之乡,我国东部地区是传统的桑蚕产区。种桑需要大量土地,养蚕需要大量劳动力,种桑养蚕在东部逐渐失去优势。
有数据显示,“十五”期间东部地区桑蚕生产下降9.1%,使我国在全球蚕茧生产的比重下降约两个百分点。
一些研究人士认为,“十一五”期间东部桑蚕业还将继续下滑。
与此相反,近几年中西部桑蚕业发展加快,广西的产量已由2001年占全国总量的5.7%,增长到2005年的占全国21%,取代“十连冠”江苏成为“新科状元”。
与东部相比,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源丰富,土地充足,特别是一些旱地、丘陵,种植普通经济作物难以产生较大效益;种植适应性强、生长周期短的桑树,不仅可使农民脱贫,还可涵养水源,净化空气,可产生良好的生态效应。
同时,“东桑西移”也是我国应对国际挑战、打造丝绸强国的重要措施。
河南备战“东桑西移”
国家的政策,在河南得到热烈响应。周口、南阳、信阳等地已做好了相关准备。
周口桑蚕业起步较早,后因种种原因逐渐萎缩,桑园保持在1.2万亩。1999年,周口从浙江引进人才和设备,把缫丝业重新搞活。此次借“东桑西移”工程这场“及时雨”,周口市准备利用当地不宜种粮的河道、河滩,再发展两万亩桑园。
南阳镇平县目前已形成“植桑―养蚕―缫丝―织绸―地毯”的完整产业链,当地“十一五”规划也提出建设桑园基地县,但当时没有得到商务部“东桑西移”的政策信息,他们将依此进一步调整规划。南阳社旗县规划有“缫丝工业园区”,并推出包括土地价格在内的多项优惠措施,吸引东部丝绸加工企业进驻。据透露,近期浙江一家丝绸企业将和社旗县正式签约,入驻该园区。
河南省丝绸进出口公司副总经理陈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河南丝绸发展历史悠久,有桑蚕养殖基础,市场服务体系较健全,全省有35万亩桑园,鲜茧产量3万吨,在全国排到前十位;实施“东桑西移”工程,为我省茧丝绸行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眼下,随着科技发展,丝绸应用领域正进一步拓展到医药、化工、装饰等领域,如人造皮肤、药用醋、彩色丝等。同时,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提高,过去主要出口的丝绸产品,在国内的需求也日益增强,特别是家纺产品领域。
桑蚕业应避免大起大落
“‘东桑西移’对河南来说其实不是‘西移’,而是回家了!”河南农大兼职教授、河南省云阳蚕业试验场的陆锡芳研究员说,桑蚕业最初就是从黄河流域传播开去的,河南桑蚕业经历了几起几落。
面对河南各地的激情,陆锡芳提醒,在承接“东桑西移”中,省里要考虑合理区划。
他分析说,发展桑蚕业,需要形成技术和市场网络,否则种桑树容易,配套跟不上,可能会劳民伤财;政府应该加大科技投入,让农民种一亩成一亩。
桑蚕业的确是个富民工程。比如,卢氏县从2002年起已把桑蚕业作为8个支柱产业之一。去年,卢氏县种植烟叶者,每亩平均收入1000元左右,而种植桑蚕者,80%每亩收入在2000元上下。
“要避免桑蚕业大起大落,我省需要在拉长产业链条上做文章。”陆锡芳说,从桑蚕到缫丝、织绸,直到出口或内销,链条的终端是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不要一哄而起;同时,对我省来说,要加强桑蚕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如桑树枝干磨粉后可栽培食用菌,蚕沙(粪)富含叶绿素可用于制药等。
河南省茧丝绸协调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说,面对“东桑西移”,我省形成初步意见,今年重点培育优质蚕茧基地县12个,支持4个龙头企业建设4个万亩桑园基地,养蚕大棚550个、小蚕共育室15到250个,支持3到5个配套蚕种场更新改造种仪器和设备等。
他同时提醒,在迎接“东桑西移”中,各市县要从自身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和市场规则,尊重农民意愿,不要一哄而上,特别是绝对不能侵占基本农田,“毁农改桑”。
丝绸应用领域除了服装以外,正进一步拓展到医药、化工、装饰等领域。
信息来源: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