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宁南县狠抓蚕业不放松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5-16 07:44:00
今年,宁南县蚕业生产遭遇了去冬今春持续干旱的影响,生产形势不容乐观。面对诸多的困难,县委、政府进一步加强了对蚕桑生产的领导力度,班子内部建立了工作责任制,形成了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确保了蚕桑生产的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
业务技术部门充分发挥参谋作用。为党委、政府制定蚕业发展规划和完善蚕业生产扶持奖励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党委、政府提出检查、督促、考核蚕桑生产的相关办法,做到生产环节有的放矢,保证了蚕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充分调动了基层工作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蚕业生产力的发展。
继续实施蚕桑生产全程技术承包服务。以茧站为单位划片区承包指导乡镇的蚕桑生产;以个人为单位承包村、社、共育室、农户的技术服务。蚕业局员工分阶段深入到农村,从育苗、栽桑、嫁接、剪伐、桑树水肥管理、小蚕共育、大蚕饲养、上蔟采茧、消毒防病等环节抓起,卓有成效地解决问题,与广大群众同劳动,既密切了干群关系,又使技术指导服务得以落到实处。
狠抓桑树管理基础工作。一是调整了育苗、栽桑的补助政策。把集中成片、规模栽桑作为补助的重点,使桑树栽植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狠抓了修枝养型、配方施肥、松土灌溉、喷施石硫合剂等为主要内容的桑树冬管工作。去年推广石硫合剂340吨,桑树专用肥2300吨,桑树嫁接量达1000万株。三是狠抓了桑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坚持统防统治的基础上,邀请了西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对全县的桑树病虫害情况进行了普查,由于防治措施得力,在州内部分县(市)大面积暴发桑粉虱灾害的严峻形势下,宁南县红蜘蛛和桑粉虱的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狠抓养蚕常规技术的落实。抓住小蚕共育、大蚕饲养、上蔟管理,消毒防病等关键环节,加大蚕桑技术的培训力度。全年累计培训人员3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万余份。坚持以种配药,强化消毒防病工作。杜绝了大面积爆发蚕病的现象。
为进一步增加蚕桑生产的科技含量,今年蚕业局加大了对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一是推广小蚕防干育,共育期间采取两次除沙。二是统一了全县小蚕共育室的考核管理。三是狠抓了蚕品种的引进试养工作。引进了浙江的“秋风·白玉”和云南的“云7×云8”两个新品种,为提高全县蚕茧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在资金极度紧缺的情况下,投入资金约600万元,为进一步改善养蚕基础设施,增加蚕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蚕茧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认真执行省、州、县关于桑茧收购的政策,合理制定蚕茧收购价格,既考虑市场行情的变化,又兼顾农民利益的实现。全年收购鲜茧530多万公斤,蚕农实现售茧收入5200多万元。保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对《蚕茧收烘质量目标考核办法》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做到在提高烘炕质量的同时既不能坑害商家和蚕农的利益,又不能增大成本。公司业务组加强对各茧站收烘质量的测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完善烘茧设备和工艺,提高蚕茧质量。新安装CL型热风循环式自动烘茧机3台,使全局烘茧机的总数达到9台,对烘茧费用的降低和保全茧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烘茧工艺方面,针对不同的茧季、不同的蚕品种、不同的气候条件用不同的温湿度对蚕茧进行烘炕对比,对部分烘茧工艺参数进行了调整,干茧适干率较以往提高了3—5个百分点,解舒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清洁和洁净度提高了1—2分,得到广大缫丝商家的赞誉。
面对变化莫测的茧丝市场,公司通过各方面的渠道,充分了解茧丝行情,准确把握茧丝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找准干茧销售价位,为经营销售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在贸易往来中一贯坚持装包的干茧整理必须规范,表里如一,对掺杂使假影响销售信誉的行为予以严厉处罚。认真听取客商对蚕茧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工作中及时予以改正和弥补。由于销售策略对路,诚实守信,全年销售干茧达23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可达7700多万元,税利达2600多万元,在茧丝市场疲软之年,仍然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提高蚕茧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宁南蚕茧占有市场的份额,把树立蚕茧品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了国家优质蚕桑基地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并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宁南县蚕茧的“南丝路”牌商标,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评为“国家权威检测达标品牌———中国质量检测连续合格产品”,并荣获了“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的称号。
业务技术部门充分发挥参谋作用。为党委、政府制定蚕业发展规划和完善蚕业生产扶持奖励政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为党委、政府提出检查、督促、考核蚕桑生产的相关办法,做到生产环节有的放矢,保证了蚕业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和技术措施落到实处,充分调动了基层工作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蚕业生产力的发展。
继续实施蚕桑生产全程技术承包服务。以茧站为单位划片区承包指导乡镇的蚕桑生产;以个人为单位承包村、社、共育室、农户的技术服务。蚕业局员工分阶段深入到农村,从育苗、栽桑、嫁接、剪伐、桑树水肥管理、小蚕共育、大蚕饲养、上蔟采茧、消毒防病等环节抓起,卓有成效地解决问题,与广大群众同劳动,既密切了干群关系,又使技术指导服务得以落到实处。
狠抓桑树管理基础工作。一是调整了育苗、栽桑的补助政策。把集中成片、规模栽桑作为补助的重点,使桑树栽植向规模化方向发展;二是狠抓了修枝养型、配方施肥、松土灌溉、喷施石硫合剂等为主要内容的桑树冬管工作。去年推广石硫合剂340吨,桑树专用肥2300吨,桑树嫁接量达1000万株。三是狠抓了桑树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在坚持统防统治的基础上,邀请了西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对全县的桑树病虫害情况进行了普查,由于防治措施得力,在州内部分县(市)大面积暴发桑粉虱灾害的严峻形势下,宁南县红蜘蛛和桑粉虱的危害得到了有效控制,把损失降到了最低限度。
狠抓养蚕常规技术的落实。抓住小蚕共育、大蚕饲养、上蔟管理,消毒防病等关键环节,加大蚕桑技术的培训力度。全年累计培训人员3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万余份。坚持以种配药,强化消毒防病工作。杜绝了大面积爆发蚕病的现象。
为进一步增加蚕桑生产的科技含量,今年蚕业局加大了对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一是推广小蚕防干育,共育期间采取两次除沙。二是统一了全县小蚕共育室的考核管理。三是狠抓了蚕品种的引进试养工作。引进了浙江的“秋风·白玉”和云南的“云7×云8”两个新品种,为提高全县蚕茧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在资金极度紧缺的情况下,投入资金约600万元,为进一步改善养蚕基础设施,增加蚕业生产的科技含量,提高蚕茧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认真执行省、州、县关于桑茧收购的政策,合理制定蚕茧收购价格,既考虑市场行情的变化,又兼顾农民利益的实现。全年收购鲜茧530多万公斤,蚕农实现售茧收入5200多万元。保护了蚕农的生产积极性。
对《蚕茧收烘质量目标考核办法》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做到在提高烘炕质量的同时既不能坑害商家和蚕农的利益,又不能增大成本。公司业务组加强对各茧站收烘质量的测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完善烘茧设备和工艺,提高蚕茧质量。新安装CL型热风循环式自动烘茧机3台,使全局烘茧机的总数达到9台,对烘茧费用的降低和保全茧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烘茧工艺方面,针对不同的茧季、不同的蚕品种、不同的气候条件用不同的温湿度对蚕茧进行烘炕对比,对部分烘茧工艺参数进行了调整,干茧适干率较以往提高了3—5个百分点,解舒率提高了2个百分点,清洁和洁净度提高了1—2分,得到广大缫丝商家的赞誉。
面对变化莫测的茧丝市场,公司通过各方面的渠道,充分了解茧丝行情,准确把握茧丝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找准干茧销售价位,为经营销售决策提供及时可靠的依据。在贸易往来中一贯坚持装包的干茧整理必须规范,表里如一,对掺杂使假影响销售信誉的行为予以严厉处罚。认真听取客商对蚕茧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工作中及时予以改正和弥补。由于销售策略对路,诚实守信,全年销售干茧达2300多吨,实现销售收入可达7700多万元,税利达2600多万元,在茧丝市场疲软之年,仍然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进一步提高蚕茧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宁南蚕茧占有市场的份额,把树立蚕茧品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建立了国家优质蚕桑基地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并向国家商标局申请注册宁南县蚕茧的“南丝路”牌商标,被中国质量检验协会评为“国家权威检测达标品牌———中国质量检测连续合格产品”,并荣获了“四川省农产品知名品牌”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