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注册
English
总部客服电话 : 13506730168 0573-82111407 广西办事处 : 13567378882 湖州办事处 : 13957350021 茧丝公检信息查询
中国茧丝绸经贸代表团赴加拿大、巴西经贸考察报告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4-14 09:59:00



  由国家茧丝绸协调办公室李朝胜处长为团长,商务部、中国贸促会、中国丝绸协会以及部分地方省茧丝办、丝绸公司、丝绸企业参加的“中国茧丝绸经贸代表团”一行15人,于2月25日至3月12日赴加拿大、巴西进行了经贸考察活动。代表团先后拜会了巴西巴拉那(PARANA)州农业厅,与巴拉那州农业厅副厅长、代理州长ENG AGR先生以及州纺织丝绸协会、工商联合会、丝绸公司、蚕农的代表进行了交流座谈,实地参观了LONDRINA地区3户蚕农的桑园和巴西最大的丝绸公司缫丝生产线,考察了桑树品种、蚕茧质量、缫丝生产水平等;还参观考察了加拿大大型农业现代基地—南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了解了现代农业产业化运作模式。代表团成员分别与有关方面就经贸、技术合作进行广泛的探讨,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建立了友好的联系,此次经贸考察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主要就巴西考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巴西经济及贸易管理概况

  巴西位于南美洲东部,面积851.2万平方公里,占南美洲总面积的47.3%,雄踞南美各国之首,居世界第五位。巴西现有人口1.64亿人,也居世界第五位。巴西拥有拉美最为完善的产业体系,经济实力居拉美首位。历史上巳曾经一度是单一农业经济国家,蔗糖、咖啡等为其主要经济作物。20世纪初,巴西开始工业化进程。从五十年代起,巴西推行“进口替代”经济模式,并依靠大量举借外债获得了经济腾飞,其中 l967-1974 年经济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1%,创造了“巴西奇迹”,并初步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其后近20 年的时间里,巴西一直为外债和通货膨胀所困扰,经济发展陷于停顿。1994年7月巴西推出“ 雷亚尔计划”,成功地控制了恶性通膨,使巴西经济出现了一个稳定增长的时期。但财政和经常项目双赤字问题却日益严重,对外资依赖急剧加深。在东南亚和俄罗斯金融危机冲击下,巴西被迫于 1999年初宣布采取浮动汇率制。雷亚尔兑美元大幅贬值。由于巴西政府执行了严厉的财政调整措施,增收节支,使巴西经济迅速走上恢复之路,2000年经济增长达4.46%,通膨也基本得到了控制。2001年,受全球经济不景气、阿根廷经济
危机和国内电力危机影响,巴西经济增幅将下降至 2-2.5% 左右。

  2000年巴西国内生产总值10890亿雷亚尔(约合5958.5亿美元),增长率为4.46%;工业、农业、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分别为33.1%、9.1%、57.8%,分别比上年增长4.79%、2.90%、3.6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560雷亚尔(约合3587美元),增长率为3.1%;通膨率为5.97% 年,平均失业率为7.l%。

  巴西负责外贸管理的政府职能部门主要有三个:外贸委员会、外交部和工业发展及外贸部。其它还涉及财政部、农业部和卫生部等部门。(一)外贸委员会:为总统府直属机构,是对外贸易政策的决策机构,其成员由总统府民事办公室主任、外交部长、财政部长、农业部长、工业发展及外贸部部长(任委员会主席)、计划预算部长、中央银行总裁等组成。外贸委员会有常设秘书处(办公地点设在工业发展及外贸部大楼内),常务秘书由总统直接任命。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外贸政策和方针,对外贸法律和法规有解释权,调整进出口关税,对不正当贸易进行调查,制定出口信贷和保险的有关方针政策,评估汇兑、货币、金融措施对外贸的影响,制定鼓励外贸出口政策,确定对外贸易谈判的总体原则和协调政府与企业间的关系等。(二)外交部:为双边和多边对外经贸重要活动的牵头单位,主要由一体化经济和外贸事务秘书处(副部级单位)负责,协调处理巴西在地区一体化和对外经贸关系中的有关事务, 负责双边和多边谈判,下设经济司、科技合作司、拉美一体化司和贸促司。(三)工业发展及外贸部:为对外贸易的技术操作部门,由外贸秘书处(副部级单位)负责,制定并具体执行国家外贸政策,参与国际经贸协定的磋商。下设外贸局、贸易维护局、外贸政策司和国际谈判司。巴西的海关事务由财政部下属联邦税务总局具体负责,包括海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关税的征收以及海关监管制度的实施等。

  巴西主要通过多边和双边机制来解决贸易争端。巴西政府十分重视WTO在解决贸易纠纷方面的作用。在处理和解决贸易争端过程中,从维护本国利益出发,善于利用各种外交和经济手段处理和解决贸易纠纷。不仅重视利用争端当事方的双边磋商机制,同时根据争端的对象、内容、性质和事态的发展,充分、适时、有效地利用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解决贸易争端,并始终把双边磋商机制作为解决贸易争端的基础,取得较好成效。截止2001年底,巴西根据世界贸易组织有关《关于争端解决规则与程序的谅解》向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构直接提出的磋商请求共15起,其中9起由争端解决机构通过专家组上诉机构报告的方式解决,6起通过磋商程序或其它方式解决,共涉及到发达国家10起,占67%,发展中国家5起占33% 。

  二、巴西蚕丝业发展情况

  (一)发展历史

  大约在十九世纪初,葡萄牙人将蚕丝文化带进了巴西。巴西蚕丝的工业发展起步于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移民带进了近代的养蚕技术并创办了机械缫丝厂,巴西的蚕丝业稍有发展。进入30年代,随着日本移民的增加,巴西的蚕丝业以圣保罗为中心得到了较大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为了满足国内军需,向巴西大量购进生丝,为巴西蚕丝业提供了发展机会。蚕茧生产量由1940年的721.5吨,增加到1945年的6144吨,生丝生产量由1940年的70吨,增加到1945年的751吨,生产经营桑蚕茧丝企业达100多家。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桑蚕业得以恢复,生丝出口不断增加,再加上美国化纤工业的发展,以及战后世界生丝消费的低迷,给大战期间迅速发展起来的巴西蚕丝业以沉重的打击,蚕茧生产量由1945年的6144吨减少到1948年的464.8吨,生丝产量由1945年的751吨,减少到1948年的35吨,主要满足国内消费,用于妇女内衣等制品。原来的100多家企业被迫关闭、合并,只剩下37家。

  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蚕丝业由停滞转向衰退,由生丝出口国转为生丝进口国,同时,日本为了建立生丝多元化进口渠道,防止生丝国际市场为中国所垄断,积极策划和支持日本大公司到巴西兴办蚕丝企业。1972年,日本的伊滕忠公司,首先出资控制了巴西有名的生丝企业BRATAC,随后,日本的钟纺、丸红、神户生丝公司相继在巴西兴办了桑蚕茧丝一体化的蚕丝企业,并从日本引进先进的缫丝设备和生产管理技术,使巴西的蚕丝业在70年代初又得以迅速发展。1977年-1982年间一度停滞,1983年后又快速发展,养蚕户数由1982年的3782户增加到1991年的14596户。
自1992年起巴西茧丝业开始出现下滑,特别是东南亚金融危及爆发后,茧丝业受到严重冲击。目前,整个巴西茧丝绸行业正处于恢复时期。巴西原有的桑蚕茧丝企业只剩下BRATAC、KANEBO和COCAMAR三大缫丝公司,他们控制了巴西的全部桑园和缫丝业。巴西绸缎及丝绸服装生产比重非常小,几乎可以忽约不计。2002年度巴西鲜茧产量为9966吨,生丝产量1563吨。

  图1:近年来巴西蚕茧产量(吨)




  图2:近年来巴西生丝产量(吨)



  (二)蚕丝业现状

  1、蚕茧生产

  巴西的养蚕业最早从圣保罗开始,从十九世纪初到二十世纪60年代它一直是巴西养蚕业的主要产区,蚕茧产量占全巴西总量的98%。进入二十世纪70年代后,圣保罗州的养蚕业逐步萎缩,位于巴西南部的巴拉那州养蚕业则迅速发展,到80年代与圣保罗同成为巴西养蚕业的主产地,2002年巴拉那州蚕茧产量占全巴西的90%左右。

  图3:2002年度巴西各州蚕茧产量(公斤)


  PR 为Parana(巴拉那), SP为SaoPaulo,(圣保罗)MS为Mato Grosso(南马托拉罗索),SC为Santa Catarina,MG为Minas Gerais(米拉斯吉拉斯州)

  巴西由于土地资源丰富,天然降雨丰沛,人口少,桑蚕产业在发展初期就走上了规模化养蚕的道路。每个农场主平均拥有土地500亩,平均每户经营桑园50-60亩,均采用约300平米的大棚养蚕;平均每亩产茧25.9公斤,每户每年产茧1595公斤,每克蚕种产茧3.12公斤。巴西种桑养蚕经营方式有二种,一是由农场主与农户合作经营,即:农场主拿出土地,提供桑树苗、养蚕大棚、蚕具、肥料、药物等生产资料,由农户做雇工出劳动力,负责桑田管理、蚕的饲养和蚕茧采收,所得经济收入按6:4或5:5分成;二是由小农户直接经营。

  巴西桑园管理比较粗放,桑树需水全部靠自然降水(年降雨量平均在1300毫米以上),桑园主要分布在坡地,缓坡丘陵地上,不需平田整地,施肥量也少,除插植苗木时施入一定量的基肥外,整个生育期中,只施入少量肥或不施追肥。不育苗,主要采用硬枝插播建园。由于土地资源丰富,蚕农主要通过扩大桑园面积来扩大养蚕经济效益。桑园建设是按市场行情和是否便于机械化操作进行的,蚕丝市场好时,马上栽植苗木,半年即可收获喂蚕。不好时,桑园放任自长不养蚕或耕翻改种。桑树在田间的定植规格,一般不考虑土地的利用率、产出率,而是以便于机械化耕翻、施肥和采条为原则。

巴西蚕农养蚕主要采用大棚,平均每个农户有棚1.13个,在一个生长季节里,每棚可养蚕8-10次,每次可养蚕种60-70克(折合5张左右),平均产茧202公斤,一个生产周期,每个大棚可产茧1600-2100公斤。巴西蚕茧的茧丝纤度约2.4-2.7 dtex,茧丝长度1200-1400米/粒,鲜茧的出丝率接近15%,干茧的出丝率接近40%,鲜干茧的烘折率接近2.6,解舒率60%左右,以高于60%为主。

  蚕种制种由缫丝厂(公司)根据产品要求选育和培养。在生产季节里由缫丝厂(公司)集中催青,收蚁后由缫丝厂(公司)在工厂和养蚕产地的饲育所集中共育至二龄末(严格控制不同发育期的温湿度,喂叶量和蚕的发育空间)发给蚕农,饲养至上簇、结茧。在蚕农大棚中主要采用的是条桑育蚕,不除沙的省力养蚕法,自然上簇,方格簇结茧(12×13孔)。在此期间,缫丝厂(蚕丝公司)派总人数近1/4的技术和工作人员在桑园基地进行技术指导、催青、共育和茧的采收。生产的蚕茧个大、整齐、洁白,上车茧达92%,次等茧占7%,双宫茧占1%,解舒率平均在65%以上,茧丝长1000米以上。巴西蚕茧大小均匀,为后道缫丝采用自动化连续生产奠定了良好基础。

  2、生丝生产

  巴西的生丝生产是依靠日本的投资和技术转移发展起来的。进入70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劳动工资的上涨和原料茧的不足严重地制约了日本制丝业的发展。为此,伊藤忠、丸红等跨国贸易商社联合钟纺、郡是、神户制丝和昭荣等制丝公司于1972年前后在巴西投资设立了桑蚕丝一体化制丝公司。1972年巴西有11家现地制丝公司,1975年减少到6家。1975年巴西曾有15家现地和日系制丝公司,以后由于原料茧供应困难和国际市场茧丝价格的一时低迷,部分企业退出制丝业。1984年公有制丝公司8家,1990年减少到5家。1994年共有5家制丝公司8家缫丝厂,由职工5509人,所属蚕农12947户,有缫丝机66组1388台,生丝生产量为2445吨。1999年有3家制丝公司5家缫丝厂,其中Bratac公司有3家缫丝厂、Cocamar公司和Kanebo公司各有1家缫丝厂。
目前,巴西主要有三大缫丝公司(BRATAC. KONEBO. COCAMAR),其中BRATAC规模最大,由数个分厂组成,约生产生丝1000吨/左右,其他两家企业,各生产400吨/和250吨/左右。

  图4:2002/2003年度三大缫丝公司蚕茧收购数量(吨)

  图5:2002/2003年度(1563吨中)三大缫丝公司生丝产量的比重


  巴西大多数缫丝设备由日本进口,并采用日本技术管理与企业管理方式。缫丝生产从烘茧、选茧到煮茧,从煮茧到缫丝喂茧,均采取管道输送,形成了标准化、自动化、连续化大生产,为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缫丝生产线。缫丝设备为HR型自动缫丝机(400缫/组),车速普遍控制在200转/分左右(生丝22/24.2dtex),每组车的看台人数在4-5人/组,索理绪环节采用一人分管(丝吐自动成纱)。

  巴西目前生丝的质量水平基本上能控制在5A级的水平上,检验的手段和中国相同,一部分通用设备采用了一些现代产品(如天平、烘干机)。

  (三)蚕丝贸易
  
  巴西国内丝绸消费极少,其生产的茧丝主要用于出口创汇。巴西在20世纪70年代曾出口少量的蚕茧,以后由于国内制丝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原料茧供应紧张而停止蚕茧出口。80年代末期蚕业的大发展使蚕茧供求紧张的局面有了较大的改善,1989年共生产鲜茧15829吨比上年增加38%,于是从1989年开始又重新出口蚕茧。1991年出口干茧470吨,翌年增加到647吨,1993年达到829吨,近年由于国际市场茧丝价格的低迷,蚕茧出口逐年减少,1994年出口干茧475吨,1995年仅出口101吨,1998年恢复增加至569.2吨。1992年以前巴西蚕茧主要出口日本、韩国;1993-1994年巴西蚕茧主要出口日本和韩国,1994年出口日本的干茧达402吨,占出口总量的84.6%,出口韩国73吨,占15.4%。1995年开始把西蚕茧全部出口日本。

  巴西蚕茧的出口价格自1990年以来一直高于中国,近年巴西蚕茧的出口价格约高于中国10%左右。

  图6:近年来巴西蚕茧进出口数量(吨)



  生丝是巴西出口创汇的重要商品之一,90%的产量用于直接出口。巴西生丝由各制丝公司自行组织出口,但为避免相互削价竞销,丝绸协会对出口生丝实行最低限价制度。近年来,由于巴西生丝质量的提高和出口地的多样化,其生丝产量逐年增加。1985年出口生丝1231吨,1990年出口1388吨,1994年达到2542吨。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生丝出口量的增长速度快于生产量的增长速度,巴西的生丝出口率逐年上升。1994-1998年的平均生丝出口率达到94.6%,说明巴西的蚕丝也是以出口创汇为目的的市场导向型产业。

  图7:近年来巴西生丝进出口数量(吨)



  近20年来,日本、德国、美国和瑞士是巴西的传统生丝出口国,近年来印度和法国在巴西的生丝市场中的重要性有明显的增加。
 
  2002/2003年度巴西生丝出口国别数量及比重


  图8:2002/2003年度巴西生丝出口国别的比重


  三、巴西蚕丝业发展中值得借鉴的几点经验
  
  从巴西蚕丝业发展看,自受东南亚金融危及冲击以来,巴西整个蚕丝业一直处于调整、恢复阶段,蚕茧产量仅有1万吨、生丝产量也只有1500吨左右,与中国50万吨蚕茧、7万吨生丝相比,其规模和数量远远不如中国。但其许多方面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

  (一)贸工农一体化的模式

  巴西蚕丝业的发展除气候和土壤环境外,还得益于茧丝生产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模式。目前巴西三大缫丝公司,不仅负责生丝出口、缫丝生产,而且负责蚕种催青、小蚕供应、养蚕指导、蚕茧收购烘干等;蚕农实际上只负责种桑、饲养大蚕、结茧等部分,并且公司还派技术员进行现场指导,蚕茧生产基本按工厂原料生产车间的要求来组织,并把鲜茧收烘纳入工厂加工的第一道工序,使贸工农各环节形成一个有机的共同利益整体,有力地保证蚕茧质量和鲜茧加工水平,为缫丝自动化、连续化和缫制高品级生丝提供了条件。

  (二)先进的缫丝生产技术装备和现代化企业管理

  从参观的缫丝工厂看,从烘茧、选茧到煮茧,从煮茧到缫丝喂茧,均采取管道输送,蚕茧配送基本采用标准化定量自动配送;缫丝机虽是从日本进口,但许多地方进行了改进,从整个生产线看,巴西缫丝水平属当今世界一流,不仅有效地减少了用人,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使巴西生丝质量水平一直保持在世界的前列。同时,企业管理完全按照日本方式,车间生产井然有序,干净整洁,工艺、班组管理十分明嘹,这些都是缫制高品级丝的重要保障。

  (三)政府的有力支持

  巴西政府特别是巴拉那州政府对蚕丝业十分重视。作为农业大省的巴拉那州,始终把蚕丝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推动农业经济,制定配套扶持政策,减免土地和农产品税收,提供无息贷款和技术支持,使农民脱贫致富。1997年在巴拉那州政府的努力下,与世界银行签订了“巴拉那十二个月计划” 、共3.7亿美元贷款项目,用于支持巴拉那蚕桑发展。贷款分20年由巴拉那州政府偿还,而巴拉那州政府则无偿将贷款拨给蚕农和研究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