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丝绸进出口公司自营出口品牌首现广交会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4-20 08:44:00
生产企业自营出口比例越来越高,传统外贸公司利润越来越薄,在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
4月17日,第95届广交会进入第三天。由于琶洲新馆的启用,以纺织等轻工产品为主的流花路老馆内显得比往届冷清,但在三号馆一楼的B02展台内,四川丝绸进出口公司的工作人员却始终闲不下来———成群结队的国内外客商忙着看样订货。偶尔逛到这里的省内同行向该公司贸管部经理彭隐秋表达祝贺———因为省丝绸的“凯妮司”品牌于3月底在美国正式注册,成为省内传统外贸公司在国外获准注册的第一个自有品牌。
“从1982年组建至今,拥有自己的出口品牌就一直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目标。这一品牌的树立,将极大地提高四川出口丝绸产品的附加值,对省丝绸来讲,我们的总体利润率有望在今年实现翻番。”彭隐秋,这位被四川企业代表戏称为“团长”的“老广交”显得颇为兴奋。
四川丝绸近年来的发展轨迹是四川传统外贸企业的缩影。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对出口商品实行严格的配额管理,手握进出口大权的各类外贸公司成为“四川造”出口的唯一渠道,日子颇为红火。但随着我国加入WTO,出口配额被逐渐取消,近年来,生产企业已可申请自营进出口权,我省获权企业已超过3000家。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生产企业抛开了以前的外贸公司,直接和境外客商做起了生意。即使部分企业由于种种原因仍然通过专业外贸公司代理进出口业务,但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生产成本、价格等信息透明程度越来越高,“中间商”的利润越来越薄。彭隐秋告诉记者,2003年省丝绸出口1美元商品只能从中赚取5毛钱人民币的毛利,可谓低到极点。另一方面,敞开的出口大门,使众多初涉此道的企业出现了“低价盘杀”等恶性竞争行为。这种恶性竞争在丝绸行业被演绎到极致。2003年的广交会上,一家四川企业带头将2A生丝的出口报价压低至每吨11.5万元,而此前丝绸行业公认的价格底线为每吨12万元。“低价盘杀”搅乱了国内丝绸市场,本来利润已经很薄的丝绸行业也因此受到国际反倾销调查,遭受沉重打击。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局面,四川产品必须尽快从原料型出口为主导转向品牌架构,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抬高竞争的门槛。”长期从事省内中小品牌代理的彭隐秋深有感触地说。她认为,顺应这一形势,发挥专业外贸公司的优势,通过品牌架构提高四川产品的附加值,才是外贸公司乃至四川出口正确的发展方向。而在这一点上,沿海省市已经走得很远了。
以在美国成功注册“凯妮司”品牌为标志,省丝绸的品牌构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彭隐秋告诉记者,省丝绸已制定了一整套战略来打造这一品牌。首先,将建立自己旗下的纱线研发中心,重点从事纺织品原材料研发。同时,与省内高校合作组建服饰研究中心,并已聘请国内十大女装设计师之一担任其首席设计师。其次,采取下单生产的方式,全力生产属于自己的品牌服饰。此外,这一品牌还将在欧洲国家进行注册。不难看出,这将是一条以品牌带动生产、以营销带动生产的工贸结合之路。其市场效应也在广交会上迅速得到印证——广交会首日,“凯妮司”项下商品已签定60万美元订单。一些老客户评价,无论是在设计上,还是在质量上,“凯妮司”项下商品都比以往的商品有了很大提高。省丝绸的“兴奋”来得更为直接——1美元该品牌下的商品,利润达到了2元人民币。这样一来,省丝绸今年的2亿出口额中,只要“凯妮司”项下商品出口达到1000万美元,公司的总体利润率就将提高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