槲林更比桑林广——评《中国柞蚕》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4-22 10:51:00
标志性出版物作为一种新的追求已经为众多出版社所认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国柞蚕》一书显然不失为一部标志性出版物。先看一组数字:作者80余名,其中有60多人系书中所涉及科研成果的直接研制者,全书文字130余万,图片298幅,正文分8篇、37章……仅从这些数字就足以看出这是一部宏篇巨制。
当然,数字所反映的只是一个方面,对于一部标志性出版物,更重要的是看其内容所蕴含的政治、经济、科学等多方面的价值。柞蚕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在中国有2000多年的历史。早在公元前40年,山东半岛的牟平一带,就有人将柞树上柞蚕所结的茧子采回家,制成丝绵。“柞蚕食柞叶,民以作绵。”晋人郭义恭所撰《广志》中的诗句,就是“柞蚕”一词的早期显现。从汉朝到明朝,文献中关于野蚕成茧的记载不下五六十处。古代山高林密,人烟稀少,偶有柞蚕结茧被人发现,往往被视为祥瑞征兆。地方官员通常都要上报朝廷,求得皇上的欢心。柞蚕从自生自灭到正式的人工放养,曾经历了千余年的过渡时期。其正式人工放养最早出现在山东的鲁中南山区。柞蚕丝绸作为一种产业,也是由鲁中南山区开始的。“饲罢春蚕又饲秋,一年生计此中求。槲林更比桑林广,何必争先拜马头。”这刻于清代碑文的诗句,形象地抒发了鲁地山民放养柞蚕的一腔豪气。从清乾隆年间起,柞蚕进入快速发展期,逐渐形成了辽宁、山东、河南、贵州四大蚕区。中国柞蚕向国外的传播,以朝鲜为最早,其次是俄罗斯,被引种到日本是在1877年。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柞蚕又相继传入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阿尔巴尼亚、印度等国。在举世公认的四大发明之外,作为中国丝绸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柞蚕人工放养技术的发明创造也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个杰出贡献。
《中国柞蚕》作为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委员会的重点资助项目,不仅详尽地介绍了中国柞蚕的发展史,追溯了具有世界影响的中国丝绸文化的历史渊源,而且展示了柞蚕无可替代的多方面经济价值。柞蚕丝纤维挺韧、强牢、优雅、含蓄、吸湿、透气、抗紫外线、穿着舒适,其独具的风格享誉世界,具有十分广阔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不仅如此,柞蚕鲜蛹作为一种美味,含有18种氨基酸和钾、钠、镁、铁、铜、锰、锌、硒等多种微量元素和多种维生素。柞蚕蛹油的不饱和脂肪酸高达77%,而且富含有机锌,是难得的功能性营养品。用柞蚕蛹栽培的蛹虫草,具有抗惊厥、抗疲劳、提高免疫力、抑制肿瘤、舒张气管平滑肌的功能。甚至就连时常被人废弃的柞蚕蛹皮都是能提炼出壳聚糖的宝物。
当然,作为一部科学巨著,仅有纵向“史”的追溯和横向“用”的价值是远远不够的。《中国柞蚕》更难能可贵的是融会了中国柞蚕最新的科研成果,面向世界,系统地展示了中国柞蚕业在品种资源、病虫防治、生物工程等方面科技突破的成就和水平。近50年来,中国柞蚕业的科技工作者总计向国家贡献了322项专业科研成果,其学术水平居世界领先地位。其中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的重大科研成果占20%,成果在生产中的应用率达85%以上,强有力地支持了中国柞蚕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中国柞蚕》集中了60多名具有突破性成果的科研工作者参与该书的写作,对所有最新的科研成果均加以系统的整理和分类,使其作为中国柞蚕业发展过程中的科技财富,见诸文字,留予子孙,并以此推动中国柞蚕产业的持续发展和高度振兴,保持中国柞蚕科学研究在世界的领先地位。著述者的这种追求让人感动,由此才有了《中国柞蚕》对中国乃至世界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的加剧以及人们视野的不断拓宽,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为人所关注,为人所看重。《中国柞蚕》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柞蚕业的发展与山区生态环境建设具有天然的一致性。柞树作为世界性的水土保持优势林种,除了具有耐寒、耐旱、耐瘠等特点外,其林地吸水率和截留雨量都高于杉树、松树、桦树、刺槐林及多种针阔叶混交林地。并且柞树对土壤营养的返回量、贮藏量常常是松林的2~10倍。柞蚕业的发展,从资金积累和发展需求两个方面促进了柞林的繁衍扩大。而柞树的生长期又恰好与柞蚕的生长期对应,柞蚕食叶高峰期正是柞树叶龄达到老化的时候,所以柞蚕对树叶的吞噬并不影响柞树的正常生长。同时《中国柞蚕》还以最新的科研成果,详细阐述了阻止蚕场衰退的动力机制及技术措施,有了这些,不仅柞蚕业的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而且当地的环境也会得到极大改善,这显然是人类之于自然的一件难得的双赢好事。
《中国柞蚕》在突出重点分支学科的同时,兼顾柞蚕学科总体的完整性和系统性,既以展示中国柞蚕业应用科学研究和介绍现代最新研究成果为主,又做到了应用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实践的统一,坚持专业历史研究与现实衔接的统一,注重全书学术价值与生产实用价值的统一。书中不仅囊括了柞蚕和柞树的生物学基础,柞蚕的习性与生态环境,柞蚕遗传、育种和良种繁育,柞蚕放养、柞蚕虫鸟兽害及其防治等养育专业知识,还有柞蚕茧、丝、绸和柞蚕资源的综合利用,以及基因工程技术在柞蚕业上的利用等。所有关于柞蚕的方方面面的知识,都有精辟的介绍。全书布局合理,结构紧凑,语言精炼,细致实用。继《中国柞蚕品种志》之后,作为世界上第一部反映柞蚕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展示中国柞蚕学科巨大成就的综合性专著,《中国柞蚕》的出版,其作用既承前,更启后;既有现实的实用性,更有长远的指导性。
目前,世界蚕丝业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以现代科学改造传统的蚕丝业是摆在蚕丝业科技工作者面前的紧迫任务。柞蚕的基因工程以及资源的综合利用已经呈现出希望的曙光。《中国柞蚕》一书的出版,不仅给柞蚕学科注入了新的活力,而且还将对蚕丝业科学的变革和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人们有理由为中国科海书苑及世界蚕丝业科技园中又现出一朵璀璨的科技奇葩而欣慰。有理由为《中国柞蚕》铺就的中国乃至世界柞蚕业的光辉前程感到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