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苏州蚕桑专家榆林“变戏法”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5-08-01 07:18:00
上塬顶,下壑底,找到了适宜黄土高坡的桑树良种,38摄氏度高温不换衣不洗澡,还把苏州的渔网搬进了窑洞,让横扇镇的饲育箱和陕北的灶台结了“亲”--
最近,苏州市农林局收到了一封来自榆林市吴堡县农业局的邀请函,邀请函言辞恳切:今春,在苏州专家的帮助指导下,车家塬、于家圪崂两个小蚕共育点平均张产达到了42.5公斤,张产值达722.5元。本地养蚕从来没有取得过这样好的收成,村民们欢欣鼓舞……我县秋蚕生产将于8月初开始,根据蚕农的强烈愿望,请求你局让王承欣、卜金星等专家再来吴堡指导秋蚕养殖……今年4月初,苏榆政府签订了两地的蚕桑协作项目,这也是苏州市对榆林市的首个农业扶贫项目。随后,苏州市农林局就派出蚕桑业的专家组分批次赶赴榆林市吴堡县,为当地农民指导养蚕。近日,在第三批专家赴榆前,记者来到市蚕桑站,请站长王承欣讲述苏州专家们在黄土高坡的生活和工作故事。
上塬顶,下壑底,寻找适宜黄土高坡的桑树良种--专家找到了“吴堡桑”蚕桑协作项目的实施地是在陕西省延安以北250公里、榆林市南部吴堡县地势最高的塬上。这里气候干燥,蚕茧的质量非常高,含水率低、解舒率高,是制作丝绸料子的上等原料。然而,当地农民的蚕桑亩养量却很低,收益远不如苏州。今年4月,第一批苏州专家一行3人刚到吴堡县,顾不上长途跋涉的劳顿,扔下行李就直奔村间田头。他们得知,榆林市近几年退耕还林栽种了30万亩桑地,大多数桑苗都是花高价从浙江引进的优良品种。没想到,桑苗种下后,桑叶小得像猫耳朵,桑梗细得像柳枝,亩收益不及江浙一带的1%,症结是“水土不服”:浙江桑适宜生长在大肥大水的环境里,在贫瘠、干旱的黄土高坡“发育不良”。苏州专家很快提出了“桑树品种本土化”的解决办法,专家们上塬顶、下壑底,寻找适种的当地桑品。三位专家都已经不年轻,但是,他们在几天的时间里,穿越了7个自然村,最后从屹立在塬顶的桑株中,考证出一个被他们取名为“吴堡桑”的本地品种,不仅长势好而且耐旱耐瘠。“就是它了!”苏州专家在黄土高坡上如获至宝,建议当地把“吴堡桑”作为当家品种,并立即着手扶持一批农户培育。王承欣介绍,现在,当地农户自繁的桑苗已经绿意丛丛,预计今年可产20万株桑苗,不仅可以满足基地农户的桑品本土化,还可以供应榆林其他地方。
早上一杯水漱口,晚上一瓢水洗脸洗脚还要搓一把泥袜子,38摄氏度高温不换衣不洗澡--“扁鹊”克蚕病6月初,当第二批苏州专家赶到吴堡县时,正是当地春蚕的小蚕养殖期。让苏州专家感到吃惊的是,塬上30%的农户家里的小蚕已经出现僵蚕,并在不断蔓延,农民束手无策。王承欣说,其实这类蚕病并不难治,关键是要在当地具有的蚕药中选对药品。尽管这样,由于蚕病普发,66岁的王承欣和57岁的卜金星两位专家常常是干到半夜三更。两位专家入乡随俗,跟着当地农民一起喝小米粥,一起睡炕头。吴堡县是个严重缺水的地方,一年中仅7、8、9月份有降雨,当地居民一年要用的水全靠这几个月的雨水积累。两位专家在吴堡县的时候,正是当地用水“青黄不接”的时候:雨季还没来,隔年的积水也差不多用完了,偏偏又逢高温酷暑期,最高气温达38摄氏度以上。为了不给当地农民添“麻烦”,两位专家坚持不换衣服、不洗澡,满身的黄土抖一抖就算过去了,一天所用的水也就是一杯加一瓢:早上起床,用一杯水漱漱口,晚上用一瓢水洗了脸再洗脚,洗完脚后还要搓一把脱下来的泥袜子。两位专家一家一家地跑,一夜一夜地干,直到全面控制住蚕病。紧接着,两位专家因势利导,提出了从根本上解决蚕病问题的“三条技术推广主线”,并就地编写了简明的“主线技术纲要”,分发到每家每户。春蚕一季,当地蚕农普遍出现了高产丰收,一张种要比过去多收近100元,还纷纷要求扩养秋蚕。
苏州的渔网走进了窑洞,横扇镇的饲育箱和陕北的灶台结了“亲”--苏州专家巧手改蚕具苏州专家发现,要想让当地农民养蚕增收,还有只“拦路虎”,那就是当地过于简陋的养蚕工具。吴堡县农民大多住在窑洞里,蚕宝宝自然也住窑洞,而且,当地农民常常将小蚕养在炕头,“人蚕共炕”将就着。不均匀的温度和湿度,常常让一张蚕种大的大、小的小,甚至“三代同堂”。过去,当地蚕农唯一的出路就是从江浙一带购买蚕匾,价格在15元/只左右,每张蚕种需用30多只,根本承受不起。苏州专家与当地农民一起商量,试着就地取材,把随处可见的桑梗、葵秆、银条、扫把等编扎起来当蚕架,几乎不需要成本投入。为填补当地小蚕期间调温调湿设施的空白,专家们把吴江横扇镇的饲育箱和陕北灶台结合,创新灶台式饲育箱,温度湿度可自如升降,而且可以把蚕宝宝请出炕头,解决“人蚕共炕”。大蚕饲养没地方是窑洞养蚕最为突出的矛盾。专家们又利用苏州的渔网制作大蚕敞网式饲育平台,每台7层可以上下移动,既省力省本又轻巧方便,窑洞养蚕容量一下子增加了1到2倍。车家塬村一户刘姓蚕农激动地说:“苏州专家真是神!你们来了等于给我家送来了1000块钱!”感激不尽的当地农民纷纷主动要求招待苏州专家,最高标准是面饼里打只鸡蛋。如今,苏州农林部门已在第一时间组织好了第三批赴榆专家。王承欣介绍,第三次赴榆,他们的要求是要将那里目前张种3万粒蚕卵平均38.5千克的张产水平,先提高5千克,尽量帮助扩大当地农户的收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