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农卖茧好伤心--关于铜梁县蚕茧收购的调查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7-26 10:03:00
7月12日上午,铜梁县围龙镇几十位蚕农把刚收下的夏蚕茧背到镇蚕茧收购站期待收购,然而,他们盼到傍晚时分蚕茧站也不开秤收购。于是,镇里打电话到县主管部门蚕业局,主管部门经过协调,直到晚上9点,才开秤收购。
蚕农:卖茧好伤心哟
7月14日上午11点多钟,记者赶到铜梁县大庙镇蚕茧收购站,灼热的太阳下,蚕农排着长队在等着交售蚕茧。
交售场内,没有前些年那种为售茧的蚕农准备的开水、十滴水等防暑药,没有设立公平秤,只有两个窗口在收购。
双碾村蚕农刘文菊把蚕茧递进窗口里,收购人员用手抓起一把茧,凭肉眼看了看,放到秤上称了后说:“5.9公斤重,扣300克水分,13.2元1公斤,你卖不卖,不卖就拿走?”
这位50岁的农村妇女眼里闪着泪花,迟疑了一会:“卖了吧。”
“你没问一下他们为啥要扣水分,为啥只给13.2元1公斤?”记者问刘文菊。
“问了又有啥用,还不是他们说了算。”刘文菊说,“这周围几十里地的茧站都是一个老板的,听说县外的收购价高一点,但又隔得远。哎,现在卖点茧好伤心哟!”
说卖茧伤心的不止刘文菊,蚕农们都围上来,向记者诉说着卖茧的伤心处。
“不但要被扣水分,还差秤。”从福果镇稻香村来卖蚕茧的吴国栋说,他前一天来卖的茧,在家里称的是25.2公斤,在茧站被称成23.3公斤,差了1.9公斤。茧站里又没有设立公平秤,只好吃哑巴亏。
茧站站长:肉眼验级协商收购
记者找到大庙蚕茧收购站站长侯有华,向他了解蚕茧收购中的情况。
“我们这是凭肉眼验级,协商收购。”他说。
“这肉眼验级如何操作,又如何协商收购呢?”记者问道。
“就是收购人员凭肉眼的观察后,然后定级,定扣除水分的多少。协商收购就是问农民卖不卖,愿卖就卖,不愿卖也不强求。”他说:“老板(铜梁县丝绢绸公司)给我们定的收购均价是13.5元1公斤,我们站昨天收购的均价是13.58元1公斤。”
蚕业局长:两个收购业主有差距
当天中午,记者找到了铜梁县蚕业局局长陈有劲,请他谈了谈全县的蚕茧收购情况。
陈局长说,目前铜梁县有两个蚕茧收购业主,一个是铜梁县丝绢绸工业有限公司,一个是铜梁县安居丝绸有限公司,两个业主都是私营业主。这两个业主实行划片收购,县丝绢绸工业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县内的腹心地带,安居丝绸有限公司负责的是少云、安居、高楼、水口等11个与潼南、合川交界地区的乡镇的收购。
陈局长说,在今年夏蚕的收购中,这两片的收购有差距,目前县丝绢绸公司收购的均价是每公斤13.5元左右,安居丝绸公司的收购均价是每公斤13.8元左右,从表面看,两个收购业主的收购均价相差不大。但安居丝绸公司的收购点不扣水分,如果按县丝绢绸公司收购站按5―10%扣除水分计算,安居丝绸公司所划片收购的实际均价要高出每公斤1元左右。
“那为啥安居丝绸公司所划片收购点又不扣除水分呢?”记者问道。
“这很简单,因为安居丝绸公司所划片地处三县(市)交界地区,如果要扣水分,农民就有可能把茧子拿到外地去卖。”陈局长说。
最近,记者就铜梁县蚕茧收购中农民不满意的现状与铜梁县县委书记马平,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沈祖志,县蚕业局局长陈有劲等进行了一番探讨。
“垄断经营”尚属合法
农民卖茧伤心,铜梁县的官员们在表示同情的同时,也感到有点无可奈何。
“现在的收购业主成了最大的‘茧贩子’。”沈祖志说,现在县内的两家收购业主,主要行使了收购权,却未搞好加工,收购起来的茧子,除少部分进行了缫丝外,大部分烘干后直接卖茧子,从中赚取利润,导致县里缫丝加工环节的税收流失。
由于全县只有两家收购业主,又是划片收购,各自在自己的“收购领地”里设点收购,加之收购中又没有仪器检测定级,凭肉眼验级,由收购人员说了算,造成了实质上的“垄断经营”。
而这种“垄断经营”又是在政策保护下的合法经营。2002年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等部委联合颁发的《茧丝流通管理办法》中规定,鲜茧收购实行资格认定制度,被认定的鲜茧收购单位及其收购站(点)应在登记的收购区域范围内收购鲜茧。这一规定赋予了被认定收购单位实质上的区域“垄断经营权”。蚕茧工程遭遇难关
铜梁县从2001年开始实施20万担蚕茧工程,经过几年的努力,到去年底为止,已经发展起桑园14万亩,收购蚕茧5.6万担的规模。
但是,如果不能在流通体制上形成有效保护蚕农利益的机制,老是让蚕农卖“伤心茧”的话,将会挫伤蚕农的积极性,使20万担蚕茧工程的实施受到威胁。铜梁县的官员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市场经济需要竞争。”马平说,铜梁的蚕桑生产也需要有竞争才行。
可是,如何才能在现有的茧丝流通政策下引入竞争机制呢?贸工农一体化是出路
去年初,铜梁县通过组建蚕桑专业合作社,在打破“垄断经营”上迈出了一步,可惜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有益的一步很快就夭折了。
去年春茧收购中,铜梁县建立的33个蚕桑专业合作社提前一个星期,由理事长与县内的两家收购业主进行商谈,并签下合同,对蚕茧的收购价格、收购时间等进行了约定,并由收购业主付给专业合作社一定的组织费。春茧收购下来,铜梁的蚕茧收购均价每公斤比全市的均价高出1.5元。
可是,到了夏蚕茧收购时,这一办法因种种原因就夭折了。但它却给打破政策保护下的“垄断经营”探索了一条出路。
2001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2002年市政府关于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中都明确规定,实行鲜茧收购资格认定制度,只要具备与蚕农建立长期稳固的产销关系;具有固定的收购场地、评茧仪器、烘茧和仓储设施;具有相应的收购资金;具有国家规定的且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有健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和管理制度等4个条件,就可获得有关部门的鲜茧收购资格认定。
“在全国已有一些地区迈出了这一步。”陈有劲说,在广西,就已经形成了几千亩桑园一个收购业主的机制,大家在国家相关收购政策下实行有序竞争。
目前,铜梁县的大庙、福果、围龙等蚕桑专业合作社已经向县有关部门提出了申请,希望获得贸工农一体化的蚕茧收购资格。
信息来源:华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