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金湖县农民要求尊重土地经营自主权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4-19 08:35:00
一头是农民要求尊重土地经营自主权,一头是政府要求合理合法调结构
●一头是政府违背民意硬性纠偏,一头是农民违约用地强烈抵触
●一头是农民追求现实利益最大化,一头是“龙头”追求长远效益最大化
3月初,江苏省金湖县金南镇吴桥等村的农民,联名致信农民日报,反映他们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受到“粗暴”干涉——镇、村组织对农民在桑树田里套种的杨树进行清理,仅吴桥村第九联组,就有33户农民承包地里的3000多棵杨树被拔、被砍。记者下村到户采访调查的结果,却发人深思。
农民土地承包经营自主权究竟有多大
3月11日上午,在金湖县城南郊的金南镇街头,听说记者来访,几个农民在向记者讲述镇里组织人员强行清理“桑套杨”情况时,都说“政府管得太宽了”,农民在自家地里随便种些树都不行,还有什么经营自主权可言?
中午12点多,当记者来到吴桥村第九联组时,农民纷纷将记者往他们的地里领,好让记者看一看“第一现场”:桑田里白白的树茬很是“惹眼”,被砍的杨树被堆放在田头沟坎,有的已有三四公分粗细。望着被砍的杨树,农民很是心疼:“再长一长,我们就可以‘苦’到钱了。可现在被他们毁了,全成了烧火柴!”
他们介绍说,今年2月26日,金南镇和金湖县丝绸总公司组织近百人,强行将他们组33户农民桑田里的3288棵杨树清理掉。“镇政府的用意是让我们多栽桑养蚕,好增加收入,可是,他们这样强来,不是在干涉我们正常的生产经营吗?”村民韦广梅说,他们之所以在桑树田里套种杨树,也有他们的苦衷:蚕茧市场波动大,风险大,时好时差,没有杨树的收入来得稳定、省心。
农户们也承认“桑套杨”对栽桑养蚕肯定有影响,但让吴桥村民颇感困惑和不平的是,农民在自己的承包地上,还有没有种什么和不种什么的经营自主权?
在回答记者代农民转述的这些疑问时,金南镇镇长王仲山说:“根据国家和江苏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化发展规划,我们金南镇基本农田种的12500亩湖桑均在规划区域内。”他说,根据国务院《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即使是农民的承包地,种不种什么,也都有法律规范。”
《基本农田保护条例》明确规定:“经国务院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占用基本农田发展林果业和挖塘养鱼”;最近国务院发出《关于坚决制止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等行为的紧急通知》,在“五不准”的规定中,特别强调了“禁止在基本农田植树”的问题。金南镇的12500亩湖桑地确属基本农田,农民尽管是在自己的承包地里“桑套杨”,但对照事前事后国家出台的有关基本农田保护法规,还是要被清理的。
即便如此,记者认为,对金湖清理“桑套杨”事件,有些认识和问题还必须搞清楚。譬如:政府和龙头企业出面强行清理“桑套杨”行为对不对?农民怎么才能认识清楚在自己承包地里“桑套杨”的行为对不对?农民为什么这么强烈地反对和抵触清理“桑套杨”?
千家万户农民不履行经济契约怎么办
金湖县土壤肥沃,气候适宜,发展蚕桑生产条件得天独厚,但发展之路却是一波几折。据记者了解,1994年,全县蚕桑面积曾达到8万多亩,蚕茧产量10万担,成为全国有名的蚕茧大县。
2002年下半年以来,受国际市场茧丝价格低迷等因素影响,蚕桑行业出现了效益滑坡的现象;同时,杨树收购价格上扬,一些农民便在桑树田里套种杨树,以防蚕茧产销和收入大起大落。一户套杨,影响几户,妨碍一片,不仅对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优势产业冲击较大,而且也引发了许多矛盾和纠纷。“桑套杨”的桑园面积虽然仅占全县桑园面积的8%,但对全县92%的养蚕户造成影响。杨树有毛毛虫,要打药水,湖桑最忌农药,即使是高效低毒,蚕吃了死不了,养的蚕和结的茧,产量和质量都会大受影响。
“清理‘桑套杨’也是大多数农民的要求。”记者的深入调查,也证实了金南镇党委书记的判断。该镇“桑套杨”的面积,约有1600多亩,占全镇桑园面积的13%左右。在记者走访的其他村没有“桑套杨”的农户中,绝大多数反对“桑套杨”,要求政府要清理“桑套杨”,甚至连强烈反对强行清理“桑套杨”的吴桥村第九联组的农户,也承认他们反对的是“强行”,期待的是更加稳定和更加现实的收入。
对农民的心理和期待,县、乡政府和“龙头”企业也是了解和尽可能满足的。为让农民吃上“定心丸”,蚕业合作社章程规定,10年内蚕茧收购中准价每公斤不低于12元。当国家出台的中准价低于保护价时按保护价收购,高于保护价时按国家价格执行。合作社还根据社员交售的蚕茧数量和质量,由县茧丝绸总公司每年从经营利润中拿出40%对社员进行二次分配。
“可是,蚕茧行情下跌时,农民跟你履约;蚕茧行情上涨时,农民可以随意毁约。邻近省的一个县,蚕桑基地面积不及我们一个村,可他们收购价提高一两毛钱,抢收两三天,我们蚕桑基地的优质茧子就外流,企业原料就得不到保证,你吃了亏,贴了本,还讨不到农民的好;蚕茧行情下跌,农民心里不塌实,要‘桑套杨’,你劝止他,就要挨他们骂!”金湖县茧丝绸总公司副总经理杨复华是个女同志,说到这里,眼泪就下来了。她难解地说:“作为龙头企业,你与农民签订了协议,如果不履约,农民和政府找你,你哪儿都跑不掉;可千家万户的农民如果不履约,你怎么办?你一家一家地去跟他们打官司吗?”
助农增收的好事为何难有好报
清理“桑套杨”的出发点,连被清理的农户都承认“是让我们多栽桑养蚕,好增加收入。”对蚕业产业化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作用,大部分农民也是肯定的。可是,助农增收的好事为何就很难得到一些农民的理解,甚至受到强烈抵触呢?记者从方方面面的调查中,也感受到这种费解、为难的尴尬,原因也来自多方面。
站在农民这一头来看:一方面,近年来,蚕桑行业大起大落的现象,使农民对养蚕业能否长期稳定增收心存余悸,部分农民为求“保险”,开始“桑套杨”;另一方面,目前金湖及周边地区650多家小卷板厂纷纷抢购树源,抬高了杨树价格,一些养蚕户只看到现实的利益,更多的农户是怀着蚕桑好的年景养蚕赚钱,蚕桑不好的时候卖杨树赚钱的“两头都不丢”的心理。还有一些养蚕户家里的人外出打工,用工比较集中的养蚕业没有了劳力保证,但为了不荒田,不减少经济损失,就在桑田里栽上杨树。这样,不需要怎么管理,等上几年就能“变”成钱。
从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的角度来看:蚕桑生产是江苏省重点培育的16个优势产业之一,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优质产业,是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而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拥有必要的生产基地,则是龙头企业追求长远利益的必备条件和必然结果。问题是,政府和企业不能“强行”砍、拔,紧张干部和群众,企业和农民的关系。农民要增收,离不开优势产业,更离不开龙头企业的带动。但要让农民和龙头企业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并不容易,不能强来,这中间可能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从更深层次来看,“桑套杨”风波的背后,说到底是利益和风险之争。对农民而言,肯定是要算经济账,要求得“保险”,以往蚕茧大战,让他们吃够了苦头。可对企业而言,必须坚持将产业做大、做强,才能减少风险;对政府来说,龙头企业做大了,税收的“蛋糕”才能做大,政府的日子才能好过。企业降低经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往往希望通过调动政治资源,借助行政手段来尽快达到经济目的。这种“企业+政府”、“政府+农民”,两者相连则是“企业+政府+农民”的畸形结构,凭空多出一个环节,也就多出矛盾,多出风险,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
看来,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是干部,还是农民,都有一个正确认识自己的角色位置,明确自己的主体作用,完善相互之间的利益关系的问题,这也是农村发展新阶段,给我们各级领导和组织提出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