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州围绕桑蚕丝发展县域经济
来源:admin
作者:admin
时间:2004-04-13 08:07:00
广西宜州市去年种桑9334公顷,养蚕5.86万元,产鲜茧1.41万吨,产值1.86亿元,50万农民人均收入372元,分别是1990年的25倍、19.5倍、454倍、424倍、59倍,一跃成为广西种桑养蚕第一大户。今春,该市又扩种桑园2000公顷。该市创办了3家大的、10余家小的缫丝厂,使缫丝工业迅速崛起。
政府搭台 农民唱戏
宜州市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引导农民算了一笔账:种一亩桑养蚕,一年可收2000多元,少说收入也有1000多元,全市每年种玉米就有两万多公顷,如果用1/3的土地来种桑,农民一年可增加多少收入!于是,一个大胆的决策逐渐形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自留山、责任地种桑,谁种谁有;连片33公顷种植,市财政每亩补助50元,小额信贷种植,市财政贴息;建蚕房可掏临时用地办手续……明智的决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响应。
流河乡盂山屯青年韦顶雪率先种下桑苗0.5亩,养蚕0.25张,当年收入超千元。这一来,“吃螃蟹”者骤增,全屯33户就有30户扛起锄头、铁铲,上山开垦荒地种桑20公顷,去年养蚕1550张,产鲜茧6,975万公斤,总产值97.6万元,人均养蚕收入7127元。昔日穷得丁当响的孟山屯成了市里的小康文明示范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3年,宜州市养蚕5.86万户,产鲜茧1.41万吨,仅此一项就给全市农民收入1.86亿元,收入超两万元的农户就有483户之多。
科学种养 桑绿蚕肥
宜州种桑养蚕历史虽然悠久,但过去种的是“地界桑”,养的是木薯蚕,产量低,质量上不去。后来,他们提出了“向科技要蚕,向良种要桑”的口号。
该市组织大批干部深入村屯,抓示范搞样板,树典型,在各乡镇成立了乡镇成人文化科技学校,协助村—级建立了科技夜校,每年分期分批举办种桑养蚕培训班上百期,培训人数1.5万多人次,还采取讲座、墙报、咨询和印发资料等形式,传授实用技术。
太平乡三湾村党支部书记韦玉君以自己的田地为示范,引进嫁接“桑伦教40"良种桑树种植,合理施肥,科学管理,亩产值达500多元,比一般品种多出上千元。在事实面前,村民们心服口服了。去年,该村90%以上的田地都种上“桂桑优12、62"良种桑树,家家户户养了“桂蚕一号”优良蚕,还摸索了木炭取暖加温法,从以前每年只养7批增加到12批。去年,宜州市种植良种桑高达99%。
宜州市还在“养”字上下功夫。养蚕大户黄正德根据山区特点,推出上簇便捷、节省簇室的“簇架联片悬挂法”,比一般养蚕法每张多收蚕茧3公斤以上。现在,宜州市方格簇养蚕率高达99.8%,仅此—项一年就多收蚕茧124万公斤,给蚕农增加收入1240多万元。
打开山门 搞活流通
桑蚕生产在宜州曾出现过起伏,最核心的问题是流通不畅。为了解决这—问题,宜州市首先走出山门收集信息,了解全国桑蚕市场行情,并写出了桑蚕发展趋势及销路的专题报告,然后走进千家万户宣传这些信息。其次打破了过去只给供销部门收购的独家经营模式,在全区率先放开干茧流通市场,允许具备条件的个体老板参与收购鲜茧,既搞活了市场,又吸引人批客商涌来收购蚕茧。
为解决流通时畅时阻的问题,该市想方设法多渠道引资1000多万元,兴建了130多个蚕茧烤房。蚕茧上市时,及时将蚕农手头上的蚕茧收购上来烤干,以应变市场,待价而沽。
俗话说,“卖茧不如卖丝”,宜州还积极发展蚕茧深加工,使之得到增值。他们大力鼓励国有、集体、个人一起上。下岗职工黄素芳有一手加工丝棉的好技术,她看好宜州盛产蚕茧,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宜州天成丝绵厂,年加工100多床丝棉被,供不应求,每年消化五六千公斤鲜茧。在宜州像黄素芳办起小加工的已有10余家。该市还筹措资金买设备、引技术,建成了一座缫丝厂,还与扬州联手建成第二座缫丝厂,去年又引来嘉联蚕丝有限公司,创办年消化万吨鲜蚕的缫丝厂,第一工程已投入800万元,今年可竣工投产。
政府搭台 农民唱戏
宜州市政府经过调查研究,引导农民算了一笔账:种一亩桑养蚕,一年可收2000多元,少说收入也有1000多元,全市每年种玉米就有两万多公顷,如果用1/3的土地来种桑,农民一年可增加多少收入!于是,一个大胆的决策逐渐形成:调整农村产业结构,自留山、责任地种桑,谁种谁有;连片33公顷种植,市财政每亩补助50元,小额信贷种植,市财政贴息;建蚕房可掏临时用地办手续……明智的决策,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响应。
流河乡盂山屯青年韦顶雪率先种下桑苗0.5亩,养蚕0.25张,当年收入超千元。这一来,“吃螃蟹”者骤增,全屯33户就有30户扛起锄头、铁铲,上山开垦荒地种桑20公顷,去年养蚕1550张,产鲜茧6,975万公斤,总产值97.6万元,人均养蚕收入7127元。昔日穷得丁当响的孟山屯成了市里的小康文明示范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3年,宜州市养蚕5.86万户,产鲜茧1.41万吨,仅此一项就给全市农民收入1.86亿元,收入超两万元的农户就有483户之多。
科学种养 桑绿蚕肥
宜州种桑养蚕历史虽然悠久,但过去种的是“地界桑”,养的是木薯蚕,产量低,质量上不去。后来,他们提出了“向科技要蚕,向良种要桑”的口号。
该市组织大批干部深入村屯,抓示范搞样板,树典型,在各乡镇成立了乡镇成人文化科技学校,协助村—级建立了科技夜校,每年分期分批举办种桑养蚕培训班上百期,培训人数1.5万多人次,还采取讲座、墙报、咨询和印发资料等形式,传授实用技术。
太平乡三湾村党支部书记韦玉君以自己的田地为示范,引进嫁接“桑伦教40"良种桑树种植,合理施肥,科学管理,亩产值达500多元,比一般品种多出上千元。在事实面前,村民们心服口服了。去年,该村90%以上的田地都种上“桂桑优12、62"良种桑树,家家户户养了“桂蚕一号”优良蚕,还摸索了木炭取暖加温法,从以前每年只养7批增加到12批。去年,宜州市种植良种桑高达99%。
宜州市还在“养”字上下功夫。养蚕大户黄正德根据山区特点,推出上簇便捷、节省簇室的“簇架联片悬挂法”,比一般养蚕法每张多收蚕茧3公斤以上。现在,宜州市方格簇养蚕率高达99.8%,仅此—项一年就多收蚕茧124万公斤,给蚕农增加收入1240多万元。
打开山门 搞活流通
桑蚕生产在宜州曾出现过起伏,最核心的问题是流通不畅。为了解决这—问题,宜州市首先走出山门收集信息,了解全国桑蚕市场行情,并写出了桑蚕发展趋势及销路的专题报告,然后走进千家万户宣传这些信息。其次打破了过去只给供销部门收购的独家经营模式,在全区率先放开干茧流通市场,允许具备条件的个体老板参与收购鲜茧,既搞活了市场,又吸引人批客商涌来收购蚕茧。
为解决流通时畅时阻的问题,该市想方设法多渠道引资1000多万元,兴建了130多个蚕茧烤房。蚕茧上市时,及时将蚕农手头上的蚕茧收购上来烤干,以应变市场,待价而沽。
俗话说,“卖茧不如卖丝”,宜州还积极发展蚕茧深加工,使之得到增值。他们大力鼓励国有、集体、个人一起上。下岗职工黄素芳有一手加工丝棉的好技术,她看好宜州盛产蚕茧,在自己家里办起了宜州天成丝绵厂,年加工100多床丝棉被,供不应求,每年消化五六千公斤鲜茧。在宜州像黄素芳办起小加工的已有10余家。该市还筹措资金买设备、引技术,建成了一座缫丝厂,还与扬州联手建成第二座缫丝厂,去年又引来嘉联蚕丝有限公司,创办年消化万吨鲜蚕的缫丝厂,第一工程已投入800万元,今年可竣工投产。